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等到阿爷回来了,她才能消停一阵。”
王瑶儿对未曾谋面的王老爷子有些好奇,忍不住问道:“那阿爷什么时候回来?”
王柔儿认真道:“以往秋收之时就回来了,哪知今年怎么这么晚?可能还得再等一阵吧,毕竟,马帮是不好走的。”
王瑶儿又在屋里坐了一阵,聊了一会儿的闲呱,等到小七回来后,就回屋去了。王瑶儿回到了屋子里,一问小七才得知他这些天是跟着三郎出去玩了。自从孩子王陈东离乡后,三郎就接替了陈东的地位,没事儿的时候就招着一大帮子小孩子在一块闲逛,好在三郎虽然有些犯浑,但是胆子却不大,倒也没出什么乱子。
小七又说三郎待他很好,寻日里也很照顾他。王瑶儿点点头,三郎的性子很随陈东,骨子里并不会坏,只不过生在这么一个环境里,难免有些会沾染些坏习惯。
小七坐在床榻上,扫视了一下放在床上鼓鼓的包裹,嬉笑道:“阿姊,这里面是什么东西?你又给我带什么好东西了?糖葫芦?裹糖人?”
王瑶儿这才想起来这茬,微笑道:“你这个小馋?x,打开看看不就知道了。”
小七搓了搓手,解开包裹,登时眼前一亮。糖人,果仁,水果,花生···各种各样叫不上名字的小吃零食用油纸包好堆放在一起,清香依旧,香味犹存。小七的眼睛都快看花了,竟不知道先吃哪样了。
王瑶儿道:“小七,先别急着吃。你去把柔儿姐和三郎,六郎叫过来一起吃。”
小七往嘴里塞了块糖果,咿呀的答应着,小跑着屁颠屁颠的去叫人去了。
叫上三郎等人,瑶儿的小屋登时就有了人气,每一砖每一瓦都似乎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人多热闹,是因为有人气。倘若十几个死气沉沉的老头聚在一屋,恐怕非但没有热闹的感觉,反而带来一种死气沉沉的氛围。
村里的孩子,一般很少有什么零食。有的时候,孩子实在把父母吵得烦了,父母就会在铁锅里干炒上一碗小麦,又或者是一捧子玉米,分给他们,这个时候,结果零食的孩童往往会得瑟的晃荡在路上,得意的向同龄人炫耀一阵子。所以,王瑶儿从镇上带来的这些东西,在村里孩童的眼里绝对是精品。
王家大院。王秀儿总是有意无意的打屋前走过,她路过时,脸虽然摆正,脖子也未曾扭动,但她会睨着眼睛,恨不得眼睛能三百六十度旋转,妄想窥探屋里的情况。
小屋里时不时传来男女会心的笑声,这吊足了她的胃口。王秀儿不知她们聚在一起聊些什么,更不知道她们为何这般欢乐。但是一听到笑声,她就没缘由的一阵烦燥。
“瑶儿和柔儿究竟在一起搞什么鬼?怎么连三郎,六郎也牵扯进去了?”王秀儿疑心极重,越是她瞧不见的事情她就越有探知的*。
她想靠近那间稍显残破的屋子,又想一脚把那扇微微漏缝的房门给踹开,让真相暴露在她的眼皮之下,让她明白这些人究竟是在笑些什么。
忽然,“支啦”一声,房门开了。
王秀儿赶忙做出一副刚刚经过的样子,云淡风轻的模样好似她真的刚刚经过一样。
接着她就看见三郎,六郎鱼贯走出,腮帮微微鼓动,稚嫩的小脸上满满的幸福。
王秀儿轻声唤道:“三郎,六郎!”
三郎扭头看见王秀儿,脸色稍稍有些变化,一个激灵就把刚刚含在嘴里的半块糖果吞了下去。
王秀儿招手道:“三郎,六郎你们过来。”
三郎知道王秀儿恨透了王瑶儿,她让自己过去,准是想打听瑶儿什么事儿。三郎本不想过去,可是也不好推脱,半推半就扭扭捏捏的就靠过去了。
王秀儿小声道:“三郎,你们在那屋子里是做什么,笑声在外头都听得见了。”
三郎诚恳地道:“就是聊聊天啊。”
“闲话有什么好说的,三郎你二姐不是别人,你老老实实跟我说,瑶儿是不会知道的。”
果然是想打听关于瑶儿的事儿!
三郎沉默不语。
就在这时,一声嘹亮的声音蓦地自一边响起:“我们在里面能干些什么,无非也就是聊聊天,吃吃瑶儿在镇上带来的零食,在听听瑶儿讲讲镇上的事儿。二姐,你要想知道,何必从别人那打听,你正大光明的进来不就好了么!”
