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荷也暗自赞叹,心道:“岳父大人便是岳父大人,这股海纳百川的气度,时非他人可比……”
这正是李世民最明显的长处之一,李世民治下的大唐,多姿多彩。整个大唐王朝虽然号令四夷,但绝不妄自尊大。他们有虎视天下的力量,却能够很谦虚的吸取着周边诸国的长处,用来壮实自己。
故而杜荷说“沿用了他朝制度,取之以长,避之以短”,李世民非但不觉得吸取他国的制度是一件耻辱,反而觉得取长补短是理所当然。况且杜荷终究太过年轻,所在职位又很少接触这些律法知识,即便再如何的天资过人,也不可能创出如此多的制度。能够将这些吸取他朝之长,与长孙无忌一样,写出一本如此了得的律法书,已经非常的了不起了。
“陛下,是否可以用膳?”到了规定的时间,负责伺候饮食的内侍向李世民请示。
李世民一望天,方才知道不知不觉一个下午就这么过去了,遂然点头道:“去准备吧……”说着又对杜荷道:“你也一起来,朕好久没有与你开怀畅聊了……”
杜荷笑着从命。
饭桌上,李世民让人拿出来珍藏许久的葡萄酒。两人又针对制度,展开了互谈。
酒酐耳热之际,李世民突然问起了杜荷关于未来储君的事情。
“至君集谋反,承乾被贬之后……魏卿家与褚卿家等,常劝朕早日立储。对于这等大事,朕想听听贤婿有什么见解……”他漫不经意的问着,但那双眼睛却是灼灼有神的看着杜荷。
立储,关系一个国家的未来。
秦始皇是何等威武,灭六国,逐匈奴,雄视天下,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仅存不过二世。隋文帝杨坚,那是何等了得,结束了数百年的动荡,统一天下,可还是二世即亡。
两者皆因未来皇帝之过,促使偌大的王朝,毁于一旦。
对于王朝的未来,那是每一个皇帝都无比重视的事情,李世民自然不例外。因为他自己是依靠非法手段取来的皇位,对于这种事情,更加的在意敏感。他希望大唐王朝能够流传百代,更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走他的老路,用武器对付自己的兄弟。
所以在立储一事上,很是犹豫,向来处事决断的他,在此事上意外变得优柔寡断,拿不定注意。
杜荷是他最信任的人之一,故而想听一听他的意见。
杜荷见惯了处事果断的李世民,这时将他左右为难,心中也是暗叹。人谁无情,如历史上记载的一般,在李承乾被贬之后,对于储君的人选,李世民是举棋不定的。有意李泰,有意李治,也有意李恪,在立了李治之后,又有立李恪的想法,最后还是定在了李治身上。
这种举棋不定的作风,显然是与李世民平素的风格是格格不入的。
杜荷沉吟了片刻道:“这是岳父大人的家事,小婿实在不好过于干涉。但小婿觉得,立储既然是国之大事,关系整个王朝的未来。那更加不能着急,应该认真的,好好的从诸位王子中选择一位最适合的。岳父大人正当壮年,还有大把的年华,成就一番辉煌,何必急在一时?”
李世民认同的点了点头,也不再细问了。
酒足饭饱,杜荷告辞离去。
李世民话有所指的提醒道:“明日朕会在朝堂与群臣商议细节,你最好做足了准备,小心一些……”
杜荷会意一笑,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再一次感慨武媚娘的了得。
他写的《律书》与长孙无忌的《律礼》在后半段有着严重的分歧。
两种不同的观点,结果自然是需要经过一番龙虎之争,方才能够判断谁胜谁负。
李世民这里并没有表示杜荷的观点胜于长孙无忌,当然也没有表明长孙无忌的观点,更加高明,只是选择了沉默。
毕竟李世民是皇帝,作为一个皇帝,要评价是非对错,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一诺千金,不会随便开口表面观点,直到重臣商议出一个对错,他才会做出最后的选择。
杜荷与长孙无忌的分歧就如吵架的公婆,双方都有道理,但究竟那个观点正确,实在难以分清。
李世民已经料到明天的朝会上必然会有一番热闹,所以让杜荷多做准备。
这里固然有鼓励的话,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那则表明李世民默认了杜荷与长孙无忌的这一次争斗。对于这种因政见不和而引发的良性争论,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还是很乐意见到的。不但认可,反而以期待的心情,盼望明日的到来。
当然,如果杜荷没有听武媚娘的劝,继续用他的老方法,结局绝对不会如此的和睦。
就如武媚娘说的“无意引发纷争,与有意引发纷争,是两回事”。
用注记的方式,针对性实在太严重了。现在的杜荷是属于无意引发纷争,李世民自然无怪罪之理。
胜负就在明日……
杜荷离宫,这刚一出宫,便听到了熟悉的叫唤。
“公子,公子……”
杜荷寻声望去,却是自己府上的管事之一。杜荷早已当家作主,依照正统的叫法应该称之为“老爷”,但杜荷因为年少,不喜欢这个称呼,依旧让府中上下佣人称呼自己为“公子”。
杜荷好奇的迎了上去,“怎么了沈叔?”
