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6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南源本知道幕青云下了半数以上的战斗机执行舰队防空任务,恐怕他会毫无顾虑的派出所有舰载战斗机动有去无回的自杀式攻击!

只是,南源本先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干掉中国舰队是如何避免灭顶之灾。

22,“赤城”号与“加贺”号还在放出斗机,防空警报就响了起来。

舰载预警直升机发现不是头顶上的侦察机与远处的远程海上巡逻机,而是西南150千米外的导弹群!

288枚c609反舰导弹,只用30就飞完了650千米。

在没有收到弹道修正指令的情况备不同战斗部的c609导弹按照预设攻击指令自动调整飞行高度与飞行速度。飞得最快、飞得最高的是“电磁攻击导弹”,飞得高、飞得稍慢的是“反辐射导弹”,飞得低、飞得块的是“预制破片导弹”得低、飞得稍慢的是“半穿甲导弹”,飞得低、飞得最慢的是“水下攻击导弹”。

收到预警直升机发回的消息,南源本顿时傻眼了。

这些导弹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随着甄别工作完成,确认是中国最先进的c609反舰导弹源本一下瘫在了椅子上。

导弹肯定由轰炸机发射,因为只有轰炸机才能使用c609。接近300枚导弹,至少出动了1个联队的24轰炸机!

这哪里是攻击,完全是毁灭!

只剩下150千米,c609将在60之后陆续到达!

60,根本无法用战斗机进行拦截。

更要命的是“赤城”号与“加贺”号还在起飞战斗机。

震惊之后,南源本立即下达了防空作战命令同时命令航母继续出动战斗机。

保命已经不可能了,必须抓住机会干掉中国舰队,至少得重创中国的航母!

问题是队进行防空作战的时候,不能起飞战斗机,不然由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有可能误击己方战斗机!

一时之间,日本舰队混乱不堪。

首先投入战斗的,只有位于“赤城”号西南方向上的巡洋舰“熊野”号,以及驱逐舰“白根”号、“臻名”号与“雾岛”号;位于“加贺”号东北方向上的巡洋舰“利根”号,以及驱逐舰“金刚”号、“爱”号与“鸟海”号受正在起飞的战斗机影响,未能立即参加防空作战;位于最外围的6艘反潜护卫舰只配备了射程不到60千米的点防空系统,无法立即参加战斗。

仅有一半的舰队防空能力,更不可能拦截所有反舰导弹!

无论如何,护航战舰还是尽职尽责。

用5拦截准备后,“熊野”号率先发射射程高达250千米的区域防空导弹,随后3驱逐舰也陆续发射区域防空导弹。

与当初韩国舰队的遭遇一样,导弹刚刚升空,日本战舰上的雷达就失去了作用。

虽然日本海军吸取了韩国海军的教训,为重要的电子设备增添了电磁防护屏障,能够有效保护电子设备,但是在受到电磁导弹压制的时候,雷达必须关机,无法正常工作。雷达失灵后,日本战舰用光电设备跟踪来袭导弹,只是最先发射的防空导弹成了无头苍蝇,因为防空导弹没有电磁屏蔽装置,导弹上的电子设备被高强度电磁冲击波烧毁,成了“无制导火箭”。

直到最后20,电磁干扰才结束。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发动攻击的反舰导弹也要使用电子设备搜寻目标,如果继续进行电磁干扰,c609的下场与日本舰队的防空导弹一样。

护航的日本战舰继续发射防空导弹,进行最后的“硬拦截”。

直到c609突破外围防空网,距离日本舰队不到20千米时,日本战舰才突然停止发射导弹,同时关闭所有电子设备。

中国导弹有“撒手锏”,日本战舰也有“金钟罩”!(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卷八 百年积怨 第九十六章 断臂自救

争技术化催生出各种各样的技术性武器,技术性武进战争技术化。

电子设备大规模应用使战争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战争电子化催生了专门对付电子设备的电磁武器。

211世纪初,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纷纷着手研制“电磁炸弹”。

最初的电磁炸弹通过将炸药爆炸释放的巨大能量转化成高强度电磁波,达到破坏电子设备的目的。因为性能有限、作用时间较短等因素,所以最初的几种电磁炸弹没能在战争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只在阿富汗战场上进行了几次实战试验,确定了电磁炸弹对电子设备的毁灭性破坏能力。

直到催化金属出现,电磁炸弹才得到快速发展。

催化金属最用来制造复合蓄电池的电力储备单元、超导电动机的超导线圈与可控聚变反应堆的磁约束体。催化金属氢的用途非常广泛,比如可以用制造高能炸药、高能火箭推进剂、强制冷剂等等。因为催化金属氢的价格过于昂贵(1克纯催化金属的市场售价超过1c0c元),使用条件复杂(复合蓄电池中,催化金属氢所占比重不超过千分之一,大部分都是用来使氢保持金属状态的催化剂与合金电极),所以催化金属氢一直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主要还是用来制造复合蓄电池、超导电动机与可控聚变核电站。