王秀儿回头,恶狠狠地的瞪了一眼,满脸嘲讽之意的王柔儿,如散气的皮球道:“我也就是随便问问。有些人,现在别看挺得意的,等到了明天就会有她难看的···”
第一百四十四章 红烧茄子菜
一大清早,王瑶儿就爬身起来,简单的在上房里喝了一碗粥,把赵氏地给她的镰刀接在手里,就跟着一大家子人“浩浩荡荡”的奔着田地里去了。
秋收日,艳阳天。天空上的云朵也不似那么多,行在路上,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很舒服,慵懒的感觉使人有一种想睡觉的冲动。
一路上孙氏,张氏两个爱说话的人叽叽喳喳的说了一路。赵氏和王瑶儿不是会说闲话的人,所以只是静静地跟在后面。三郎倒是闲的无聊,这跑一通捉只小鸟,那跑一下赶只恶犬,还不时地跟路上偶遇的小伙伴们打招呼。好似一身的蛮力没地方使了。
就这样走了不多时,一大家子人就来到了王家的地头。
青阳村民的土地都是各家开垦出来的,这里没有官府的管理,也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赋税,再加上这又是个重农抑商的时代,所以“土地就是宝”的观念深得人心,平坦肥沃的土地都被村人垦为己用,除了一些贫瘠的土地,又或者是崎岖难走的山地,其他的土地大都被村人占据了。
王家的土地两边紧挨着是村里另两户人家的土地,那两户人家显然要比王家的人勤快,玉米秸秆收完了不说,还又在地里铺上了各种粪料,翻新垄好了。
孙氏撇了撇嘴,道:“老王家的人还挺勤快的。前天看着还未收的土地,今儿都规整好了。”
赵氏仰头看了看太阳,道:“咱们还是抓紧开始吧,不然等到晌午了。天气热了就更加的不好干了。”
王瑶儿一声不响的走到周氏给自己规划的地头里,从埂头开始,挥着镰刀,一本正经的砍伐起来。
周氏就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她一个老太婆在家整天闲着没事,连地也不下,这个时候偏偏分开了地。照她的话说,每一房摊上一亩,省的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偷懒,搞得像分家了一样。
孙氏,张氏向来是偷懒耍滑的主,她们虽然有些气岔,不过一想到老四家的王瑶儿,就好似找到了平衡,所以也就豁然开朗了起来。
王柔儿看瑶儿一个人在那闷声不响的干着活,以为她心急一个人忙不开,就冲她道:“瑶儿妹妹,你不要太着急了。等我和我娘赶完了这几条沟垄,就去帮你”
四亩地的收成,至少两天才能够忙完。
王瑶儿仰脸一笑,点了点头。
三郎也不甘落后的叫喊道:“瑶儿,你等一下,我等会也去帮你。”
旁边弓着腰,割着秸秆的张氏抬头一蹬他:“小兔崽子说什么呢,咱自己的活儿还没干完,你就去帮别人家的了?先把你奶分配给咱家的地收完再说···”
初秋节气,已然没有夏日那种难耐的酷暑,可尽管如此,忙活了一阵,王瑶儿也已浑身酸痛大汗淋漓了。
她的腰弓着有些直不起来了,她的手上也沾满了泥土,掌心处也摩起了水泡。可放眼眼前浓密的秸秆,她又不得不吸了口气,又弯身下去,一下一下的砍着秸秆。
赵氏直起身子,趁着这一会儿的功夫往旁边望了望,皱着眉头对王柔儿道:“柔儿,你先去瑶儿那帮一下,等我忙完了前面这一片,再去帮你们。”
王柔儿点点头,拿着镰刀就去了瑶儿那里。
在王柔儿的帮助下,瑶儿的进度总算是加快了点,到了晌午,已经收完了两条垄子上的玉米。
王家的垄子做的比较宽,光一亩地就有十条垄子。照这个进度下来,收完这亩玉米地,起码要三天。
或许是有着王蓉儿帮衬着,又或者是感觉这次的活儿脱不掉了,孙氏这边倒是很快,一个上午下来就完成了近三分之一的农活。领先的她有些小得意,开始扯着嗓子跟张氏闲聊起来。
过了一会儿,小七和六郎就跑来送饭了。两个小家伙跑的倒挺快,隔着很远的距离就大声打着招呼。
王瑶儿嘴角一挑,隔着老远向小七挥挥手,小七立马一路狂奔,到她身前时早就累得气喘嘘嘘,说不出话来了。
王瑶儿道:“跑这么快干嘛?半路上要是绊倒了石头摔倒了怎么办?”
小七咧咧嘴,把手里的油纸包和盖着盖的茶缸递到她手里,摸了摸后脑勺,笑道:“阿姊干了这么长时间的活儿,想必也饿了,我早来一点,阿姊就能早一点吃到饭。”
王瑶儿心下一热,扭头看着小七,道:“小七,来咱们一起吃!”
小七摇头如风扇,道:“我在家吃过了。”
王瑶儿看他真的吃饱了,也没有继续遣派他。打开油纸,里面包着两个馒头。茶缸还有温热,打开盖子,还冒着热气,是道红烧茄子菜。
王瑶儿举目四望,道边有片树荫地,孙氏张氏等人已经往那片树荫下走去,王瑶儿不想靠她们太近,往地头一瞧,那正好有块石头,就端着饭菜自行到了那儿去。
王瑶儿坐下,拾起油纸包好的筷子,闻着香喷喷的菜香,随意的道:“小七,今儿这菜是谁做的?”
小七憨憨的道:“秀儿姐啊。”
“哦哦”王瑶儿“嗯嗯”两声,没有言语,将信将疑的叨了一筷子茄子放入嘴里,霎时间,眉头猛然一皱。
菜是好菜,颜色漆黑透亮,显然也是放足了油酱。
不过,却是咸的出奇···
王瑶儿赶紧往嘴里塞了两口馒头,藉此冲淡了些许咸味,不过饶是如此,还是让人难以下咽。
王柔儿先前是跟着赵氏在道边的树荫下吃饭的,可是看着王瑶儿单身在地头,她一个人听着孙氏和张氏瞎侃也插不上话,就拿着筷子,捧着馒头踱步到她这边来了。
王柔儿在她和小七的身边坐下,看她皱着眉,一个人怔怔的发着愣,笑道:“你在干什么?”
王瑶儿扭头看她,认真的道:“你们的伙食是什么?”
王柔儿乐了,道:“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