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所有英国人的眼中,远东的发展绝对是怪胎一般的存在,李宁宇没有辽阔、富庶的领土,却倾其所有背水一战的打造了一支钢铁意志的铁甲军队,没有采取殖民与压迫剥削,却将自由平等制度发挥到了极致,这一点是英国人目前不敢去跨越的禁区。
伴随着远东集团全世界战略优势的体现,远东目前已经完全替代了英国,在东方世界的全部主导权力。
现在世界各地的煤矿开采,在通过各种运输途径以后,有五分之一都流进了远东的控制区,但却还是不断加码,同时远东的新式采矿设备和排水器械也随之在改进,工业上的种种需求,自然引起各种技术和科学领域的连锁反应,无论是远东还是欧洲,此时都十分关心机械原理和液压原理。
在十九世纪以前,亚洲地区对欧洲的商品丝毫不感兴趣,所以欧洲各国的商人,只能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他们所想要购买的亚洲产品,直到18世纪末期,随着蒸汽动力机器发展,才彻底解决与亚洲之间贸易远距离的问题。
但是也在此后的一百年时间里,欧洲特别是英国,不但用机器织造的纺织品彻底淹没亚洲各国,而且还用倾泻弹雨的和谐方式,最后逼迫东方各国奉献自己的金银财富,科学使得欧洲各国在技术上,能对世界形成霸权。
西方人不再轻视欧洲人;蒸汽动力不再用于仅仅开关庙宇的大门,它提供推动力的手段,不但大大提高了欧洲列强对世界资源的重新分配,而且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同时直接依赖于所获得的能源。
十九世纪是欧洲对世界的重新支配,是以蒸汽机为基础的一种手段和力量。
同样在东方国家中,沙俄帝国在能源和工业领域显然落后于英国不是一点点,沙俄帝国一直以来保持着自己的游牧文化特点,这是一个国家的个性,虽然他也乐于开疆拓土,但都是在远东地区进行军事征服。
沙俄帝国其实一直处于支配地位的疆界,但是关于如何控制好一个奔放不羁的国家,以及合理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却一直是沙俄帝国内部斗争的主题,尽管沙俄帝国不乏煤矿资源,但无论是来自开采能力上的限制,还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落败于英法联军,似乎都使沙俄帝国暂时放弃了基于能源开发的现代化发展。
不过,那条横贯西伯利亚的单轨铁路,还是具备沙俄帝国从欧洲其他国土上的工业中心,给自己运送来大量燃料和装备的能力,在加上北方海军舰队能横穿北冰洋进驻大西洋、印度洋进行万里远征,不会因为沿途缺乏供给和休整,而被轻易击溃而折戟于大西洋海峡,沙俄帝国随着远东集团的霸业一步步站起,最终绝对他在亚洲不会取得多大建树。
而原本比沙俄帝国差上不是一点的德国,在普法战争中成功击败法国以后,完全实现国家统一以来,实现了鲁尔地区的煤与阿尔萨斯地区的铁矿密切的结合,最后铸造成了庞大而又高效的工业和战争机器。
在高度集中的帝国体制下,资源优势在工业化过程中狂飙,得到了充分发挥,并且还在钢铁、采煤、化工和电力等战略经济领域超过了英国,十九世纪末期,短短30年时间中,德国直接从“小弟”的地位,一跃升成为重量级选手,当然这一切与远东的崛起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毕竟远东先是在亚洲击败小日本,成功拖住了英国、法国的注意力,随后又在非洲连续三次大败意大利,使得德国瞬间崛起,四方来投。
德国近代的海军创建于十九世纪中叶的1867年,在普法战争中发挥了一点作用,但是随着德国十年海军扩充计划实施以后,共计建造了超过100艘战舰,并且在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开始注意建设陆军,在海军的配合下,防御主义占居上风,而在一时期的德国海军只是二流海军,其主要作战能力也多限于防御本国的海岸。
但随着十九世纪末期,远东对法国的大海战,德国顺利的跻身于世界第二海军强国,与英国之间的军事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拉近,但英国绝对霸主的地位,还是十分巩固,不过随着法国与沙俄两个协约国的损落,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此时异常散发出光彩。
第四四九章:第一次联合国峰会(三)
这次在德国柏林举行的联合十七国会议,看起来好像是各国在一同解决目前各地区的棘手问题,但依然是由主导地位的国家,拥有绝对的发言权,而远东则是他们双方都要拉拢的对象。
可李宁宇似乎对这次会议,不是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不喜欢这种,把瓜分放在冠冕堂皇的会议上,似乎这样太虚伪,太猥琐了。
但这次会议的发起人,爱德华七世与威廉二世的面子,他还是要给的,所以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思考着远东的事情。
目前巴尔干地区的第二战争,已经到了各方都不想再打下去的地步,巴尔干地区同盟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现在又转变成了一次瓜分巴尔干的战争,第一次停战是奥斯曼帝国请求欧洲列强出面调停,而这一次却是欧洲列强斡旋下,奥斯曼帝国与四个交战国在开始新一轮议和谈判。
其实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后,战胜国就对于如何分配从奥斯曼帝国得到的土地出现了一些争执,当中以保加利亚最为不满,德国和奥匈帝国也利用巴尔干同盟内部矛盾,对瓜分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不均所产生的矛盾,极力煽动保加利亚反对其他盟国。
