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宇文融算是落魄到家了,从九品的平乐尉也做不了了,直接发配岩州(广西来宾县)。
这时宇文融算是看透了整个官场,伸手援助的一个没有,有的只是落井下石。
哎,世态炎凉啊。
就在宇文融伤心至死时,他在传召使者的背后看到了他的儿子宇文审。
宇文审原本在家中和弟弟一起侍奉母亲,听说父亲再度被贬后,当即嚎啕大哭。
他没有惊动母亲,便一个人徒步从长安前往平乐去看望自己的父亲。
在路上,他恰巧遇到了去传诏的使者。
使者见他可怜,便把他拉上了车,然后一路颠簸来到了平乐。
父子相见,抱头痛哭,宇文融老泪纵横,伤心之余又有些欣慰: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了他,至少还有儿子在身边。
短暂团聚之后,父子再次分别。
宇文审回到长安,发愤苦读,后来考中进士,进入官场。
天宝年间,当杨国忠要诛杀岭南流放犯人时,宇文审担任岭南监决处置使,手里握着生死大权。
经过他的努力,真正被处决的人很少,多数人在他的保护下活了下来。
然而,他的父亲宇文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到岩州就病了,因为受不了那里的瘴气。
不想等死的宇文融便硬挺着到了广州,想在那里停留下来,多活几天。
然而最后的愿望也没能实现,广州都督的一席话让他打消了念头。
广州都督说:大人因为受到朝廷怪罪才被发配到这里,现在却想违背朝廷的命令在此停留。
我本人受牵连也就无所谓了,关键是朝廷一旦知道大人在这里,恐怕也不会允许的!听完广州都督的话,宇文融明白了:广州不是他的最后一站,岩州才是。
其实,岩州也不是。
从广州返回的路上,宇文融的人生抵达了终点。
他的人生开始时是喜剧,结尾则是悲剧。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死后,宇文融也背着骂名。
在汤显祖写的《邯郸记》中,宰相宇文融就是一个大反派。
这部戏以黄粱一梦为故事梗概,描写了一个卢姓书生的黄粱一梦。
在梦中,卢生高中状元,娶了望族清河崔氏的女儿,后来与身为宰相的宇文融发生了矛盾。
几经周折,卢生在边塞立功,最终揭穿了宇文融的阴谋,明察秋毫的皇帝遂将其问斩。
哎,连在梦中都是反派,悲剧!论资排辈百日宰相宇文融离去之后,朝堂之上又只剩下了两位宰相:一位是萧嵩,一位则是裴光庭。
裴光庭在前面曾经出过场,当年张说建议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担心东突厥入侵,正是裴光庭建议以和亲忽悠东突厥,免除了张说的后顾之忧。
裴光庭也是名门之后,他的祖父是隋朝名将裴仁基,一度归降王世充,后来又想诛杀王世充归降唐朝,不料消息走漏,反被王世充诛杀。
裴光庭的父亲叫裴行俭,高宗朝曾经出任过宰相,文武双全:文,通过明经考试;武,得到名将苏定方的真传。
后因西征立下大功,李治对裴行俭说了这样一句话:卿文武兼资,今故授卿二职。
即日拜礼部尚书(文职),兼检校右卫大将军(武职)。
如假包换的文武全才!不过,裴光庭并非那种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官二代,在他很小时,父亲就过世了。
长大后,裴光庭总算沾了父亲一点光:得亏武则天记忆力不算太差,有天就想起了他的父亲,进而召见了他,他这才步入了仕途。
又几经努力,裴光庭升迁至太常丞,没想到却功亏一篑。
因为他娶的是武三思的女儿。
武三思受到清算后,裴光庭也跟着连坐,被贬为郢州司马。
以前的努力被抵消了不少,从此裴光庭又得继续往上爬了。
到开元十三年,裴光庭做到了兵部郎中,这时机会突然降临了——中书令张说向他问计。
这次露的那么一小手,为裴光庭的仕途装上了助推器。
从此,他便受到了张说的重点关照。
裴光庭时任兵部郎中,品级从五品,在他的上面是兵部侍郎,品级正四品,两者之间差着两级(正五品,从四品),直接升迁的难度很大。
这难不倒张说,他准备给裴光庭来个曲线提升。
不久,张说把裴光庭调出兵部,出任鸿胪少卿。
鸿胪少卿是鸿胪寺的副手,配合鸿胪卿主管藩属事务,品级为从四品,这样裴光庭的品级就得到了提升。
泰山封禅之后,张说再次关照了裴光庭,又把他从鸿胪寺调回了兵部,出任正四品的兵部侍郎。
一年多的时间,裴光庭完成了原来看似不可能的飞越,这都要归功于张说的栽培。
曲线提升是典型的中国式智慧,古往今来都在使用,有点意思。
在兵部侍郎任上干了四年,机会再次垂青了裴光庭,他由兵部侍郎转任中书侍郎,同时出任宰相,也就此与宇文融成为同僚。
同僚关系是官场中最复杂的关系,可好可坏:好;可以到刎颈之交;坏,可以到不共戴天。
宇文融与裴光庭,表面看起来波澜不惊,其实却不共戴天。
