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这两年,因为李江的关系,李家才慢慢的缓过劲儿来,但这个速度非常的缓慢,加上李家庄这几年也来了不少流民在此落户,可以说,现在李家庄的情况差不多和苏家庄一样了,也就李家的族长和几位长老家情况好些。
今年赋田之策一出,李家庄里不少人家都符合赋田的标准,他们全都兴冲冲的去县衙里登记了。
巧的是,当年买他们李家庄土地的那几户人家要么是逃难走了没了,要么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总之都不在了,那一片地连着外头的上百顷土地都成了公田,他们要分田就是从那里分。
县衙知道上头的钦差快到了,动作也快,没几天就给分好了,按照标准,每个人头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
因为已经过了第一季播种的季节,但江南气候好,农民们就指着地的收入,因此在做完地主家的活后还跑到自家的地里整理土地,打算过段时间播种豆子等物,然后等到秋末收一次,再播种冬小麦。
打算很好,大家也充满了生活下去的热情,但那些豆苗才长出来,那些地就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别人家的了。
那个人家不是别家,正是苏家。
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那一片的地都变成苏家的了,他们就是再笨也知道他们遇上了豪强强抢了,外头说书的现在说的不就是平阳侯如何勇斗地主豪强为百姓做主的事吗?
只可惜这里不是河北山东,而是江南,偏偏钦差还是苏家的人,他们顿时觉得没了活路,还是李家的人想起了在府城的李石,想起了木兰的身份,这才推举出两个人连夜赶路来找李石拿主意。
“你们的地契呢?可还在手上?”
李才听问,更加憋屈,道:“那地契根本就没到我们手上。”
李石挑眉。
李才解释道:“一开始县衙只统计各家各户的人数,然后丈量土地,让每家每户都心中有数,因我们那一片流民与贫民较多,县衙里的人都派了出去,实在无人再给我们重开地契,县令大人就下令先分地,记录在策,之后再统一开地契。”
“可前段时间,许多人都说我们的那一块地成了别人的,我们不信,就到衙门里去问,衙门里的人吞吞吐吐的也没个准信,后头还是大家凑了一些银子,才知道县衙里做了备案,说我们都将地卖给了府城苏家,现在地契已经开给了府城苏家。”
李石垂下眼眸,苏家家大业大,子弟也是良莠不齐,也不知道是谁做下这种蠢事。
“知道地契上写的是谁的名字吗?”
李才摇头,“我们打听不到,也就知道是府城苏家的少爷。”
李石沉思片刻,道:“我记得你们县令是个清廉的人,你们去找县衙要说法的时候他是怎么说的?”
李才有些愤恨道:“县令大人从半个月前就开始病了,一直到现在都没好,县丞也根本不见我们。”
“病了?”是真病还是假病?
“三弟,你可一定要帮帮我们,我们就指着这些地活命呢,也实在是找不到帮忙的人了,这才找上你的。”李才与李石不太熟,因此开口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有些烧,但除了李石,他们实在是不知道该去找谁了。
李石点头,“二堂哥先在这里住下吧,我让人去打听打听。”
李石与知府大人相处的不错,知府大人因为年前救灾有功,升迁在望,只等明年任满考核进京述职了。
而这底下的县城都是知府大人在管,因为皇帝在这事上的强势,知府大人本身又是个好官,因此对这事也抓的比较紧。
李石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他。
所以当天晚上李石就去拜访知府大人了,木兰则安排李家庄的人住下。
知府大人和李石相处的不错,现在算是朋友,所以他一来,知府大人就丢下吃到一半的饭将人请进来。
从书房里出来后,知府大人笑着送走李石,可等李石一走,知府大人的笑脸就冷下来了。
知府夫人正好过来,见了就问:“这是怎么了?谁惹着你了?”
知府大人冷哼一声,“自然是那些不知天高地厚,想要撼动大树之人。”
知府夫人眨眨眼睛,没有再问。
知府大人甩袖回书房,面沉如水,看来山东河北之事还不足以让他们收手,倒因为苏定的身份而又重新猖狂起来了。
第二天下午李石就知道了那侵占赋田的苏家少爷的名字——苏远。
倒是好名字,只是眼光一点也不远,这人也不是陌生人,正是苏家六房的三爷,李石与木兰对此人倒是不太陌生,当年刘家湾的事他们也算亲眼所见,而且,刘家湾离府城也不太远。
☆、302。第302章 考量
李石不知道苏定的态度,只能将此事调查清楚写在信中交给人送去给他。
苏定现在还没到,但盯着苏定的人却不少,所有人都在等着看苏定的态度。
若是苏定铁面无私办了苏远,势必与江南豪族对立,甚至苏家都不会认同苏定;而苏定若是不办苏远,不说朝堂中与苏家对立的其他势力,就是杨家也不会放过这个拉下苏定与苏家的机会。
所以,人就是这么奇怪,苏定办了苏远,表明了他是站在皇上那边,那就是与地主豪强为敌,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苏定与苏家。
可若苏定站在了他们这边,他们之间又各自有利益纠葛,包庇族人,这样好的理由在这敏感的时节是最好用不过的了。
苏家在江南为霸太长时间,可是有不少人家都眼红着呢,不然杨家何必花费这么多的时间谋划?