所以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主要还是威廉二世在后面撺掇的,可是随着保加利亚军队屡攻受挫全线败退以后,最后只能被迫求和。
按照第一巴尔干停战协议,原本奥斯曼帝国欧陆属地,除阿尔巴尼亚和克里特岛以外,全部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四个国家,同时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必须受到沙俄、英国、德国、奥匈、意大利、法国的共同监督,爱琴海的诸岛则由德国、奥匈、英国、沙俄四国处理瓜分。
这次会议一开始,塞尔维亚、希腊、保加利亚就提出三方将马其顿地区瓜分,塞尔维亚主要想得到华达马其顿,其土地范围会使得增加一百多万人口,希腊主要想获取爱琴海马其顿地区,范围包括塞萨洛尼基及马其顿南部,以及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这样他们的总人口就会从二百多万增至四百多万。
而战败国保加利亚只能拿到皮林马其顿,人口会多十余万,这次保加利亚在战争中,彻底失去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原本所得大部份土地,以及部分自己原有的土地,色雷斯的大部分割让给希腊,南多布罗加割让给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也分得少量领土,罗马尼亚则得到了北多布罗加,得以接近黑海。
如果一旦根据这样的各方条款,签订和约的话,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形势就出现了巨大改变。
保加利亚在此条约签订以后,必然实力大大受到削弱,也正是因为处于对这个条约的十分痛恨,所以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加利亚最后会加入同盟国一方,至于塞尔维亚因为得到大量土地、人口,最后导致实力大为增强。
然而,奥匈帝国是素来不愿意见到塞尔维亚的强大,所以在与德国联手后,对这项条约的内容,提出了不同意见。
而英国与法国,非常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随着络绎不绝的争吵之声传来,李宁宇不由皱起了剑眉。
巴尔干地区的事物,李宁宇和他所领导的远东集团,不想去参与,因为那里就是一滩浑水,谁去搅和都会惹到一身腥。
最后也正是因为这次条款,影响到了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脚步,从此大大加深了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而沙俄帝国也用此为借口,插手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的事务,最后导致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的冲突加深、加大,也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李宁宇良心的角度来看,他不想让其出现,但历史的车轮,不是李宁宇一个人就能改变的,所以从远东集团未来的战略上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还是有利于世界各大势力的重新洗牌。
对此,李宁宇心中十分期待,不过按照目前的速度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提前爆发,对远东没有半点好处,在加上,一旁的威廉二世正在给他使眼色,李宁宇只好清了清嗓子,开始发表自己的态度。
“各位代表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坐在这里,与各国代表一起商议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可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我还是有两句题外话要说,中国有句古话,以和为贵,所以战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所以我们今天才会坐在这里,共同去协商一些棘手问题!”
“大家都知道,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不文明行为,主要是因为双方在政治、经济、领土等无法解决的矛盾情况前,采取进行的武装战斗,但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
“我李宁宇也是一位职业军人出生,同时也是一个政客,可以说直接在我手上毙命的敌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这一点永远无法改变,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战争,动物之间也有自己的战争行为,但是战争是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之一!”
“可也能解释为,采取使用暴力手段来维持秩序和破坏与重建!”
“通过一次次战争,大家都看到了战争带来的各种好处,可是据统计,每一次战争的背后就是巨额的军费开支,数以亿计的资源被无形消耗,这次巴尔干地区大战,就有六七个国家和地区参战,卷入战乱的人口高达3千万,各方在战场上双方伤亡人数达12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