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回长安:明皇汉女-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隆基怔了怔,没有料想她竟猜透了他的心事,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心有灵犀么?

“颜儿的野心倒是不小啊!”他的唇角牵起一抹浓浓的笑意,用指尖点了点她玲珑小巧的鼻子,久久凝视她漾着秋水的清潭,“如果真有那么一日,我一定立你为皇后!”

皇后?这至高无上的二字如金钟玉磬般敲击在花颜的心间,她无奈地摇头,沉声叹息,“我根本就不配!”

‘配’字刚刚说出口,李隆基俯首压上她红润柔滑的朱唇,轻声低喃,“我不要再听到你说‘配’与‘不配’,无论你是何人,无论你做过什么,你只是李隆基最深爱的女人!”

刹那间,泪水夺眶而出如汹涌澎湃的潮水,她的眸中一片泪光,她恍惚失神,痴痴地望着眼前最深爱她的男人,苦苦压抑许久的情潮终于铺天盖地的破堤而出,席卷着、击打着她的心房,就在要溺亡其间的一瞬间,一双灼热的大手将她小心翼翼地托起,一把握住她纤细柔软的腰肢,将她纳入最为宽广、最为博大的胸怀。

雪白的纱衣滑落,白皙如玉的肌肤闪耀着莹雪般光泽,男子*健硕的胸膛抵上她,她的意识已然纷乱,没有意念再抵抗下去,如一具布偶般软绵绵地瘫倒在那温暖的怀抱之中,任由他不住地吻着……大殿深处,层层叠叠的青纱幕帘随风起伏,洁白无暇的身躯在幕帘的掩映下若隐若现,一整幅的垂幕被人倏地扯下,荡漾着绿波的轻纱将紧密交缠、不分彼此的炽热躯体层层包裹……

那一瞬间,一颗穿越时空的心,一个跨越千年的灵魂,终于找到了爱情的归宿——他的归宿就是她,他最最深爱的花颜。

夜很静,除了迷乱的喘息与低低的呻吟再无其他,李隆基将花颜牢牢地圈在身下,含笑深望,清澈深邃的眸中映出她那染有潮红的双颊,那娇羞迷醉的神色让她显得更美,美得惊心动魄,美得慑人心魂。

“你真美!”他撩起花颜乌云般青丝,握在掌心细细把玩,深深嗅着幽兰的淡雅芬芳。

“你……”她羞赧地埋头隐入轻纱之中,不敢再看他一眼,怯怯低语,“这里是老君殿,我们这般……是不是亵渎了神灵?”

李隆基笑了,俊美如雕琢的面容上渗出*的笑容,他含着她的耳珠轻噬着,细吻着,“就让老君见证我的誓言,就让老君见证我们海枯石烂心不变的爱情!”

花颜一手紧紧攀附着他的颈脖,一手情不自禁地覆上他胸前,指尖徐徐摩挲着胸口的疤痕,“伤好了,只是留下这难看的疤。”

“有疤不好么,更显男子气概呢!”那双*的玉手悄悄拨动着他的心弦,他握住她的指尖在唇边吻了又吻,*地笑,“我的小妖精又在玩火,是不是还想要……”

“不要,你又在捉弄我!”花颜羞俏的面庞顿时腾起艳艳红霞,握紧粉拳捶在他的胸膛,轻言细语道,“不早了,你该回去了,要不,圣上又该怪罪了。”

“时辰尚早,再说……”李隆基欲言又止,邪邪地坏笑,再次将她禁锢在身下,“再说我还不想离开你……”

“你……”花颜的语声未落,双唇已被深深的热吻堵住……

清烟缭绕的老君殿内,泥胎彩塑的老君像是那么慈祥庄重,带着千古不变的微笑久久凝视着漆黑的夜里所发生的一切……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二章 明争暗斗(2)
神龙三年,吐蕃赞普遣使者请婚,中宗皇帝许婚。

景龙四年,章怀太子李贤之孙女金城公主入藏。

太极元年四月,吐蕃赞普遣使者来朝。

这日朝后,睿宗皇帝独自留下李隆基一人,促膝长谈了许久。其间,圣上每每发问,问及大唐与吐蕃的关系,李隆基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引经据典、结合史实说出缘由经过,这让圣上很是欣慰,含笑点头道,“阿瞒,看来你平时花了不少功夫。”

李隆基垂首笑了,悄然一句,“这都是她的功劳,她常说民族之间的融洽是国家稳定的根本。”

圣上挑了挑眉峰,没有料想他的背后还有如此高人,“她,哪个她啊?”

“花颜啊!”话一出口,李隆基随即久久愣住,他本来想说杨湄儿,可是下意识脱口而出却是花颜的名字。

圣上微微蹙眉,沉声叹息,“居然是她,此女竟有这般见解,还真是难得,看来果真不能小觑任何人。”

见父亲面露深色,李隆基心中一震,“父皇,花颜绝没有对政事指手画脚之意,还请您……”

话音未落,圣上哈哈大笑,“你曲解我的意思了,改日你去玉真观将她接回来,难得有人忠心耿耿为你,多一个人为你出谋划策也好,让她留在东宫,不做嫔妃,做你幕后军师也不错。”

李隆基一时欣喜若狂,不知该用何种言语道谢,郑重地俯身跪下,“儿臣恭谢父皇成全之恩。”

圣上缓缓抬眸,深邃的目光一直伸向远方,“朕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希望有人能够助你一臂之力,毕竟你皇姑母是一个难以抗衡的强劲对手!”

