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我们将镜头摇到公元710年六月二十七日之后的一天吧。
场景:长安皇宫之中中年男人问下属官员:这事跟太平商量过了吗?官员回答说:商量过了!中年男人又问:跟三郎商量过了吗?官员再答:商量过了!中年男人不再言语,提笔签字。
镜头推近:龙飞凤舞的两个大字——同意。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这个中年男人便是李旦。
这样的场景,想必他是无比熟悉的,因为他的皇帝生涯几乎就是此场景的不断重复:跟太平商量过了吗?跟三郎商量过了吗?在他的心中,第一个当家的是太平公主,第二个当家的是儿子李隆基,而他自己,只不过是一架签署同意意见的机器罢了。
皇帝当到这个份上,惟有长叹息!谁是主角明明自己是皇帝,却要听命于自己的妹妹和儿子,这是为什么呢?答案还得从唐隆政变找。
众所周知,李旦之所以能再次登上皇位,是因为在之前发生的唐隆政变中,原本手握权柄的韦皇后被诛杀,而被韦皇后推上皇帝宝座的李重茂则被拉了下来,这唯一的皇帝宝座才有了空缺。
那又是谁把李旦推上了皇位呢?《旧唐书》和《新唐书》将主要功劳归到了李隆基身上。
根据这两本史书的记载,是李隆基率先萌发了政变的念头,然后经过一系列运作之后,最终政变成功,李旦才得以登上皇位。
正所谓儿子栽树,老子乘凉,李隆基的确功不可没。
这一幕是不是有点眼熟?是不是跟李渊、李世民父子有些相似?都是儿子运筹帷幄,老子坐享其成,最终老子沾了儿子的光。
真是老子沾了儿子的光吗?谁信谁天真!历史的真相是:开创唐朝,李渊居功至伟;睿宗李旦登基,最大的功臣则是他的妹妹太平公主。
李隆基和曾祖父李世民一样,他们亲自过问了国史,并且授意篡改了国史:在李世民的笔下,他是开创唐朝的第一功臣;在李隆基的笔下,他是拥立父皇的第一功臣。
他们是功臣不假,但都并非第一功臣。
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他们把自己塑造成第一功臣,而原来的第一功臣自然被拉下了马,一抬手便被扔到了历史的故纸堆里。
吹开历史故纸堆上的灰尘,让我们看一看到底谁是唐隆政变的主角。
公元710年的李隆基,年龄二十岁,职位卫尉少卿,身份为相王第三子;公元710年的太平公主,年龄四十多岁,身份为本朝权势最大的公主。
在这一年,发生了唐隆政变,我们要问谁是主角?在中国历史上,发动政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成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权;第二,有钱。
这两个条件太平公主都具备了,而李隆基却两手空空。
论职位,他只是卫尉少卿,掌管军事器械的从四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副司局级;论财富,他的父亲李旦一直不受待见,先是受武则天排挤,后是受李显排挤,因此注定自己的财富水平非常一般。
何以见得?可以从一顿生日寿面说起。
有一年正赶上李隆基过生日,他正巧来到了老丈人王仁皎家。
眼看女婿上门,又赶上生日,王仁皎就准备给李隆基做一顿生日寿面。
然而,此时的王仁皎,是罗锅上山——钱紧,窘迫得很。
说出来你可能都不相信,这位王岳丈虽说也是皇族贵戚,可家里却一贫如洗,穷到了什么程度呢?家里连面粉都没有了。
万般无奈之下,王仁皎只好从身上脱下了自己的紫色半袖衣服,到外面把衣服卖了,然后买了一些面回来,这才给女婿做了一顿生日寿面。
试想,如果李隆基手里有钱,何至于让老丈人家窘迫到做顿寿面都得卖衣服的地步呢?总结陈词:李隆基当时没什么钱。
让这么一个两手空空的青年去发动一场改朝换代的政变,这不是创业,而是自杀。
然而,偏偏这个两手空空的青年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他得到了一个人的支持。
而这个人就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
原本太平公主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无论是在母亲武则天的时代还是哥哥李显的时代,她都是炙手可热的显贵人物。
然而在李显死后,太平公主的日子便没有了阳光:皇后韦氏揽走了所有的大权,并在各个要害部门都安插进了韦氏子弟,这让太平公主的心情跌落到谷底。
显而易见,只要韦皇后执政,太平公主就得靠边站,想恢复往日的辉煌,门都没有。
就在这个时候,李隆基找上了门,姑侄二人在政变的问题上一拍即合。
在这之后,太平公主派自己的儿子薛崇简跟李隆基一起策划政变,四处联络。
此时的李隆基不再是孤家寡人,他的背后,站着根基深厚的太平公主,他的身边则常跟着表弟薛崇简。
只要薛崇简跟他一起出现,便意味着行动得到了太平公主的支持。
单单一个李隆基闹腾,或许也能引发一些震动。
而一个背后站着太平公主的李隆基,却能让大唐王朝天翻地覆,最后的政变,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来重新审视一下唐隆政变吧:如果把唐隆政变比做一场战役,那么李隆基就是冲锋在前的敢死队长,太平公主则是坐镇后方的总司令。
