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监察御史杨汪受李隆基委派前去调查,没想到居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杨汪一出现,便被张审素的部下总管董元礼率领七百士兵团团围住。
当着他的面,董元礼格杀了举报者。
董元礼对杨汪说:在奏疏上给张审素美言你就可以活,不然就得死!杨汪被吓住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就在这时,杨汪的救兵到了。
激战之后,董元礼等人被格杀。
这之后,杨汪便上了一道奏疏:张审素谋反。
不久,张审素被斩首,全家被罚没,两个幼小的儿子也被发配岭南,而仇恨的种子也就此在两个孩子心中发芽。
公平地说,杨汪在这次事件中做得有些过分:张审素的部下逼迫他,但并不意味着这事儿就是由他背后指使的,即使是他指使的,也未必存心谋反。
杨汪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张审素扣上了谋反的帽子,未免太意气用事了。
这种简单的思维,既葬送了张审素,也葬送了他自己。
开元二十三年,张审素的两个儿子张瑝、张琇从岭南逃回,进入洛阳潜伏,开始了复仇之旅。
三月十一日,两人与杨汪仇人相见,将之格杀。
杀死杨汪之后,张瑝、张琇把一份奏疏系在一把斧头上,并且留在现场,里面详细申诉了父亲的冤情。
他们不仅要为父复仇,还要为父申冤,尽管这样会直接暴露他们的身份。
杀完杨汪,哥俩还有下一步计划:去长江以南找当年杨汪的帮凶报仇。
结果走到半路,哥俩就被抓获了——那封申冤奏疏暴露了他们的身份。
张瑝、张琇落网,顿时引起了轰动,舆论居然是一边倒:他们的父亲冤死,两个孩子年纪轻轻就能舍身为父报仇,应该宽恕。
案件报到三位宰相那里,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张九龄同情张氏兄弟,肯定他们的忠孝,打算把他们救下来;而裴耀卿和李林甫却不同意,认为这样会破坏法律。
法大,还是情大,皮球踢到了李隆基那里。
李隆基站到了裴耀卿和李林甫一边,身为皇帝,他得维护法律尊严,如果连他都不来维护,法律的威严便大打折扣。
李隆基对张九龄说:孝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为了复仇不顾自己的生死。
然而毕竟他们杀了人,如果赦免,就会起到很坏的效果。
最终,张瑝、张琇被判乱棒打死。
在张瑝、张琇的身后,奇特的场景出现了。
百姓纷纷为他们撰写悼念文章,并贴遍了大街小巷,并凑钱把张氏兄弟入殓,安葬在了洛阳的北邙山上。
为了防止杨汪的家人挖掘,他们甚至在一个地方连造了数个疑冢,让张氏兄弟享受了曹操的待遇。
张氏兄弟杀人案就此划上句号,而张九龄的人文情怀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展现。
在他的心中,伦理道德占据了上风,甚至为了弘扬孝的精神,他赞成血亲复仇。
赞成血亲复仇的并不只张九龄一个,杜甫也是其中的一个。
因为他的家族就有血亲复仇的案例。
杜甫的祖父叫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高官,由于他恃才傲物,便被排挤到了江西吉安出任司户参军。
在司户参军任上,杜审言依然不消停,同事关系一塌糊涂,被司马周季重和司户郭若讷捏造了一个罪名打入大牢,不日处斩。
在父亲命悬一线的时刻,他的次子杜并来了。
这一年,杜并刚刚十三岁。
杜并名义上是替父亲求情,实际却另有打算。
当周季重还在漫不经心地应付时,杜并迅速抽出了藏在袖中的利刃,对着周季重连捅了数刀,周季重当场倒在血泊之中。
为父报仇的杜并当然也没有好结局,他被周季重的随从当场打死,结束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
弥留之际,周季重说了一句话:早知道杜审言有这样的孝子,我怎么也不会去惹他了!后来,杜甫长大成人,他不以这件事为耻,相反还以是杜并的侄子为荣。
在这一点上,张九龄和杜甫不谋而合。
或许,因为他们都是诗人,骨子里有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情怀。
第三只眼做为一代名相,张九龄不仅是文学大家,而且风度翩翩,品格高尚,更让人信服的是,他居然有预见未来的第三只眼。
他一眼就看透了安禄山。
安禄山,营州(今辽宁朝阳)柳城的胡人,本不姓安,而姓康。
安禄山的母亲阿史德是一名巫师,居住在东突厥汗国,与丈夫结婚几年还没有孩子,便前往轧荦山进行祈祷。
轧荦山是突厥的神山,传说是斗战神的化身。
安禄山的母亲到那里祈祷,便是希望得到神的保佑。
可能是她的真诚感动了神明,不久,阿史德就有了身孕。
十个月后,孩子顺利出生了。
据说这个日后的乱世枭雄出生时,灵异现象出现了。
有一道光冲出他所在的帐篷,直刺苍穹。
野兽顿时跟着嚎叫,似乎在迎接一个新狼王的诞生。
擅长望气的人看到这一幕后,不禁感叹:这是祥瑞,这个帐篷必将出贵人。
