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蓝乌鸦的传说-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姑父回答:〃100年。〃祖母说:〃那拆屋吧,也不用修了,人家说,一年建房,十年喝粥。〃
于是让两个农夫暂时下房子,付了工钱,叫我们回家,晚上,母亲回来,我们商量了这事,全家通过建房意见。
我们家第一次建房子,钱是姑父借来的,建房时,父亲请来亲戚们帮忙做体力活,亲戚多的是,让他们帮工可以,帮钱没有办法,砖、瓦、石头、沙子全是通过肩挑,折腾了半年,房子建好。我们住了的12年的茅草房历史结束。
三十三
后来,姐姐读中学,中学离家不远,但是那儿不算一个完整的中学,只是一块荒地,旁边有6间房子,是租用第三大队一个生产队的仓库,姐姐她们一边读书一边劳动,还住在学校,只有星期天才回家,回家的时候姐姐直喊累:〃妈妈,我不想上中学了。〃
母亲问:〃为什么?〃姐姐说:〃太累了。每天只上早上的课,下午都要劳动,比你们再生产队还累呐。〃母亲说:〃蓝萍,没办法,我们的条件就只有这么好,我们莲塘乡过去没有中学,现在不是要见吗?建好了,将来蓝乌鸦他们读书就没有这么麻烦了,今天生产队还开会了呢,说是每个生产队都要提供4万块砖头和2百根木头,不够的话还得再加。〃
祖母在一旁说:〃唉!你们身在福中不知福,过去我们连读书都不敢想。我这辈子就没有上过一天的学。〃姐姐说:〃还说福气,我没有看得出来。〃祖母说:〃这孩子。〃祖母摇摇头。
母亲说:〃算了吧,孩子年纪小,参加的劳动多,埋怨几句话也正常。〃祖母说:〃怎么叫正常了呢,我从16岁就嫁到这个家来。做一辈子了,你看过我埋怨吗?〃母亲说:〃哪能和你们那时候比呢?比不得。〃母亲说完讲锄头背着,对祖母说:〃妈,我出工去了。〃祖母说:〃去吧,我得给蓝乌鸦洗衣服。〃
在小学读完,我这一年升读初中,升中学时杨彭村中学已经建得不错了,当然,是姐姐她们前两届学生出力的,学校在离家2公里的半山腰上,到我读中学一样要参加建设,比起年纪稍为大一点的人来说,我们出的力气少些。
村中学是一片坟地,我们将坟地推建成学校,将一个诺大的山头削平,70年代时读书的学生多劳动,建中学少不了我们的份。杨彭村是个大村,70年代有8000人口,在本村中学读过书的有500人,或许还不到,原因是只办3届左右便解散了。村中学最初以初级中学为办学目标,学生难以看出有多少出息。最牛得不得了是79年,这年有6个人同时考上大学,本来该算本乡高中的人,但因为这些学生读初中时由这里出去,所以杨彭村以这6人为楷模,加以宣传。
老师教育说:〃你们看,人家还是从这出去的,你们努力一点吧,有希望。〃这无形中叫我们做梦也得学人家是怎么走路的,否则无法领会这些精英们是怎样从这土山沟考出去,在我们眼里,他们是神、是仙。连吃饭的姿势也属于我们模仿的行列,我们不明白这些家伙是怎么考上大学的。尽管老师,家长教我们向他们看齐,可还是白费力气,我们的学风不好,上课时的嘈杂声比市场还热闹,至于下课后,简直是散慢得无以加复,中学后背是一片梅子林,成了学生的旅游圣地,上课钟响时,仍然有学生在梅林下睡懒觉,这样的学生又怎能成才?结果除了那6人以外,以后杨彭村再也没有人上大学的消息,只办4年便停课了,学校开始荒草凄凄,破落不堪。
分队
时间到了地球公元1980年,这一年2月份,刚过春节不久,12生产队全体社员在队部开会,会议由生产队长朱叔主持,朱叔说:〃根据上面的会议精神,结合我们12生产队的情况,我们今天开的会议是将12生产队分成2个小组,12生产队共460人,第1组共240人,第2组220人。我们这样分的原因是依照家庭人口集合的现实来划分。两组的人口不绝对相同,但是财产分配是绝对平等的。平均每人分到7分田,其中水田5分,旱田2分。生产队共45头水牛,平均每10人分到1头水牛,生产队的铁犁也按人口分,。〃
开会时,我也参加,在会场,我妈,姐姐也在场,我弟弟也被通知来参加开会,但是他没有来。当朱叔宣布到我们家被分在第2组时,第2组的社员议论开了,有人抗议:〃蓝乌鸦他们全家没有正式劳动力,我们不能养他们!〃
接着有人大声附和:〃对!我们不同意。〃朱叔说:〃不同意的举手。〃我们看到2组所有的人都举手。朱叔说:〃如果2组的人不同意的话,那么我们就将蓝乌鸦他们一家划到1组去。〃
朱叔的话刚停,有人马上反对:〃既然2组的人不同意接受他们家,我们凭什么背这个负担?〃朱叔说:〃你们这个组不要,他们那个组也不要,那怎么办?总不能将他们家踢开不管吧?〃
1组反对的人说:〃如果当初将他们家分到我们组,我们也接受,但是分到他们2组,我们没有理由接受嘛。〃
朱叔问:〃1组不同意的人,举手!〃我们又看到1组所有的人都举手。有人提出:〃两组都不要,我看,将他们家另外单独分开,12生产队共分成3个组。〃于是有人赞成:〃我们同意。〃