当一场战役取得最后胜利,你说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在总司令的头上,还是敢死队队长的头上呢?李隆基,你说呢?失算公元710年六月二十四日,小皇帝李重茂还傻乎乎地坐在自己的皇位上,他已经听说了昨夜皇城中的刀光剑影,只不过他并不知道接下来将发生什么。
这时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走了上来,拎着他的脖子,一把将他拽下了皇位。
她一边拽还一边说:这不是你小孩子应该坐的地方!唐朝的第七任皇帝就这样被废黜了。
太平公主对哥哥李旦使了个眼色,意思很明显:老哥,该你了!李旦整理了一下表情,然后登基称帝,这便是睿宗李旦的第二次登基。
从始至终,李旦都是被动的,他一直被推着前行。
在他背后推他的有妹妹太平公主,还有儿子李隆基,但李旦知道,这个皇位的失而复得,最大的功劳还是妹妹太平公主。
因此,在他的皇帝生涯中,就养成了两句口头禅:跟太平商量过了吗?跟三郎商量过了吗?人总是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太平公主也没有跳出这个俗套。
她醉心于亲手将自己的哥哥推上了皇位,在他的庇护下,自己又可以呼风唤雨了,就跟哥哥李显在位时一样。
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于是便对这种模式产生了惯性。
正是这可怕的惯性,让太平公主失去了往日的敏锐——她居然没有对立太子一事进行干预!事实证明,这是太平公主一生中最大的失算,也是最致命的失算!她居然眼睁睁地看着李隆基登上了太子之位,然后转身成了自己的政敌。
从现有的历史记载来看,在李旦的五个儿子中,李隆基应该是最有能力的一个。
对于这一点,太平公主心知肚明,但她却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逼近。
太平公主麻痹了,她被现有的权势麻醉了。
从李旦登基开始,太平公主的权势便达到了顶峰,她对朝廷的控制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她提出的每一件事,李旦没有一件不照办;宰相以下的官员,她的任命就意味着最终任命……从此之后,她的家中便成了一个自由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对于官场中人而言,这里便是一条终南捷径,只要搭上了太平公主的快车,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
顶峰的感觉太美好了,有这种感觉的不仅是太平公主,还有太平公主的三个儿子。
他们也跟着母亲乘风启航,不仅在朝中呼风唤雨,他们的产业也遍布京城内外,而他们的生活排场也堪与皇宫比肩:皇宫里有的,他们也有;皇宫里没有的,他们家还有。
此时的太平公主,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算,她还沉醉于自己的权力海洋之中。
自从她将哥哥李旦扶上皇位之后,来投靠她的人越来越多,她将这些人一一分类,安插到朝中的诸多岗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人有四个: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这几位先后都当上了宰相。
窦怀贞原本是李显和韦皇后面前的红人,而且二婚还娶了韦皇后的乳娘,人称皇后阿爹。
不过这人的立场很灵活:韦皇后伏诛当天,他马上杀妻解套,一转身又投入太平公主的门下,其转身速度之快,足以让中国男足的后卫们目瞪口呆。
萧至忠出身世代官宦人家,一度官声不错,看到太平公主炙手可热便投入门下。
他的表弟曾经苦口婆心地劝诫过,可惜他没听。
岑羲也是名门之后。
他的祖父岑文本是贞观年间的名臣,他本人为官也很是清廉,只是一不小心站错了队。
崔湜,这是一个老熟人了。
当年敬晖等五王派他到武三思身边当卧底,不曾想他一到武三思身边便反水了,转而向五王反戈一击。
本来武三思倒台后他应该受到清算的,只是他的转身也快,迅速投向了太平公主,并且凭借英俊的外表,成了太平公主的情夫之一。
不过,单看崔湜这个名字,或许大家还有些陌生,但只要提及杜甫的一首诗,大家就会恍然大悟。
杜甫的诗是这样写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崔九,即李隆基的宠臣崔涤,因家中排行老九,崔九便由此而来。
而崔九的亲哥哥,就是崔湜。
值得一提的是,崔湜和崔涤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全唐诗》中有他哥俩的作品。
只不过两个亲兄弟一个站在了太平公主一边,一个站到了李隆基一边,因为这次站队,便有了日后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当然,此时说结局还为时尚早。
因为等太平公主意识到自己的失算时,已经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第二章 永远的朋友
矛盾渐起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