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兄弟入土,竞争结束,从此贞观就是李世民一个人的贞观。无论皇位如何得来,无论过程是否流血,这一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要对得起你所得到的东西。
因为来自不易,所以倍加珍惜。一般人如此,李世民更是如此,至少他要对得起曾经与他争斗的兄弟,至少他不能让兄弟在九泉之下还戳他的脊梁骨。
这一定是一个开天辟地的贞观之世,李世民在心中暗暗发誓!
论功行赏
竞争结束了,危机解除了,也该到了为大臣们论功行赏的时候。
公元626年九月二十四日,李世民亲自拟定功臣的行赏名单,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列第一,五人均封为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要说李世民也是个挺民主的领导,评定完功绩后,还不忘跟大家客套一下: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意思是说,我评的可能有不得当的地方,大家心里有委屈的,有不服的尽管说出来。无疑,李世民也就是跟大家客套一下。
李世民只是跟大家客套一下,还真有人不跟他客套,这个人就是他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
李神通腾地站了起来,直愣愣盯着李世民说道:“当年起兵,我首先响应,如今论功却让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只会耍笔杆子的人排在我前面,我不服!”
李神通发炮,其实正中李世民下怀。李世民正等着拿这样一个老牌皇亲开刀。李世民望着自己的堂叔,看似温和而又不失威严的说道:“当初起兵,叔叔是第一个响应,可你也是为了自己躲避祸事;窦建德征战山东时,叔叔你全军覆没;刘黑闼再次作乱时,叔叔你望风而逃。相比之下,房玄龄、长孙无忌这些人运筹帷幄,策划军机,安定社稷,论功在你之上难道不对吗?你虽是朕的叔父,但无功也不能滥赏!”
李世民的话说完,李神通眼睛直扫地面,恨不得找个地下室钻进去。其他原本还有牢骚,还有不忿的都把话咽到了肚子里,连皇叔都没有资格争功,其他人就更没有资格了。
总体而言,秦王府资深旧人基本都得到重用,但并非滥用。因为李世民知道,此时的他是大唐皇帝,是一国之主,而不只是秦王府一府之主。这时的李世民要做到胸怀天下,泽被众生,就绝不能因私废公。
在此次论功行赏之后,秦王府已经成为过去,李世民用人再也没有府第的区分。无论是前太子府,还是齐王府的人,只要能用,只要有才,那么你就能成为李世民的螺丝钉。
起用魏征
魏征在历史上的名望实在太高,高过了长孙无忌,高过了房玄龄,高过了杜如晦,更被树成了“千古良臣”的典范。
事实上,我要说,魏征被严重拔高了,甚至被拔高到不像人而像仙的地步。历史上的魏征,其实很务实,很功利,很会投李世民所好。他与李世民的君臣际遇与其说是千古君臣之典范,不如说是君臣二人联袂给世人演出的政治双簧。他俩演的是相声,互为捧逗,彼此都是对方的托。
李世民为什么要起用魏征呢?一是因为魏征确实有才,二是因为魏征身上的符号意义:太子余党。
在当时,没有比魏征更大号的太子余党。当年正是他和王珪劝说李建成出征刘黑闼,抢了李世民到手的战功。再后来甚至屡次建议李建成早点动手除掉李世民,对李世民下黑手到这个程度,魏征不是太子余党谁又是呢?
原本李世民对于这个魏征也是恨之入骨的,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找来魏征,冷冷地扔出一句话:“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
魏征倒是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坦然模样,故作平静地说道:“太子如果早点听从我的话,就没有今天的灾难了!”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魏征与李世民的一问一答,与汉初韩信谋士蒯通与刘邦的问答几乎如出一辙,结局也有惊人的相似。所不同的是,蒯通只是免除了杀身之祸,而魏征却就此搭上了唐朝的权力快车。
看着倔强的魏征,李世民突然没有了怒火,甚至发现眼前的这个人有一点可爱。事实上,现在要杀魏征对于李世民而言太容易了,而杀了魏征又有什么意义呢?毫无意义。
李世民死死盯着魏征,他意识到,眼前这个人不就是自己所需要的吗?以他的经历,终其一生是不可能与秦王府的旧将融成一体的,因为他注定进不了秦王府旧将的圈子。如果自己将他大赦,进而重用,那么他能不对自己肝脑涂地吗?此人不正是制衡秦王府旧将势力的最佳人选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他了!
李世民随即和颜悦色,对魏征以礼相待。杠头魏征没有等来杀身成仁的机会,等待的却是李世民的格外垂青,当场被任命为太子宫总管府秘书官。从此以后,你魏征就是我李世民的人了。
魏征,你愿意成为李世民的下属,无论生死,无论贫富疾苦吗?
