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因为情节需要,笔者对文中出现的部分历史人物进行了修改,如周昌(周培公)、李光地、陈梦雷等人的年龄及生平经历。
5,本书出现的康熙朝火绳枪取材于历史真实事件(可见《清史稿&;#8226;世祖本纪》),文中把抬枪归入火炮类(当时抬枪规格不一,但就兵器性能来看,笔者个人认为在当时战争的兵器使用中,大部分可以列为小型霰弹火炮),所以火炮数量出入较大,其科技水平暂时并无任何篡改提高。另:燧发枪技术在明末就已出现并载入书籍,中国可自行研发制造,当时也曾有军队少量装备;本章火枪中的膛线是指直线膛线,自明朝中叶由土尔其传入并列装明军北京三大营(可见《明史》),不需要车床等工具加工,手工作坊即可完成,这里与现代提及的螺旋膛线相区别。
6,本书开头部分,即主角率军偷袭北京的行动,属于笔者个人臆想,借用部分历史资料虚构,无任何推敲讨论的价值,请勿以此攻击作者。这里列出部分资料作为本书部分硬件参考。
清朝康熙年间,八旗军实际兵员(不包括蒙古仆从军)大概为16万人左右,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在正常的情况下,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驻军应在68万人左右,但三藩之乱时,因为三藩军队扩张极为迅速,康熙非常大胆的派遣北方军队南下,北京附近的驻军被大量抽空,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康熙对战局的判断又出现了严重失误,王辅臣的突然叛乱打乱了康熙对战局的布置,为了稳定全局,又不得不再次从北方抽调部队增援陕甘绿营,此时北京的防御已经极度空虚,然而就在此关键时刻,绥远察哈尔部落趁机叛乱,威胁北京——请注意,满清与明朝不同,她是没有设立长城防线的,其大同、宣府也没有进行重点防御,也就是说,绥远的蒙古骑兵可以很直接的杀至北京。在这样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康熙帝挖空心思搜刮兵源,甚至连奴仆也不放过,勉强再次从北京地区挤压出一支部队,由此可见形势之险恶。
我们现在在荧屏上或者正史内所见的康熙形象非常威武英明,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战争初期和中期,他犯了很多错误,而且是一些非常致命的错误——可以想象,康熙当年才二十多岁而且没有任何军事经验,而他敌人却都是百战名将,如果说真的象历史上说的那样,从一开始就步步领先毫无纰漏,那的确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时一个事件可以旁证北京的真实情形,据《清史稿》记载,一个叫杨起隆的民间人士(估计是黑社会老大之类),居然敢在京城里发动叛乱,企图用一些地痞流氓控制北京,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杨起隆敢于采取这样的军事行动,就已经从侧面证明了北京当时的防御能力。
满清政权在那个时间段之内,处境之艰难、防务之空虚以及精神之紧张,都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金庸先生所著《鹿鼎记》中,顺治出家后对康熙交代,若是战争不利,八旗应该迅速撤退回辽东——这是有依据的,因为当时八旗的总兵力堪堪十六、七万,很多人都没有信心在中原内地进行长期战争。后人以康熙为满清“世祖”,确实名下无虚,正是在他的领导下,满人才彻底的征服了汉族,从此死心塌地的当奴才。其守业之艰,尤胜开创,是为世祖。
从文字资料来分析,清朝留下的史书相对与其他朝来说是最不可信的,而官方政策对文化的迫害也是空前的。北洋政府主持编纂的《清史稿》稍微好一点,但编撰主持者赵尔巽立场不对,对这段历史也很含糊。
本书中虚构的军事行动,就是针对当时的这一情形——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历史瞬间,即:图海率领京城最后一支机动部队出征绥远,会同臣服清朝的蒙古盟军扑灭察哈尔叛乱,康熙及兵部大臣拟以23个月时间完成战役(在历史上也完成了),随后立即回防京畿巩固防务。书中主角所抓住的,就是这一个短暂的时间段,不过就军事角度而言,即使北京如描叙中的那样空虚,除了海路运输以及登陆方面的困难之外,仅以主角所统帅的那支军队的素质,也是无法完成这一战术任务的,到底京畿地区人烟稠密,一支5000人的部队想要进行秘密偷袭,确实太难,北京若得到消息,只要依托城墙驱赶老百姓上城防守,在没有辅助器械的情况下,也是没什么机会迅速破城的。
其实当时能有能力发起这次作战的,应该只有台湾郑经,也只有台湾舰队有能力提供两栖作战的支持,若当时郑经不斤斤计较福建那一点点弹丸之地,抽出一支1500020000人的陆战队登陆京畿,恐怕后世也没有什么鸟人敢高唱再活几百年了,可惜郑成功英年早逝,子孙守户有余、进取不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遗憾。
作为一本架空类玄幻小说,笔者认为这一类情节无须太过研讨推敲,作者所能做的,只是在历史上找出这个可能性的存在,然后予以利用,使用文学手段在大体上能够通过即可,如在书中坐船用输送奴隶的方法、上岸后作清军打扮进行伪装欺骗、利用运水太监炸门破城等等,这是符合逻辑以及一般人的思维规律的,是可以为人所接受的。就象黄易先生《大唐双龙传》寇仲之于粱都(当然笔者是万万没有资格与黄大师相比较的,这里仅仅只是举例比喻而已)。
另外说明一点,只要掌握城防中枢,5000人的部队是足够控制北京的,其实在消灭抵抗力量之后,1千至1千5百人就足够维持基本秩序了,虽然这个城市人口近百万。
之所以费这么大劲写这么多文字进行说明,主要是怕一些书友钻牛角尖,笔者在此重申,本书为架空玄幻,内容纯属个人想像虚构,不欢迎任何挑衅,也不参与任何辩论。
理想年代于
第二章结稿之日
)
第十三节
此刻大批清军蜂拥冲过吊桥,与汉军刀盾兵接触肉搏,一下撕开了数条大口子,在城上城下的双重打击下,出乎林风的意料,几乎全由新兵组成的刀盾兵奇迹般的没有立即崩溃,不知道是初出茅庐不怕虎,还是现在还没缓过劲来想到逃命,排头的士兵居然呐喊着和清兵展开了肉搏战,看得原本对他们期望不高的林风下巴都快掉下来了。这支盾牌兵原本就伤亡很大,现在居然还能顶住肉搏战的冲击?后世的军史家们不是说这时代的军队很容易崩溃么?!