原因也不难理解:宇文融、裴光庭、张说之间的三角关系,注定双方会势不两立。
宇文融与张说是死敌,而张说却是裴光庭的伯乐,两条关系线一捋,宇文融与裴光庭的关系也就清晰了。
如此一来,就合该宇文融倒霉了:第一,他虚拟了李祎这个假想敌,没事找事;第二,他得罪了整个官场,李隆基想保他也为难;第三,裴光庭是他的同僚,因为张说的因素恨上了他。
三个因素叠加到一起,神仙也救不了宇文融了。
前面说过,李隆基在宇文融被贬后曾经质问过裴光庭,其实这很说明问题,——宇文融被贬,与裴光庭有莫大的关系!而在宇文融被贬之后,弹劾他的奏疏还在继续,这幕后的黑手还是裴光庭,因为此时他正兼任御史大夫,弄几个弹劾,轻而易举。
落魄到家的宇文融或许感到委屈,但没有办法,正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谁让你当年对张说那么狠呢?扳倒宇文融后,裴光庭与萧嵩并驾齐驱:裴光庭为侍中,萧嵩为中书令。
不久,李隆基又来了一道新任命,命裴光庭兼任吏部尚书。
正是这道任命,让裴光庭干了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毁誉参半。
他在吏部推行论资排辈。
在裴光庭以前,选拔官员一般只看能力,不看资格:有能力的,经常被破格提拔;没有能力的,数十年原地不动,白头发都一把了,还在当着几十年前的小官,即便有些已经取得任职资格,却一连二十年都没有得到实缺,只好继续窝着。
除此之外,州县的任职也没有定规,有的由品级高的地方往品级低的地方调,有的则是先在京城附近任职,结果越调越远,完全没有规则。
裴光庭到任之后,决定要改变这个现状,一切调动得有规矩。
论资排辈就此展开。
裴光庭规定:以后官职出缺,就从候补官员中选,不管能力,只按资历往下轮,轮到谁算谁。
一石激起千层浪。
官场中人顿时分成两派:一派是长年没得到提升的资深官员,拍手称快;一派是有些能力但资历尚浅的年轻官员,只得暗自叹息。
论资排辈管理办法公布之后,遭到了两个重要人物的反对:一个是宋璟,一个是萧嵩。
有意思的是三个人的年龄:裴光庭五十四岁,萧嵩六十二岁,宋璟六十七岁。
按道理来讲,如此老态龙钟的管理办法,应该由年老的人提出才对,结果倒是被最年轻的裴光庭提了出来,而比他年长的萧嵩和宋璟则一致反对。
或许,心态与年龄并不完全成正比。
萧嵩和宋璟的反对最终没有奏效,裴光庭的管理办法最终还是公布实施了,这是他庭宰相任期内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让人诟病最多的地方,甚至一度影响他的谥号。
看来,毁誉参半的事最好少干。
短暂和平推行完论资排辈制度,裴光庭和萧嵩的宰相组合又遇到了一件大事:吐蕃到唐朝国境投递国书,请求讲和。
吐蕃这个时候提出讲和,是因为他们打不起了,在两国边境上,他们先后被萧嵩、张守珪三次痛打,最近一次又被李祎攻克了石堡城,曾经的不可一世已经被唐军打没了。
吐蕃想和,但战与和的主动权掌握在李隆基手里,他犹豫了。
这时忠王李亨的咨询官皇甫惟明来了,他是主张讲和的。
李隆基不同意,他说:吐蕃国王曾经给我写信,傲慢不已,怎么能轻易原谅?皇甫惟明回应说:开元初年时,吐蕃国王还小,他怎么可能写那样的书信。
这一定是下面的边将干的,为的是激怒陛下。
一旦边境开战,那些边将就可以盗用藏匿公物,还可以自我表功领赏,这都是奸臣的做派,不是国家之福。
两国兵火不断,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由此贫穷困弊。
陛下可以派一个使节以探视金城公主的名义前往,与吐蕃国王面谈,让他们俯首称臣,这难道不是驾驭夷狄的长久之策吗?皇甫惟明的话说到了李隆基的心里:与吐蕃的战争打到这时,吐蕃打不起了,自己也有些打不起了,况且石堡城一战开边一千多里,大唐是沾了便宜的,见好就收未必不可。
不久,皇甫惟明出使吐蕃,吐蕃国王果然表示臣服,给李隆基的信也一改往日的傲慢,变得无比谦卑:按照历代和亲的惯例,他自称外甥,而称大唐为舅。
吐蕃国王的信是这样写的:外甥一家两代娶的都是公主,情同一家。
不料唐朝边将张玄表等人入侵,因此两国交恶。
外甥深知尊卑礼仪,怎么敢失礼?正是因为边将的离间,才得罪了舅舅;屡次派遣使者到长安朝拜,结果都被边将挡回。
今天蒙舅舅派来使臣,探望公主,外甥喜不自胜。
倘若能重修旧好,死而无憾。
从吐蕃国王的信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功劳都是领导的,过错都是属下的。
看完吐蕃国王的信,李隆基的心情平复了许多——如此看来,吐蕃国王已经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