朱叔问我母亲:〃酒医生,如果将你们家单独分开,你看怎么样?〃母亲说:〃我家没有劳动力,怎么能做一组呢?〃
有人议论:〃可以叫你的孩子回家种田嘛。你4个孩子就4个劳动力。〃母亲说:〃他们的年纪都小,不读书,也做不了劳动力。〃有人嘲笑:〃反正将田分给你,你怎么种是你的事。〃
母亲说:〃要不,将田分给我也成,你们不是不愿要我吗?我实在种不了的话将田出租给人家。〃朱叔说:〃这个可以考虑。〃这样会议暂时算结束。
当晚,朱叔将12生产队的分队情况反映给大队支书。支书说:〃不行,你们生产队不能将他们一家单独分开,上面给有这样的政策,谁要将生产队的田地分到家庭,谁就负这个责任!我可不同意。声明在先。违反政策可杀头的。你们不要乱来。〃
朱叔问:〃现在两组都不同意要,总得把问题解决吧。〃支书说:〃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原来计划将他们分在那里,那里就得接收。〃
第二天,12生产队继续开会,朱叔将支书的意见说了出来,朱叔说:〃支书的意见是2组一定要接受。〃
2组的社员说:〃我们不同意,因为我们不能白养他们。〃朱叔说:〃怎么是白养呢?将他们家分在你们组,他们虽然没有人劳动,但是他们照交缺粮钱。〃
反对者说:〃也不成,交了钱就能领到粮食,谁不愿意交钱?〃朱叔左右为难。这一天讨论一天也是白搭,两组都拒绝接收我们家。
朱叔又将意见反映到大队,支书说:〃无论如何,你们自己要解决好,我们大队就你们12生产队没有分好队,眼看就要开春了,得争取时间播种。〃
朱叔说:〃分组的事情没有做好,怎么播种?〃支书说:〃这样吧,你们12生产队不是每10个人分到1头水牛吗?现在你给蓝乌鸦他们全家单独多分生产队的财产,分够2头牛,另外,给他们家多分500斤种子,田地的配额也给多一点。然后看哪一个组愿意接受他们家。无论如何,不能将他们家隔开来,更不能让他们家将田地出租。〃
朱叔回来以后跟会计商量,于是照大队支书的方案分配。12生产队再次开会时,朱叔没有将我家分在他们两组。而是独剩下来。待两组都分好了,生产队还剩下不少的生产工具摆放着。
朱叔宣布:〃这些财产被划给蓝乌鸦他们家,但是哪一组愿意接受的话,将得到这些财产。〃有人在商量着到底值不值,最后大家都算出来了。值!于是2组的人同意接受我家入他们组,1组的人反应也快,他们也同意将我家列入他们组,接着2组提出的理由是,他们应该是接收的合法者,1组的人说,不行!以前你们拒绝过他们。朱叔提出一个新方案,抓纸条。大家都同意,认为这样才公平。
结果两个纸条被放在倒置的碗里,1组抓到个〃有〃字,2组抓到〃无〃字,我家被安置在1组。
我家落户在1组,共7口人的全家,6人可以得到生产队的分粮,其中1人与分粮无关,这人就是父亲,父亲被释放回家以后,分配在县城交通设计院,他的户口不在农村,换了当时的话叫做国家干部,属于非农业户口,其他6口人是祖母,母亲,姐姐,我,黄乌鸦,蓝丹丹。祖母年事已高,她不能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母亲在大队卫生所,她更没有时间。我们姐弟4人年纪都小。也没有参加队里的劳动。姐姐稍大,她读高中,我读初中,蓝丹丹读小学,黄乌鸦因为不愿意读书,小学毕业就退学了,但是他也做不了农活。这样全家是1组的纯缺粮户。
农村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动记工分,80年,1组的正式劳动力全年收入每天收入3角钱,折算为1斤稻谷和1角钱。就是说每斤谷子2角钱。
我家以交钱买粮食的方式结算,生产队按6人算,我家全年分到1千5百斤谷子,每人获得250斤谷子。不够吃。但是不够吃也没有办法,因为生产队的分谷子方法是在上交征购粮和留下种子后才分配的。如果不够吃,可以在市场上买,每斤谷子2角5分。价格比生产队的贵,当时的流行语叫黑市。
既然分到1千5百斤粮食,就得上交300元人民币给生产队。父亲的工资60元,母亲的工资40元。父亲每月自留生活费15元。其他上交家庭财政。80年底父亲交给家庭的钱为450元,他的工资足够补交缺粮钱。只是苦了他,他穿的是补丁劳动服,衣服不敢乱买。烟更不抽。
母亲的工资用作交我们4姐弟的学杂费。每月她还要将收入的10元作外祖父的生活费,外祖母去世得早,留下外祖父一个人。他们就我母亲这个女儿。由于有子女,外祖父不能享受五保户待遇。
外祖父的户口在邻村的第7生产队,第7生产队的田地比12生产队得多,分到的谷子也比12生产队的多。80年,外祖父1人分到420斤谷子。按照生产队的粮食统一价格算,他也要交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