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刚安排妥当,李渊的一个老朋友尾随而至,这个老朋友的名字叫屈突通。



屈突通得知李渊已经渡过黄河到达朝邑之后,马上命令副将尧君素兼任河东郡副郡长,防守河东郡城,而自己亲率数万大军增援大兴。令屈突通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任命成就了尧君素的忠诚,却映衬了自己的渺小。日后已经投降李渊的屈突通返身回来游说尧君素,却遭到了尧君素的斥责,尽管尧君素最后也没有保住河东郡,但至少他与河东郡共存亡,屈突通说到没有做到的事情,尧君素做到了。什么是差距?这就是差距。

屈突通一路追击到了潼关,眼看过了潼关就可以直通大兴,然而他也遭遇了拦路虎,这只拦路虎的名字叫刘文静。潼关这个地方易守难攻,插翅难进,没有长翅膀的屈突通只能看着刘文静,望城兴叹。

本来屈突通打算投奔驻扎潼关都尉南城的守将刘纲,结果到了南城之后发现自己又来晚了,李渊部将王长谐已经早早斩杀刘纲,驻扎在南城了,屈突通实在想进南城也可以,不过前提是缴械投降当俘虏。

不愿当俘虏的屈突通只能掉头再奔北城,暂时驻扎在都尉北城,与王长谐、刘文静遥遥相望。



屈突通孤立无援地驻扎在潼关都尉北城,来看他的别说是人了,连条狗都没有,而李渊这边,别说凑热闹的狗了,来拜见的人都是数以万计。在这期间,李渊又迎来了几股生力军,分别是堂弟李神通的队伍、女儿(后来被封为平阳长公主)的队伍,以及女婿段纶的队伍(段纶是前兵部尚书段文振的儿子)。

这三支队伍中最神奇的当属平阳公主的部队,这支部队是平阳公主一手拉起来的。当初李渊派人召唤柴绍到晋阳报到,柴绍交代平阳公主:“你爹要造反了,你赶紧撒丫子跑吧!”而平阳公主丝毫没有慌乱,反而安慰丈夫:“你就安心上路吧,别管我,我一个女人好办!”

柴绍奔赴晋阳之后,平阳公主立刻变卖家产,逃亡山林之中,聚集部众,对远近的起义军召唤拉拢,渐渐地部众越来越多。此时一个叫何潘仁的人进入了平阳公主的视线,这个人也有一些部众,在平阳公主看来,这个人可以为己所用。

说起来何潘仁这个人有点意思,他本来是外国商人,是到隋朝经商的。后来天下大乱,何潘仁用商人敏锐的头脑发现,原来造反的利润比经商高得多,因此就义无返顾地拉起队伍,集合了数万人,干起了无本买卖——打家劫舍。何潘仁跟一般的起义军首领不一样,他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他的秘书就不是一般人,这个秘书是什么人呢?尚书右丞李纲。让国务院事务秘书长做自己的秘书,何潘仁的谱摆得真够大的。

不过何潘仁这个人的眼光还是很独到,当平阳公主派家奴马三宝前来游说时,他马上就动了心。他知道平阳公主本身不简单,而平阳公主背后的老爹李渊更不简单,因此马上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跟随马三宝一起按照平阳公主的指令投入李神通的帐下。一个专门利己的外国人从此成了李氏大军的重要将领,看来造反也是没有国界的。

在平阳公主等人向李渊报到之后,李渊命令平阳公主率军前往渭北与李世民会师,在这里平阳公主见到了弟弟李世民,也见到了自己的老公柴绍。按照一般的做法,平阳公主该把自己的部队交给老公柴绍了,然而平阳公主却不,自己亲率精锐一万多人,与丈夫柴绍各自设立总部。平阳公主的总部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娘子军”。这个“娘子军”可比明末李信夫人的红娘子部队早了一千年,也比后世的“红灯照”早了近一千三百年,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子都是花木兰!

在各路人马奔流汇入李渊大海的同时,李世民也在会聚着自己的江河。在渭北征战过程中,只要遇上有才干的人,他就收入自己的帐下,尽管不能像老爹李渊那样打白条,但李世民用自己的真诚笼络着这些将来必定有用的人才。

在李世民收拢的这些人才中,有一个人是主动送上门的,这个人就是十七年前跟老爹说隋朝一定会亡的那个人,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响亮的名字:房玄龄。

房玄龄时任隰县(山西汾阳县)县尉,听说李世民礼贤下士,因此就到李世民的大营外叩门请见。两人见面一交谈,李世民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房玄龄也把李世民当成了不可多得的潜力股,两人一见如故。自此房玄龄成为李世民的记室参军(军事参谋),开始了为李世民的打工生涯。



李氏大军聚拢到现在,已经有了二十万人的规模,以这二十万人进行改朝换代,或许已经足够了。

中国大历史的朝代兴亡还是有着一定的规律,一般都是旧王朝滋生了自己的掘墓人(元朝和清朝的建立除外)。此时在李渊的大军中,其实骨干力量都是隋朝的各阶层官员,这些人生于隋朝,长于隋朝,吃着隋朝的米,却造起了隋朝的反。历史就是这样残酷,旧王朝总是在不经意间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