魏征在心口刻上了三个字:我愿意。
与魏征同时被重用的还有魏征的两位前同事,被李渊发配到雋州(今四川西昌)的王珪和韦挺。王韦二人被紧急从雋州召回,一路忐忑不安下定决心杀身成仁,结果等来的却是李世民的委任状,双双出任门下省谏议大夫,从此与魏征一起成为李世民的朝臣。
第五章 目标东突厥
往日恩怨
公元五世纪后叶,突厥族开始强盛。公元552年突厥打败柔然,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蒙古高原。此时中原政权与突厥族直接接触的是东魏和西魏,随后是由东魏和西魏演变而来的北周和北齐。无论是哪一个北方政权对于突厥这个庞然大物都无可奈何,只能用金钱向突厥人买和平。以至于突厥可汗生活非常奢侈,奢侈之余还不忘叫嚣:“我在南方有两个孝顺儿子,我想要什么,他们就会送什么!”
突厥族的黄金时代并不长,前后也只不过三十年。三十年以后,突厥族开始走下坡路。公元582年,突厥人的好日子到头了,已经强大起来的隋朝可以跟突厥人叫板了,而突厥人恰恰在这个关键时刻内讧了。
公元582年,突厥沙略可汗命阿波可汗南侵,结果被隋军击败。猜忌成性的沙略可汗藉口阿波可汗先行撤退,悍然袭击了阿波可汗,阿波可汗不得已只能投奔西部达头可汗,两人联合与沙略可汗对立。于是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两汗国。东突厥沙略可汗在隋北境,西突厥达头可汗在隋之西北。
分裂后的东西突厥再也没有往日的强盛,而此时,轮到中原政权隋朝发威了。隋文帝杨坚乘机出兵,专攻东突厥。东突厥屡战屡败,一度沦为隋的附庸国,尔后隋出兵大破西突厥,其余部奉隋命迁往河套一带。
然而中原政权的好景也不长,由于隋炀帝杨广太能折腾,三征辽东耗干了帝国的精力,而东西突厥则在不被人注意的情况下东山再起。公元609年,隋册封的东突厥“启民可汗”死,其子“始毕可汗”立,娶隋朝义城公主为妻。随后势力不断壮大,到公元615年,始毕可汗已经有了叛隋的资本,居然把视察边防的隋炀帝杨广困于雁门。所幸有义城公主好言相劝,杨广方才得救,史称“雁门事变”。
“雁门事变”成了东突厥与中原政权的势力对抗的分水岭,自此中原政权又处于东突厥的刀锋之下。无论隋朝末年,还是李渊的唐武德年间,中原政权对于东突厥人只能卑躬屈膝,这个态势一直延续到李世民登基。
登基之初的李世民也没有跟东突厥人叫板的资本,他同样需要退让,所以有了渭水之盟。尽管唐代的史书上没有提及公元626年李世民与东突厥人谈判的细节,但是渭水之盟的背后,唐朝一定是下了血本。以至于后来李世民大破东突厥,让颉利可汗连本带利一共偿还了三千匹马,一万只羊。由此可见,渭水之盟的时候,唐朝也一定送给了东突厥大量的牛羊马匹。
登基不到两个月,东突厥人就给李世民来了这样一个下马威,这让李世民的内心非常不爽。当初老爹李渊一再对东突厥人退让让他很恼火,而轮到自己,他终于明白老爹退让中有多少无奈。现在的唐朝根本没有本钱跟东突厥死磕。
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朕要让东突厥人对大唐称臣。
自此,李世民将心中的目标锁定在东突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亲力亲为,亲自引兵在显德殿前操练,每天参与操练的有数百人。他亲自担任主考官,士兵表现优异的直接赏赐弓、刀、帛,将领表现优异的则登记在册,择机提拔。每次操练之后,李世民还不忘训话:“我不让你们去干那些搬搬抬抬的体力活,就让你们好好操练射箭。平常无事时,我是你们的教官,有敌入侵时,我就是你们的将军。相信这样操练下去,用不了多久,我大唐就可以永保平安!”
无疑,皇帝李世民是在营造大唐的尚武之风。在他的带动下,士兵在唐朝的地位得以提升,而能够进入皇帝亲自指挥的卫队更是当时青年的梦想。唐朝的军力在君民心中急速膨胀,在将来的某一瞬间将会集中爆发,而他们的目标之一正是东突厥。
东突厥的多米诺骨牌
渭水盟誓后,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踏上了回家路,这样的情形对他而言已经很熟悉,这一次只不过是昔日重现。心情不错的阿史那咄苾怎会想到,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对唐朝耀武扬威,因为从此时开始,他已经走下坡路了,因为他的内部已经出现问题。
东突厥的人心向背形势,如同多米诺骨牌,只要有人开了头,骨牌倒下的态势就无法避免。
引发东突厥骨牌倒塌的人其实是个熟人,定杨天子刘武周的老部下苑君璋。
刘武周殒命之后,苑君璋继续盘踞在东突厥的屋檐下,担任东突厥进攻中原的向导,公元623年东突厥人袭击马邑就是他带的路。原本苑君璋准备跟着东突厥人一条路跑到黑,可是手下人却不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