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公主秘史-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跨出佛殿时,洛敏只觉眼前一阵昏厥,玄烨眼明手快将她扶住,急切问她:“怎么了?”

洛敏醒醒神,道:“脑袋晕乎了下,想是一夜未睡,又没进早膳……”

“那咱们用了早膳再起驾不迟。”

“山水迢迢,回京行程不可耽误,京中不可长久无主,且叫人做些素食备着,我在路上吃了便成。”

玄烨见她如此善解人意,难免心疼,又想到未来行程,遂点头应了她。

玄烨让她靠近自己,由他扶着,走起来也不至于太累。天方亮,人烟稀少,洛敏也不曾退却,只是才走几步,腹中一阵抽紧,如翻江倒海,直冲喉咙口。

原以为胃气所致,不甚在意,可玄烨看来揪心,便伸手端着她的右腕,再伸出三指搭于脉门,自保定一事后,他便钻研医学,常与御医切磋岐黄之道,多少懂些医理,也能开些药方。

玄烨细细切脉,须臾片刻,笑容自他嘴角染上眉间,他惊喜,用力将她揽进胸怀,紧紧抱住,洛敏被这突如其来的拥抱惊住了,好半天,才问:“可是有何不妥?”

“没有!敏敏,我太高兴了,谢谢,真要谢谢你!”玄烨激动地说。

“到底怎么了?你都把我弄糊涂了!”

“不是空腹胀气,而是……而是我又要做阿玛了!”玄烨喜上眉梢,放开她与她对视,目光炯炯,兴奋异常。

洛敏怔愣片刻,随即,笑意从嘴边漾开。

这个孩子,比预期的来得早,定是那夜上天恩赐的,如此一来,只要平安降生,或许将来真能有所变化。

注:
'1'出自清初镇国公爱新觉罗?高塞之诗。爱新觉罗。高塞,又号敬一主人、敬一道人,清太宗皇太极第六子,顺治皇帝庶兄,初封辅国公,后封镇国公,久居盛京,工诗词曲,善书画,遗有《恭寿堂集》。

'2'出自清圣祖康熙《入千山》。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东巡至千山,写有《入千山》、《祖越寺》、《龙泉寺》诗三首,这里选入一首。

'3'佛爷:我国历史上历代帝王除了有“庙号”、“谥号”和“尊称”以外,有些帝王还有“特称”。如宋代皇帝的“特称”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称”叫“老爷”,而清代皇帝的“特称”则叫“老佛爷”。在有些历史小说,电影、戏曲中,把慈禧太后称作“老佛爷”。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呼不是慈禧专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称都叫“老佛爷”。

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爷”这个称呼,是因为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后来,有的显赫家族,世袭首领,起名就叫“满柱”。满清建国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

但是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历史上仅有慈禧和康熙皇帝被称呼为老佛爷。

第95章 第九十五章
五月辛亥;銮驾回京。

回到紫禁城;生活依旧。宫中一派祥和。过了暑热夏令;转眼金秋;洛敏腹中骨肉已有六月,看上去却有八月之大,经太医诊断;这一胎可能为双胎。

这样的消息令玄烨、洛敏以及安养在慈宁宫的太皇太后全都喜出望外,对于洛敏的安胎情况更为上心。如今胎象稳妥;心态自然平和。

这日用罢晚膳;申时初,后花园的千秋亭里搭了一出戏台,规模并不大;没有乐师吹拉弹唱;也没有武生阔步走台,更没有过年过节时那样热闹。

四面菱花隔扇门大开,坐北朝南向未设宝座,玄烨与洛敏平坐两张紫檀圈椅,中间隔有紫檀茶几,摆放着各式点心,玄烨喝香茶,洛敏吃酸奶皮子,再听前方小太监亮得一声漂亮嗓子,可把看戏的人乐坏了。

玄烨听得高兴,洛敏亦是笑意盈盈,对着那一口纯正的昆腔回味无穷。不想在这深宫内院,竟也藏着昆曲高手。

待那小太监一曲唱罢,玄烨鼓掌连声叫好,洛敏亦是点头赞许。

“怎么样?你是内行,倒是来评一评。”玄烨鼓掌之后,也没给赏赐,而是凑近洛敏附耳交语。

洛敏拈了手绢掩嘴笑道:“我对昆曲懂得也不多,不好与他相比,不过,韵味十足,功夫也确实到家了。”

玄烨眼睛一转,坐正姿势,问他:“娘娘夸你唱得好,告诉朕,你这身本事练了多久了?师出何人?”

小太监诚惶诚恐后退一步,跪下道:“奴才不才,谢娘娘夸赞!回万岁爷的话,奴才自幼长在戏班子,耳濡目染。”

玄烨点点头,又敛了笑容,皱眉问道:“既然出身戏班,又富有技艺,那你为何没出师,反而进宫做内监了?”

小太监不敢有所隐瞒,老实回答:“回万岁爷,班子师父故去,没人领班,又因淮河水患,民不聊生,班子散了,奴才无亲无故,只好想着能不能进宫寻得一线生机。”

玄烨搁在膝盖上的双手有节奏地轻拍着,沉思了一阵,兀自呢喃:“水患确实凶猛,好好一个人,偏生进了宫做内监……你叫什么名儿来着?”