沈叔的父亲是蔡国公府上的总管,他本人叫沈丘,因为杜荷自立门户,沈丘被杜如晦派到杜府来帮助杜荷,搭一把手,给他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在身旁调用。沈丘有些着急道:“房家二少爷已经等了一个下午了,好像有什么急事,坐立不安的,有什么事情,问他也不说……夫人让我在这里等候公子,告诉一声。”
杜荷表示明白,没有迟疑,翻身上马,即往府中赶去,心中想着是不是房遗爱闯了什么祸了。
回到杜府,房遗爱在大殿上来回走动,心绪不宁,目光不住往殿外望去,见到杜荷的身影,神色微变,忙快步上前,想要说什么,却又难以启齿,犹豫了片刻才道:“老大,对不住了……”他哭丧着脸,将与李恪会面的事情细细明说。
原来在别了李恪之后,房遗爱坐立不安。他对杜荷尊敬无二,违背了誓言,心底觉得做了叛徒一样,极不好受,他想了很多,甚至想过杜荷可能会因此与之绝交。有心瞒下此事,来个神不知,鬼不觉,但他还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决定自首,将一切说明。
房遗爱偷偷的瞧了杜荷一眼,也怕他与自己划地绝交,心中忐忑……
杜荷先是一怔,随即笑道:“说就说了吧,这不怪你,重情重义,并非坏事……”说着,他有着迷茫的挠了挠头。
原本就有些云里雾里的未来储君,这一下,就更加茫然了。
虽然他并没有告诉房遗爱李世民立储的关键,但却透露了一些消息。
如果李恪能够察觉这个关键,那么他便有了与李治一较高下的条件……
为了的皇储,更加不好判断了。
:虽然我从来不过平安夜,但还是祝贺所有书友,平安夜快乐。。。!
第十五章 朝野震动
第十五章朝野震动
其实杜荷一直不参与皇储之争,也是有些理由的。 因为他知道最后继承皇位的将会是不争的李治。对于李治这个皇帝,历史上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他的所作所为,固然是无法与李世民相提并论,可称一句有为之君,那绝不是夸赞。
对于他将来的继位,杜荷并不抱以反对的态度。因为杜荷知道,李世民这样的皇帝,就算放眼整个华夏,也就是那么几个,不可能指望未来的大唐皇帝都跟李世民一样能干。
历史上李治干的不错,虽然他在性格上有些暗弱,但不失为一个好皇帝,一手打造的“永徽之治”,也被誉为有贞观遗风。由他来做皇帝,就算无法做到与李世民这般,君臣和谐,让大唐王朝日新月异,可将大唐维持现在的情况,却是不难。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易,而守江山难。李治之能,守住大唐江山,是绰绰有余的。
杜荷心底认同他的存在。
如果李治是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之类的人。即便是冒天下之大不违,杜荷也要干涉其中,不让他败坏大唐王朝。
如今因为房遗爱的说漏嘴,透露了一些重要的消息,可能导致李恪的上位。
最先杜荷觉得有些迷茫,不知大唐的未来将会落在谁人之手。可转念一想,却笑自己多心。
李恪上位又如何?
李恪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很高的,李世民说他因果类我。《旧唐书》中也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毛主席在读二十四史的时候,也表示: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
李恪给杜荷的感觉也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好人物,是一个有为之人,他做皇帝,未必就会输于李治。
既然李治行,李恪也可以,那何必计较他们两人究竟谁能继位呢?
心念于此,杜荷心中宽慰,也不再深究了。
至于房遗爱脸上还是有些难以释怀。
对于此事,杜荷最开始心底还是有些介意的,但一想房遗爱没有瞒下此事,上门请罪,也表明了他的心意。朋友之间,应该体谅一下,也就看开了,反而改劝他不必将此事放在心上。
房遗爱见杜荷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替自己着想,更是感动,心中的愧疚,反而更加盛了。
杜荷好说歹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才劝住了房遗爱。
“咕咕咕咕……”
杜荷耳中听到了一阵雷鸣声,目光落在了房遗爱的肚子上。
房遗爱尴尬道:“老大入宫,我心里不踏实,嫂子给我准备的晚餐,但我心中藏事,吃不下……”
杜荷知道房遗爱是性子,笑着让人重新准备食物。
心细的长乐在劝说房遗爱无果之后,已经让厨房将房遗爱的那一份热在锅里了,直接端上即可。
招待了房遗爱,杜荷这才回到了书房静思。想着如何去打明天的那一战。他根据后世写的新法,没有什么好考虑的,那些便是因为在历史上实用,才衍生的实用制度。
唐朝文武大多都是有见识的良臣名将,这些制度应该不会引发多少争论。真正让杜荷重视的还是后段部分与长孙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