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傲唐-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火药的制作及准备投入军用的事他没提,一点都没说起,这事他与父亲杨国忠有说,杨国忠报告皇帝李隆基后,李隆基严令要严守秘密,不得将研制火药的事透露出去,无关人员不能知道研制的细节。有了皇帝的密令,杨晞可以不和太子李亨说这事。

在将事儿滔滔不绝地说了一番后,杨晞又令属下的高适及王思礼、李承光、庞忠等将出列补充,特别是高适,作为行军司马的他最清楚潼关的军务,许多事项都是由他禀报补充的。

李亨其实并不是真的想了解这么多,他只是想刁难一下杨晞而已,但杨晞和诸将汇报了,他又不能不听。诸将的报告又很详细,前后讲了大概一个时辰左右,这些东西可是很枯燥的,直听的李亨昏昏欲睡,忍不住要打哈欠,只是这么多将领站着,他只能忍着困意听讲。

车驾行进,一路颠簸是很累的,李亨已经在后悔不该抵达潼关后马上就召集诸将议事,而是应该休息好了再这样做的。唉,想给杨晞一个下马威,但因为杨晞的胆气及他的不自信,结果弄的自己很窝囊,李亨恨恨不已。最终在诸将将潼关的情况详细讲述了一遍,李亨在称赞了一番潼关将领勤于职守、一心为国后,军事会议也就结束了。

李亨以旅途劳累为由,自去休息,让李辅国陪侍。

杨晞也令诸将散去,自去忙事。

诸将领命而去,行军司马高适跟在杨晞后面,在走到一处无人的地方后,高适小心翼翼地问杨晞道:“杨元帅,刚才你公然顶撞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会不会记恨你,回京后在皇帝陛下面前力陈你的不是?”

杨晞率领将士们击退了叛军的攻城,守住了潼关,并为诸将在皇帝面前请求免罪,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为潼关的防务做了这么多的事,高适觉得杨晞是个成大事的人,并且自己因为杨晞的提携而当了行军司马职,前途无量,有想依仗杨晞及杨家势力进一步上爬的念头。潼关诸将中他最不愿意杨晞倒霉,刚才李亨想刻意为难他也感觉的到,因此很担心,没去做事而是跟着杨晞走,就是想说说这事。

听高适如此关心自己,杨晞有点小小的宽心,转身笑着对高适道:“高将军,你我都知道,太子今次来劳军,主要目的肯定是想树立自己的威望,同时打击一下我这个副元帅的声望。他今日这样的表现并不奇怪,他回京后在陛下面前说点什么也不足为奇。他要怎么做,我们没办法阻拦,如今叛乱未平,我们最要做的就是练好兵,争取早日将叛乱平息,其他的,都不要费心去考虑!”

“元帅的大量让末将甚是汗颜,”高适说了句打心底的赞美话,又不无担心地说道:“只是元帅,你既然料到太子殿下会在皇帝陛下面前说你的不是,你应该未雨绸缪,早做提防啊!”

“多谢高将军的提醒,本帅明白的,”杨晞笑笑,示意高适跟他继续往前走,“这样吧,待太子殿下回京之时,本帅也回一趟长安,向皇帝陛下亲自陈述潼关的情况,并请求率军主动出击,准备攻取陕郡。相信本帅到长安一次后,什么事也不会有的!”



 第三十六章 挺是恼怒

李亨在好好休息了一个晚上后,第二天开始继续巡视潼关并慰问将士。

第二天一早,杨晞集合了潼关的所有人马,在校场上列队,供李亨检阅。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潼关兵马组织、纪律性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队列、军容整齐,行进有序、令行禁止,让李亨吃了一惊。

他曾检阅或者跟着父皇李隆基检阅过禁军将士,一向让父皇引以为傲禁军将士也没这般军容整齐、行进有序,看来杨晞真的有能耐,懂军事。不但让麾下的将领都听命于他,而且还将军队治理的挺好。这让李亨忍不住担心,有杨晞这样的儿子,杨国忠在军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是大不妙的事。

一定不能让杨国忠父子如愿,这是李亨进一步坚信的念头。

在检阅了潼关驻军后,李亨也进一步巡视了潼关的城防,修葺接近尾声的汉潼关城他也去观摩了。

在叛军连番的攻城及大唐军队撤离前的破坏下,汉潼关城已经基本失去了防御功能。几个月修葺下来后,城隘已经完全修复,雄关再现。汉潼关城还在修葺的过程中改建了一些防守设施,可以说整修完成的汉潼关城,无论是规模还是险要程度上都比原来的要胜上一些,防御能力加强了。

禁沟也早已经清除干净。

多处险要的防御设施都恢复到战前最好状态,甚至比战前还要完善,杨晞在陪同李亨巡视时候,还是有点小小的得意的。

李亨在视察过后越加的惊异,也进一步明白杨晞的能力比他预料的还要出色,杨国忠有这样能力出色的儿子,可是如虎添翼啊!