所以李石才说苏远是蠢货,这时候不躲在家里乖乖的做他的少爷,非要跑出去祸害百姓,连带着把苏家和苏定也祸害了。
苏定收到李石的信,只是心中惋叹一声,握紧了手中的信件,叹道:“时也,命也!”
“大爷?”文砚惊疑的叫了一声。
苏定摇头,“还有多长时间可到府城?”
文砚心中计算了一下,“大概还要三天半。”
苏定点点头,挥手让文砚下去,自己坐在马车中沉思。
祖父对他有怨,家族也不服他,觉得他对家族太过凉薄。
苏定嘴角一挑,那这次就让家族来做决定好了,相信祖父与父亲及诸位长辈一定会很开心的。
苏定作为钦差回到钱塘,随行的还有各类官员,他们自然是被钱塘的官员夹道欢迎的。
苏定与赖五的行事不一样,赖五是不会赴大家的接风宴的,但苏定不仅去了,面对去的是最好的钱塘酒楼也面不改色,还与大家谈笑风生,将这钱塘名菜一一道来,倒是照顾了不少随行的官员。
江南是富庶之地,鱼米之乡,里面的糖衣炮弹不要太多,因此能给皇帝选来做监督的官员都是铮铮铁骨,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人,见为首的苏定不仅接受了接风宴,还是规格如此高的接风宴,脸上都不太好看。
但众目睽睽之下,加上临出京前皇上交代了他们要听苏定的话,虽然脸色不好,但也没当场闹出来。
钱塘当地的官员心中若有所思,杨家的几位公子更是翘了翘嘴角,冷眼看着被围在中间的苏定。
不怪杨家的几位公子不服气,从小他们就被苏定压着,明明他们也并不比苏定差,但钱塘,甚至整个江南只知苏定,却不知他们,现在他们也只是在军中效力,但苏定却早早的在皇帝面前露脸,成为朝中数一数二的大臣了,甚至整个苏家都到了苏定手里。
这让明明是同龄的杨家几位公子如何服气?更别说杨苏两家一直是竞争关系。
苏定喝得醉醺醺的出来,却不是往家走,而是和京中来的官员一起往给他们安排的官署去。
一进入官署,苏定就放开扶着他的文砚,微闭着的眼睛睁开,眼中清明,哪里还有一些醉态。
看得几位脸色有些铁青的官员一愣。
苏定微微点头,对侍卫道:“劳烦几位大人出去帮我们守着,我与几位大人有话要说。”
这些侍卫都是皇上从自己的亲卫中挑出来给苏定的,忠诚上不用担心。
苏定对几位大人道:“几位,我们进书房谈谈吧。”
几人以为苏定要与江南的官员同流合污,正想着回头参奏苏定,没想到苏定一进门就变了,当下心喜,忙跟着苏定进门。
苏定坐在书桌后面,沉吟道:“……江南的情势与别处不同,朝廷对江南的控制并不重,从万元年间的迁徙开始,江南一直控制在豪族手中,几位若想将此差事办好,就不能光靠律法,而平阳侯的法子在这里也不怎么管用。”
几位大人都皱起眉头,但也知道苏定说的是对的。
江南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鱼米之乡,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人类开始的足迹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带,而江南这边还是属于蛮夷之地,一直到前前前朝的时候,当时的几位皇帝努力了将近两百年,将关中不少豪族迁徙到此处,江南这才慢慢的发展起来,而苏家,也是那时候发展起来的,并且一跃取代那些迁徙过来的豪族成为江南第一世家……
因为江南离京师一直比较远,以前交通又不便,所以朝廷对江南的控制一直很弱。
不想山东河北山西等地,虽然地方豪族比江南强盛,却一直在朝廷的控制之中,“苏大人有何计策?”
苏定嘴角一挑,“这就要几位大人暂且忍耐一下了……”
苏定回府城,苏家的老太爷和苏延年一直在家里等着。
本来苏延年也在受邀出席接风宴之列,只是苏延年不想在宴席上看见儿子,所以就回绝了。
此时却见苏定久久不回家,心中气闷不已。
苏老太爷却怪苏延年,“你与定儿的关系本来就不够好,此时却还端着架子,你这是打算将他越推越远吗?”
苏延年青着脸不语。
苏老太爷就冷哼一声,“等定儿回来,你与他好好说说话,他现在是族长,我不管你们私下里如何,在诸位族老面前不许你们胡闹。”
苏延年臭着脸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