李渊大军从上到下,隋朝官员遍布其中。李渊最高官职曾担任禁军大将军,裴寂、刘文静也是地方官员,段纶则是前兵部尚书段文振之子,丘师利、丘行恭则是隋朝马屁郡长丘和之子,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也是隋室的官员,而像他们这种出身的人还有很多。

人心向背,王朝兴替,皇帝杨广怎么也不会想到,仅仅十几年的时间,他就失掉了天下民心。远在江都的他不会想到,当他还在处心积虑地为王朝拆东墙补西墙的时候,他的老实表哥李渊已经屯兵到了大兴城下,只要一声令下,大兴就成了李渊的铁桶。

九月二十七日,李世民派出使节向李渊请示合围大兴的日期,与此同时李渊得到消息,狗都不理的屈突通已经悄然率军东去,潼关警报就此解除,再无后顾之忧。

兴奋中的李渊沉思了片刻,他知道合围的这一天迟早会来,但从没有想到居然如此之快。以前的他总以为通往大兴的门是紧闭的,然而一路走来他却发现,原来通往大兴的门一直是虚掩的。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总是有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为什么改朝换代的一方看似势力贫弱却能成功?为什么隋朝上百万的军队都不能扑灭李渊的星星之火呢?

其实一切又很好解释,不外乎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隋朝的上百万军队看似众多,却因为中国的地大物博给摊薄了,天下大乱,政令不通,部队就无法大规模集中,因此与李渊对阵的不是整体的一百万,而是零散的数万人的小部队。

第二个原因是人心的向背,一旦人心背离,数十万的军队也会土崩瓦解,更可怕的是,土崩瓦解的势头如同瘟疫,一经传染就无法抵御。

第三个原因更简单,四个字,“此消彼长”,被打败的隋军迅速又被集中起来,相同的是人马,不同的是旗帜,自此隋军变义军,隋军消亡,义军增长(解放战争时期此种情况更加明显)。



此消彼长,人心向背,远望大兴城的李渊知道,合围的时候到了,拿下大兴,天下从此落入自己的手中。

十月十四日,李渊下令各军围城,此时距离晋阳起兵仅仅五个月的时间!

大兴,大兴

李渊一声令下,大兴城就变成了铁桶,桶的里面是大兴城,桶的外面是李渊的二十万军队。

在合围之前,李渊命人向大兴的守军解释:此次远道而来不是为了攻城,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护隋朝政府,当然这些都是骗人的鬼话,自然是没有人信的。

此时的李渊就如同一只站在羊圈外的大灰狼,反复向里面的羊群解释:我是来保护你们的,不是来吃你们的。然而谎话终究是谎话,即便说了一千遍还是谎话。如今要想拿下大兴城,靠谎话是不行了,还得靠实战。



李渊来势汹汹,大兴城内兵荒马乱,此时的大兴城内已经没有了主心骨,因为原来的主心骨刑部尚书卫文昇已经在一个月前病倒了,卧病在床,不能执行公务。

没有了主心骨卫文昇,代王杨侑只能委派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与京兆郡丞骨仪以代王的名义登城据守,然而这两个人跟卫文昇相比,能力不足,威望不足,想要靠这两个人力挽狂澜基本不可能。

大兴城内的杨侑如坐针毡,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叫远在江都的祖父也没有回应。二十万大军围城,数万守军守城,城内人心思变,城外孤立无援,如果皇帝杨广在还可以下诏号令天下勤王,而杨侑呢,却恰恰没有下诏的权力。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独立面对丧乱的危局,应对过去是奇迹,应对不过去才是正常。

小孩子杨侑终究没能创造奇迹,大兴城在僵持了二十多天后还是没有保住。



十月十四日李渊下令围城,十月二十七日李渊下达总攻令。在攻城之前李渊强调,不准冒犯隋室七庙,不准冒犯代王和其他皇室成员,如有违背,屠灭三族。(十足的作秀。)

攻城开始之后,李渊新归属的部将孙华冲到了最前面,结果很不幸,孙华将军很倒霉,一支流箭飞来正中他,孙华将军就此倒下,没有看到大兴城解放的那一天。

攻城一直持续了十三天,到第十三天时,也就是十一月九日,李建成的部下军头雷永吉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史书上。这一天,雷永吉率先爬上城墙攻入了大兴城内,大兴城自此告破。

李渊大军一路杀进了太子宫,此时太子宫的部属已经纷纷逃跑,只有侍读姚思廉还陪在杨侑的身边。李渊的士兵冲进了大殿,正要冲向杨侑时却被姚思廉大喝一声:“唐公举义兵,匡帝室,卿等毋得无礼!”

姚思廉一声大喝镇住了冲昏了头脑的士兵,也保住了杨侑最后的尊严。实际上在场的人都知道,“李渊拥护隋室”只是装大尾巴狼的口号,只是谁也不愿意去捅破这层窗户纸。

听说杨侑就在太子宫内,李渊马上赶来迎接,丝毫没有摆自己姨姥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