后世的先进理论马上得到了验证,就在刀盾兵勇敢的投入肉搏战的时候,原本在搞土石立方作业的士兵立即发生了动摇,随即溃散,这些士兵只是临时客串一下建筑工,现在手无寸铁,实在是没办法不逃。然而糟糕的是他们的动摇溃败立即影起了刀盾兵的混乱,让清军的士气更加高涨,未过片刻,刀盾兵也立即崩溃,大队败兵惊惶失措朝后方的汉军大队逃去。
这回真正露脸的是那个瑞典国的陆军中尉,眼看前方的刀盾兵已经全线崩溃,火枪营也立即骚动起来,原本的细密有致的排枪射击此刻也显得音律不齐,林风这时冷静下来,站在后方远远的看着这支将要崩溃的部队。他已经豁出去了,死光了拉倒,就算当交学费了。
瑞克喘着粗气,带着几个亲兵从队伍的这头跑到那头,操着一口生硬的中国话大声地给自己的士兵鼓气,对身边滚滚溃逃的败兵恍若未见,然而他的努力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实际上这两营火枪部队并不是他训练出来的士兵,在这里他并没有什么部队主官的威信,很快,当清军接近的时候火枪营终于有士兵按捺不住心中的恐惧,扔下火枪就望后跑,带动着队形一片混乱,这时瑞克立即一枪将他打倒,随即抽出佩剑将中枪倒地的士兵捅了个对穿。林风远远的看着,只见瑞克转身手舞足蹈大喊大叫,也不知道在喊些什么,在他的喊叫下,两个营的营长率领下级军官立即跑了出来,拳打脚踢把自己的士兵踢了回去,重新整合了队形。
林风呆了一呆,忽然想起,这两营的许多军官好像就是出身于瑞克的种子连,难道他还有这么大的号召力?!
未及细思,清军混合着败兵已经冲杀了过来,火枪营立即平端枪口连续齐射,最先中弹的是逃亡的汉军士兵,火枪营冷酷无情的对刚才的战友开火,枪声如炒豆子般重新响起,刀盾兵们张大着嘴巴,不能置信的看着硝烟弥漫的火枪大阵,缓缓倒地,随即被后续的人流踩得血肉模糊。
清军稍稍一愣,随即呐喊着发动了冲锋,站在高处的一众将领脸色铁青,现在冲杀出来的清军至少有数千人,汹涌的人潮如蝼蚁般悍不畏死的蜂拥而至,士气高涨之极,而城头上的守军亦集中了射击武器,全力攻击唯一保存建制的火枪营。在弩箭的攻击下,火枪营不住的有士兵倒下。
火枪兵的威力在这个时候终于完全显示出来,随着连环不断的集中射击,冲在最前面的清军成片成片的倒了下来,火枪弹的威力虽然不大,但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倒下便立即就被人流踩死,绝无重新站起来的机会,咆哮许久的清军在密集火力的打击下居然迟迟不能冲到近处,而他们的大量死伤给予了火枪兵们巨大的勇气,军心渐渐镇定下来,他们在瑞克的指挥下,一列一列的交替掩护着缓缓后撤,不慌不忙有条不紊,看着远处的战争表演,有些原本颇为鄙视瑞克训练方法的将领此刻终于恍然大悟,原来火枪营花费数月时间拼死训练的队列原来不完全是为了追求好看,居然还有这么大的用处。
火枪营逐渐脱离了城墙上射击武器的射程,不再后退,此刻清军已经陷入了一种斯抵竭里的状态中,在前面指挥的清军将官仿佛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似的,完全丧失了理智,拼命驱赶着自己的士兵发动冲锋,一次次伤亡惨重而且徒劳无功。
当清军的指挥官试图依靠兵力优势从火枪营两翼迂回包抄的时候,后方的刘老四终于从目瞪口呆的状态中清醒过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