灵异现象之后,危机随之来临。
得到消息的范阳节度使张仁愿来了,他是来斩草除根的。
然而任凭张仁愿把帐篷里里外外搜了个遍,还是没有找到那个神秘的新生儿,只能作罢。
经历了这一场虚惊,阿史德认定这不是一个普通婴儿,于是便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轧荦山(斗战神化身)。
从此,你就叫康轧荦山,你就是战神的化身。
以上是关于安禄山出生前后的记载,有点神乎其神,按照我的推测,其中演绎的成分多了一些,我权且一写,你权且一看。
尽管安禄山一出生便与众不同,但他的童年还是很苦的。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不久,安禄山便跟随母亲改嫁到了突厥人安延偃家。
时间走到开元初年,安延偃所在的突厥部落也破落了,没有办法便前去投奔了唐朝。
在投奔的路上,遇到了唐朝将军安道买的儿子,因为这个缘故,安延偃一家便住进了安道买的家中。
由于安延偃和安道买都姓安,因此两家的子弟便互认为了兄弟。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康轧荦山改姓为安,并更名为禄山,安禄山的名字由此而来。
渐渐地,安禄山长大了,并找到了一份职业:互市牙郎(贸易往来中间人)。
安禄山所在的地区,多民族聚集,民族间贸易往来非常频繁。
不过在相互的交易过程中,一个难题很难解决:彼此间语言不通。
安禄山出现后,所有难题迎刃而解,因为他是复合型人才,懂六蕃语言,放在现在,相当于六门外语。
靠着语言的优势,再加上他足智多谋,善解人意,他的互市牙郎当得还不错,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然而滋润的日子没过几年,安禄山就栽了。
栽在一只羊身上。
因为一时性起,估计是馋坏了,安禄山就偷了一只羊,结果被人发现报了官,这下问题严重了。
此时管辖安禄山所在地区的是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他严格执法,准备将安禄山杀鸡儆猴,一刀两段。
如果这一刀砍下去,或许就没有后面的安史之乱了。
明晃晃的大刀片已经举了起来,留给安禄山的时间数以妙计。
这时安禄山大呼一声:大人难道不想消灭奚和契丹吗?那又为什么要杀我这样的壮士呢?不知是模仿还是巧合,安禄山这声大呼的背景以及语法结构,跟历史上的两位名人如出一辙:一位是韩信,另一位是唐朝名将李靖。
韩信临近被斩,大喊一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后来成为汉朝开国名将。
李靖临近被斩,大喊一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后来成为有唐一代名将。
那么安禄山这声大喊的效果呢?他引起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注意。
张守珪闻言,仔细端量了一下安禄山,发现此人身材魁梧,皮肤白皙,相貌不凡,而且又是胡人,懂得六门外语,或许真是个人才。
不妨就把这个人才留下吧。
这一留便留出了千古祸害。
在这之后,安禄山就与自己的发小史思明一起,成了张守珪手下的捉生将(类似于侦察排排长)。
史思明,名字听起来像汉人,实际也不是汉人,而是突厥人的后代。
史思明原名史窣干,思明,是他发达以后,皇帝李隆基赐的名。
相比于安禄山的相貌不凡,史思明就没脸见人了。
他骨瘦如柴,气胸,驼背,眼睛突出,鼻子歪斜,头发稀少,明白人知道这是孩子长得难看,不明白的还以为是史前人类,或者是浓缩版的阿凡达。
然而,名人马云有一句名言:男人的智商与相貌,往往成反比。
这句话适用于马云,也同样适用于史思明。
长相歪瓜裂枣的史思明,智商超出常人数倍。
史思明之所以是安禄山的发小,因为两人从小是邻居,巧合的是,史思明只比安禄山早出生一天。
长大后,两个掌握六门外语的发小便当上了互市牙郎,凭借着自己的语言优势混口饭吃。
然而,好景都不长,安禄山因为偷羊栽了一个跟头,史思明也则因为欠政府的钱还不起被迫远走他乡,流落到了奚部落。
没想到,一进入奚部落,史思明就被巡逻的骑兵当做奸细抓住了,按照规矩,杀无赦。
高智商的史思明马上开动自己的大脑,瞎话张嘴就来:我是大唐使臣(有长成你那样的使臣吗?),如果大唐听说你们杀了使臣,对你们没丁点好处。
不如带我去见你们的大王,如果你们大王留下我,自然就少不了你的功劳。
巡逻的骑兵智商也不高,一下子就被史思明给忽悠住了,便领着他去见了奚王。
见到奚王后,史思明依然摆着唐朝使节的谱,故意不拜,嘴中振振有辞:天子使节见到小国国君不必参拜,这是礼数规定的。
奚王顿时大怒,然而转念一想:礼仪中确实有这样的规定。
再看史思明,奚王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唐朝没人了?派这么一个歪瓜裂枣的家伙。
再转念一想:或许唐朝天子不以貌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