第四次印巴战争后,共和着手开发催化金属氢的军事应用。

最容易被人;到的,肯定是利用催化金属氢制造炸弹。催化金属形态转变(既氢元素由金属态转变为气态)时能够释放出50倍于tnt的爆炸威力,如果混合强氧化剂,爆炸威力还能成倍提高。关键问题是,催化金属的价格过于昂贵,工业生产成本是tnt的上千倍,无法取代普通炸药。

最不容易被人想到的是用来造“电磁炸弹”的放电元件。

用催化金属氢制造的“炸弹”与复合蓄电池有很多相似形。复合蓄电池是在达到所需电压的情况下将“微型电池单元”串联,达到持久输出电能的目的。“电磁炸弹”则是在达到持续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将“微型电池单元”并联,达到提高瞬间输出功率的目的。也就是说,利用催化金属的强大放电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电能转变为电磁能,产生高强度电磁波。

原理并不复杂。制造起来也简单。

共和国海军在半岛战争期间。首在战争中使用“电磁炸弹”对韩国舰队给予了毁灭性地打击。这一战例启发了很多人。包括美国与日本在内。都在半岛战争之后开始研制基于复合蓄电池地“电磁炸弹”。

“电磁炸弹”虽然厉害。却不是无法抵抗。

最简单地办法就是为电子设备安装“电磁屏蔽装置”。最简单地“电磁屏蔽装置”就是密封金属罩。利用金属地电磁屏蔽性挡住外界地电磁波。

“电磁炸弹”不但能够用于进攻能用于防御。

随着技术进步。即便是所谓地“非制导弹药”也有大量电子部件。以陆军炮兵常用地155毫米炮弹来说。为了增强炮弹地杀伤力部分炮弹都使用了空炸电子引信或者延迟时间电子引信。

电磁波无孔不入,遭遇“电磁炸弹”袭击的时候,电子设备必须与外界隔绝。换句话说,电子设备要想正常工作得撤掉电磁屏蔽,重新与外界联系。绝大部分武器装备都有电子设备,也就会受到“电磁炸弹”的威胁。

防御的方式很简单,在屏蔽好自身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引爆“电磁炸弹”。

c609反舰导弹攻击日本舰队时,均预先设置了攻击指令。携带电磁干扰弹头的导弹引爆时他导弹都按照预设指令飞行,不能也需要做任何机动。电磁干扰结束之后他导弹才启动引导寻的装置,搜寻海面上的日本战舰。此时-6反舰导弹已经取消了对自身电子设备的电磁屏蔽,无法抵抗电磁攻击。

日本舰队的防御方式很简单接在舰队内引爆“电磁炸弹”。

结果可想而知,不但所有c609反舰导弹都“应声”坠海,连正在远处徘徊的几架舰载直升机、以及几架刚刚从航母上起飞还未来得及离开的舰载战斗机都成了牺牲品,纷纷在电磁打击下坠入大海。

非常惨烈!

引爆“电磁炸弹”的不是“赤城”号航母,而是位于“赤城”号西南方向上的“熊野”号巡洋舰。虽然通过战术协调系统,“熊野”号引爆“电磁炸弹”之前,附近所有战舰都自动启动了电磁屏蔽装置,保存了大

子设备,但是“电磁炸弹”不是万能的,还有很大的用”,比如所有暴露在外的电子天线都逃脱不了打击。

别的不说,方圆3c千米范围内,所有战舰上的相控阵雷达都完蛋了!

相控阵雷达的天线不同于普通雷达天线,很难完全进行“电磁屏蔽”。“电磁炸弹”在这么近的距离内引爆,由微型电子元件构成的相控阵雷达天线肯定会被烧毁。

当然,就算“熊野”号不引爆“电磁炸弹”,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c609反舰导弹发动攻击时,部分战舰上的相控阵雷达已经受到影响,性能大大降低(有源相控阵雷达在部分辐射单元失效之后,仍然能够工作,只是性能将有所降低)。如果无法拦截来袭的反舰导弹,日本舰队将全军覆没。

杀敌一千、自损百!

短短几秒后,电磁干扰结,各艘战舰上的电子设备重新启动。

南源本立即达了检修命令,确认各艘战舰的受损情况。

丝毫不容乐观,2航母、2~巡洋舰、6驱逐舰的防空雷达(均为相控阵雷达)全部被毁,2护卫舰上的远程搜索雷达(也是相控阵雷达)也被摧毁,只有离得最远的护卫舰上的雷达勉强能够继续工作。

让南源本感到庆幸的,战舰的指挥控制系统都得到了保护,没有多大损失。

最幸运的是,“电磁炸弹”的作范围非常有限,即便安装在战舰上的“大型电磁炸弹”也只能对方圆30千米范围内的电子设备构成毁灭性打击,而配备在导弹上的“小型电磁炸弹”的毁灭性打击范围不会超过0千米。大部分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早就飞远了,大部分执行舰队反潜任务的直升机都在30千米外徘徊,执行早期预警的舰载预警直升机也在50千米外巡逻。

现在的问题是,舰队已经失去了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