说实话,李亨并不认为杨国忠能力出众,他那几个几年前已经入朝为官的儿子,杨暄、杨昢、杨晓都是才能平平,李亨觉得杨国忠能有现在这样的权势,完全是因为投机取巧,阿谀奉迎,得了皇帝宠幸之故。但要是杨国忠有杨晞这样一个能力非常出色的儿子相助,在军中又取得了威望,那威胁太大了。有一个念头在李亨心里潜滋暗长,那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杨晞这么顺利地发展,获得更高的威望和地位,他要想办法阻止,甚至下手除去。

念头一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李亨在巡视结束,回自己屋子休息,召李辅国密议时候,就把自己的想法与李辅国说了。当然李亨说的很含蓄,只是和李辅国说了杨国忠这个奸相对国家的祸害,杨晞是为虎作伥,要是能除去杨国忠和杨晞,那将是国之大幸。

李辅国当然明白李亨话中的意思,只是这事他轻易不敢接茬,在李亨没有明确表面前,只能含糊其辞,不敢明确说明意思。开玩笑,这是天大的事,要是被外人知道,自己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何况他现在也没这个能力,到底这是杨晞的地盘,他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没有什么亲信在边上,想做成什么事都不容易,要去做李亨暗示的事更是难于登天。

李亨也只是念头刚起,并没有下狠心,也没有详细的计划,只是含糊其辞地与李辅国说说,李辅国没在这事上接口,他最终也没明说。不过李亨却一再要求李辅国要密切监视杨晞的一举一动,杨晞的任何举动都要向他密报,并以奏报的形式上呈朝廷。

监军宦官原本就有这个权利,直接向皇帝密报领军将领的行为,也就是可以名正言顺地打小报告,甚至泄私愤。要是监军宦官想整哪个将领,基本都会成功,连高仙芝、封常清这样立下无数战功的名将,都因为边令诚的私怨而死。虽然说这其中有杨国忠的因素在里面,但要是没有边令诚的奏章,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也不会丢了性命。

李亨让自己的亲信李辅国来潼关当监军,主要目的就是制肘杨晞,约束杨国忠势力的膨胀。

李亨也知道,只有通过他那位当皇帝父亲的手除去杨国忠和杨晞才是光明正大,不会给自己惹来麻烦的,要是有私下的手段,即使成功,他也会跟着倒霉的,除非他逼宫,学太宗皇帝李世民,逼迫父亲退位,自己当皇帝,不然绝不能动手除杨国忠和杨晞。

在与李辅国一番密谈后,李亨一个人躺着想了想,最终还是没坚定刚才突然起来的念头,准备以不光明的手段对付杨晞。不过他相信他可以让李辅国效仿边令诚,让杨晞倒霉的,无论如何,他至少要让杨晞没这么顺利继续执掌兵事,并最终从军中退出。

李亨在与李辅国密谈后休息了一会,休息足了,也就起身,令自己身边的亲兵去召潼关诸将,他要单独召见。王思礼、庞忠、李承光、高适、田良丘、吕崇贲、李福德、刘光庭等级别较高的将领李亨都单独召见了,除了问询军务外也嘉勉了一番诸将,表示会在回京后在皇帝面前为他们请功,恳请皇帝彻底免了灵宝兵败这些将领所犯的罪。

在说了这些,获得一些将领的感激后,李亨也趁热打铁,进一步表示了拉拢,特别是王思礼、庞忠、高适、田良丘、吕崇贲这些原本对杨国忠非常有成见,甚至建议哥舒翰诱杀杨国忠的将领,李亨更是许以重诺收买人心。他也在言语中隐隐透露,皇帝年事已高,数次流露出要退位的想法,再过一些时日他就是大唐的皇帝,要是诸将忠心于他,必会受到进一步重用的。

还真不要说,李亨这一招挺有杀手力,王思礼、庞忠、吕崇贲、田良丘等将原本就对杨国忠非常不满,他们对杨晞敬重只不过因为这位年轻的元帅力挽狂澜,拯救了潼关,这段时间的表现让他们折服而已。但他们依然痛恨杨国忠这个杨晞的父亲的。在他们眼里,太子李亨的重要性远胜于杨国忠,更不要说杨晞。李亨是大唐未来的皇帝,与李亨对抗是自找死,未来的皇帝能这样亲自拉拢,许多人的欣喜若狂,马上表示了自己的决心,表示会效忠于太子的。

杨晞当然明白李亨在做什么,不过他却没办法阻止,他也没办法阻止。

李亨拉拢后的效果他也看到了,王思礼、吕崇贲、田良丘等将领待他的态度有些改变了,庞忠的情绪也有一些变化,只不过没有其他将领一样明显。监军李辅国也活跃起来,许多事上他都要插一手。

这让杨晞挺是恼怒。

 第三十七章 不能退让

(感谢天空没有记忆书友的打赏!十二点钟左右还有一更!求收藏、推荐票、打赏!有兴趣的友群聊聊天,群号:283,290,475)

-------------

还好李亨不可能一直呆在潼关,很快就要回长安的,不然杨晞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收拾场面了。

在抵达潼关后的第六天,李亨终于踏上了行程。

将李亨的车驾送离潼关界,杨晞大大地松了口气。

李亨到潼关巡视、劳军,差不多是挖他墙角来了,他辛辛苦苦几个月积累的威望,收获的人心,几乎被李亨毁了大半,让杨晞甚是愤愤。

王思礼、田良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