翌日,睿宗皇帝命李隆基在麟德殿接受吐蕃使者的朝拜与觐见,吉时已至却还未见使者丹玛尔的身影,在场众臣皆惊愕不已,纷纷窃窃私语,交头接耳的小声议论。

远处隐隐有放肆的轻笑声传来,只听黄门内宦宣道,“太平长公主驾到——”

众臣俯身跪拜,李隆基冷眸注视着殿门大*,只见一个耀着金红之光的影子闯入眸中,那刺目的光芒耀得人睁不开眼,太平公主嫣然巧笑而至,笑声如清脆的银铃般久久回荡在殿堂里。

她的身后毕恭毕敬地跟着一身绫罗绸缎,肤色酱黑的吐蕃使者丹玛尔。

她缓缓落座,轻蔑地抬眼一瞥,俯瞰着满堂朝臣,朱唇微启,“今儿这般隆重热闹,怎么没有人通知本宫呢?”

一见此状,李隆基的心里顿时明白了七八分,微微躬身行礼,冷声不悦道,“父皇已指派儿臣接见吐蕃使者,儿臣不敢劳烦皇姑母大驾。”

点着嫣红唇脂的唇角牵起一抹冷艳的微笑,李令月轻轻拨动着腕上的龙凤五彩金钏,不屑一顾道,“这话倒是奇了,本宫不来也未见这吐蕃使者前来,本宫一来,这使者便来了……看来他们只知本宫,而不知你太子殿下啊!”

这摆明是挑战太子的崇高地位,李隆基不气也不恼,漫不经心地冷笑道,“既然皇姑母不辞辛劳,那不妨与侄儿一齐见一见这吐蕃使者。”

丹玛尔俯身恭禀,“大唐天朝与吐蕃乃亲密无间的舅甥关系,蒙天恩先后赐予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我主赞普恭祝天朝圣君万寿无疆,特献上稀世珍宝百余件,藏马千余匹,希望大唐天朝能重启唐蕃故道,重结汉藏人民的情意纽带。”

唐蕃故道,延绵约六千里,从长安出发,溯渭水,越陇山,过秦、临二州,登日月山,至吐蕃都城逻些。

未等李隆基发话,太平公主笑道,“请使者回逻些告知赞普,圣上早有重启故道的意思,让他耐心等待。”

李隆基冷眼旁观,心中暗暗一惊,太平公主自作主张,借此收买人心,他不能任其肆意妄为,定要借此之际成功反击……
第十二章 明争暗斗(3)
午膳时分,太平公主赐宴款待吐蕃使者,李隆基没有前往,而是一刻不停地赶往蓬莱殿,向父亲汇报接见吐蕃使者以及关于重新开启唐蕃故道的事宜。

一切皆在圣上的意料之中,只见他的唇角隐着森寒如冰的冷笑,“由此看来太平已经沉不住气了,她想牵制你,架空朕,从而全权掌握一切。”

“父皇,您有何高见,是动还是静?”

圣上神色平和,带着慈祥的笑意,轻声反问道,“阿瞒,你对重启唐蕃故道有何看法?”

李隆基抬眸望向父亲,笑意淡淡,“儿臣当然赞成重启,大唐与吐蕃既是盟友又是敌人。前尘往事犹记心中,咸亨元年的大非川之战,薛仁贵所率四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大唐被迫撤消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安西都护府迁至高昌,此后连年用兵,冲突不断,导致唐蕃故道中断数年之久;时至今日,以强制强,以战止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或许该换一种思路想法——重启唐蕃故道,繁荣往来贸易,促进汉藏交流,不一定只靠和亲联姻……”

圣上笑而不语,专心致志地听完李隆基的话语,“朕的阿瞒果然成长了,越来越有成熟稳健、睿智果敢的帝王之气,看来朕没有看错人,也没有选错人。”

“选没选错人,可不是皇兄您说了算!”柔软的女子轻笑声远远飘来,温暖如和煦春风的笑声在李隆基听来却渗着千年寒冰般冷意,不用睁眼瞧也知晓是何人,在这大明宫之内,唯有一人敢如此放肆,那就是大唐的太平长公主李令月!

“太平,怎么有闲心来蓬莱殿走走?”圣上端坐案前,擎着茶盏,轻轻吹着热气,不动声色地问道,“吐蕃使者对你的答复还满意么?”

李令月广袖一扫,优雅地落座,似笑非笑地侧眸瞥向李隆基,“皇兄这么快就知晓了,看来有些人的动作就是快,不过要小心‘欲速则不达’哦!阿瞒,你说呢?”

李隆基微微一笑,深邃的眸中迸出锐利的寒芒,“侄儿愚钝,不明白皇姑母的深意!”

“是么?”她凤眸流转,掩口而笑,“给你们说个好玩的,如今全长安城的百姓,只知道太子殿下李隆基的大名,而不知圣上的威名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市井的孩童都知晓——三郎失德,霸占弟妇……”

“太平!”圣上厉声打断李令月的话语,面色阴沉的怕人,“不是说好不再提及此事么?”

她蛾眉一蹙,冷冷直视着李隆基,笑道,“这件事可不是本宫挑起的,有人做了错事还不知悔改,可恶之极……前日去玉真观,杨花颜居然领着一群歌伎舞姬寻欢作乐,丝毫都不顾忌那里是道观清静之地。皇家出了此般丑闻,如何还能面对全天下的百姓万民,本宫欲为皇兄除害,赐死那贱人,盈儿那丫头却千方百计拦在中间,还诬陷说刘皇后与窦德妃是本宫害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