那太监虽在开嗓前报过名,可玄烨没用心记着,这会儿问起,小太监又如实禀告:“回万岁爷,奴才魏珠。”

玄烨了然点头,洛敏忽地捏紧了手绢,原来眼前的粉面小生竟是日后玄烨身边的又一得力太监。

洛敏定了定神,又听玄烨问梁九功:“小梁子,这是你从哪儿找来的奴才?”

梁九功以为魏珠说错了话,生怕皇上降罪,便立即下跪请罪:“奴才该死!……”

“起来!起来!怎又动不动给朕下跪了,朕只是好奇,随口一问,瞧你这样儿……说吧,如今在哪儿当差呢?”玄烨问向魏珠。

魏珠答道:“回主子爷,奴才原在敬事房跟着刘公公,前儿个南府'1'招收学徒,亏得刘公公举荐,奴才有幸在万岁爷跟前唱曲儿。”

“哦,原是刘四喜带的人,办事果然令人称心!这样吧,既然你有这才能,便在今后好好发挥,朕想起你时,你便来御前唱唱曲儿,除了昆曲,你可还懂些什么戏种?”

魏珠毕恭毕敬,心头相当喜悦:“大抵南戏'2'都能来上一段,京戏也能略懂。”

“好!那咱就唱南戏!”玄烨一锤定音,忽然起身,指着他说:“你且放开胆子唱,若唱得好,朕自会有赏。”

“嗻!奴才叩谢万岁爷!”

魏珠叩头,玄烨命两人起来,洛敏在旁默声,尔后玄烨没有点一般戏折子上的戏目,而让他回去自行编一出,就以水患为题,以百姓真实生活为例,听来颇有难度,可魏珠还是照样领命,不敢违抗。

魏珠退下后,玄烨便轻叹了一声:“真是不行万里路,不知天下事,读了这么多书,也是徒然!”

“水患之下,百姓必然流离失所,朝廷所能做的无非是拨银赈灾,派大臣前去安抚。”洛敏剥了一瓣橘子递给他,他拿了又放回果盆里,从容对答:“这些都是善后事,只有防微杜渐,永绝后患,方能使百姓安居乐业。”

洛敏擦了擦手,继续说:“你心中可有了良策?”

玄烨看向洛敏,握住她的手,捏紧:“待我统一了台湾,便要下江南巡视。”

洛敏笑道:“去吧,去看一看天下事,巡视河工,察民情、知民意,收揽士心。”她停了停,反握住他的手,道:“除此之外,也别忘了游一游江南水乡,那地儿文风荟萃、人才繁盛……你倒是要好好看一看,回京记得讲给我听。”

她只见过改革开放后的江南,虽然有些小镇仍保留着水乡柔情,可置身在钢筋水泥的工业世界里,总不及这时候真正的白墙青瓦、小桥流水的恬静风韵。

玄烨听她的语气,好似要将她撇下,他孤身前往,玄烨看向她隆起的小腹,眉染温柔,嘴上赌气似的说:“我不说,我要你亲眼去瞧,待你身上轻松了,台湾统一,咱们便一块儿去江南。”

洛敏心知他会这么说,便不再多嘴,只笑着点头应是,又道:“天色不早了,回去吧。”

玄烨亲自扶她起身,梁九功跟在后头,看着皇上送宜主子回翊坤宫。

*

离开后花园时,陪着温贵妃一起散步的几名嫔妃立刻敛了笑容。她们碰巧也在花园,只是在另一头,并不知皇上和宜妃结伴游园,瞧着举案齐眉,谈笑便倏然停止了。

四周一时静默,谁都不说话。温贵妃无声抿嘴,通贵人看看惠妃,两人的目光一碰,各自慌忙闪开,谁也没敢打破这僵局。

随行的还有几位年轻貌美新晋的宫嫔,年纪最小的平贵人,今年不到十五岁,是仁孝皇后亲妹,今年年春刚进宫,风光却不及已故的皇后姐姐,怎么看都像是个小孩子,进宫半年,从未被召幸。

刚才她一直嘟着嘴摆弄手绢,见大家都不吭声,忍不住了,冲口而出:“都得了身孕的人,还霸占着皇上不放,后宫倒也像是她在当家了!”

大家见她是仁孝皇后的妹妹,多少给几分面子,没人数落她出言不逊,何况她又是说了在场所有人不敢说的话。

平贵人看了通贵人一眼,“嗐”了一声,说:“听说通贵人和宜妃一道入宫的,她宜妃做了妃,姐姐怎还是个贵人呢?”

通贵人皱皱眉头,心头虽有不适,可还是好言好语:“谁叫我命不好,两个苦命孩儿活不到成年,自个儿论品貌也不及宜妃,如今年岁渐渐大了,皇上怎还记得我?往后也左不过是一辈子当贵人居冷宫的命啦!可妹妹和几位姐姐不同,妹妹年轻貌美,惠娘娘生了大阿哥,养了八阿哥,贵妃娘娘家世显赫,都是有位份的,怎样都是能咽下这口气的!”

平贵人撇撇那花瓣似的鲜红小嘴:“姐姐说得轻巧,可别忘了,人家也是有儿有女养着,再加上肚子里那个,保不准儿,哪天要越过了皇贵妃去!”说罢,她又看看温贵妃,可是温贵妃的面色平静得令人失望。

惠妃嗤笑一声:“太子要做了皇帝,我瞧她就成皇太后啦!比咱们都高贵!”

平贵人恶意地纤眉一挑,讥笑道:“哼,太子!也不瞧瞧太子身上流了一半咱们赫舍里家的血,好歹我也算太子的姨娘,做太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