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财迷抗日记-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财迷回来后,对四龙的火箭筒作了改进。加了个发射保险,发射保险是电路上加了一个串联开关。炮筒上的铁皮压出四条V型槽,代替了角钢。把战斗部改为向前定向爆破的穿甲弹,而不是迫击炮的爆炸弹。电雷管原理还是一样,不过不是用电珠改了,而是专门制作了。

发射的方式与火箭筒一样,扛在肩上。发射时,要求后面二米内不能站人,发射口离地至少二十公分。炮筒重约2。2公斤,炮弹重约2。8公斤。

经验主义害了财迷!财迷想做另一时空见过的前装式火箭筒。但飞行路线的稳定性不容易解决。现在二组小小的X翼,解决了问题!就算制造中零件的重心、重量有一点误差,射击的弹道也比较稳定。

六月中旬,火箭筒在小港村的军营射击场作了试射,最佳射程是三百五十米到四百米处,这个时候火箭筒里的火箭工作结束,速度最高,破甲效果最大。

试验时,能打穿十二公分钢板,这是财迷在上海找到最厚的钢板了。以45度发射,最远能射到约1400米,不过穿甲能力就很差了,准确性也差了。80米处速度还比较慢,只能打穿五公分以下钢板。

把炮弹生产标准定下后,测定了弹道。然后确定了瞄准器上的标尺。

到七月份,“火箭筒”的各项参数和图纸都定下了,这样就算定型了。

这个“火箭筒”的试制成功还有一个好处:更大的火箭炮的研制也加快了。原理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有二组小的固定X翼,只是尺寸加大了,并把几个炮筒架在一个炮架子上。发射的开关用电线拖到十多米远处,开关上一个箭头,指向1就是1号炮筒发射,指向2就是2号炮筒发射。把开关从0向1、2、3……拧到8,八枚炮弹都打出去了。

后来生产最多的是二乘二式四管炮。对八公分火箭炮,这四管炮的炮筒在盖上前后盖,看上去像一根枕木,而重量只有三十多斤!炮架是个可合起来的三角架,也不过四十斤。整架炮只要一个人就可以拿动,不过一般是二个人分别拿炮筒和炮架。这炮的射程达五千米,作为营级支援炮火是相当好了,缺点是准确性比常规炮要低一点。

两个月后,好几种火箭炮都在试验阶段了。






第三部 1931年  第七十五章 改组共济会

  ◆字数:2749◆


财迷的军工车间要生产步枪是没有问题的,步枪的图纸也按三八式、中正式测绘了。但财迷不喜欢这些打一发子弹上一下膛的枪。要生产就生产自动步枪,可是没有自动步枪的图纸,要自己试制。

由于财迷把火箭筒研制放在了更重要位置,所以现在还没有去搞自动步枪。

而且,生产一支步枪的成本,是侧把子枪的几倍。特别是枪管,步枪管长是侧把子的二倍,加工费用就加了四倍多。所以财迷情愿再加点钱,干脆生产轻机枪了。

光学瞄准镜也终于可以批量生产。在玻璃厂,财迷设了个光学仪器车间,主要就是试制光学瞄准镜和望远镜。在试制作了上百付生产镜片用的石墨模具,并进行多次工艺试验后,终于可以生产出质量稳定的镜片。在镜片上分别蚀刻了十字线和圆环,与其它机加工零件组装起来,就是光学瞄准镜了。财迷的瞄准镜是放大五倍的,现在主要与三八式步枪配套。

批量生产后,瞄准镜的生产成本就低了,所以几乎每把三八枪都配了瞄准镜,部分侧把子枪也配了瞄准镜。

狙击手的集训开始了。尽管部队的实弹射击多了(长苗侧把子枪),士兵的射击水平普遍提高,但能称上“神枪手”的,最多不过百分之十。有人说只要打的子弹多,人人都可当“神枪手”,此话有点夸张。打得多了,水平都有提高是对的,但不少人到一定程度,再多打也提不高了。

不过有百分之十也够了,有了瞄准镜狙击枪,这些人如虎添翼。狙击手集训中强调了自身的埋伏、隐蔽和二人组合的配合等。

火箭筒对外还是严格保密的。财迷以“训练反坦克枪”的名义组建了一支反坦克中队,进行训练。这火箭筒也被叫成了“反坦克枪”。当时欧洲还真有反坦克枪,不过穿透力并不大。士兵们没有见过真的反坦克枪,以为反坦克枪就是这个样子的。

为了看看真的反坦克枪是什么样的,财迷还向德国进口了五支一战末期制造的毛瑟13毫米反坦克枪。这枪有二米来长,六十多斤重,射程有一千六百多米,用钨芯子弹可以在八百米内击穿四、五公分的钢板。相对火箭筒,射程远了点,但破坏力、破甲能力小得多,难怪在另一时空被淘汰了。

财迷的士兵还学习骑自行车、开汽车等技能。有些士兵说,这哪是军队,这是大学吧?不过多数士兵还是很高兴能学到这些技能的。

…………………………

财迷从欧洲回来发现的另一件事,是共济会发展得太大了。

屈国良任了共济会的秘书,或者说书记。财迷随便问一下,才知道共济会员已经有近十万人了(屈国良也不知道,实际上加上黄宏林现在西北发展的人,早就不止十万了)!怎么可能这么多?问下来,上海本地的还不到二万人,但是江苏、湖北、浙江、……,半个大华都有会员。特别是平安联运运输线到的地方。

这会员里面,主要是黄宏林以前联系过的帮会,和开发运输线时扩展的会员。

这可不行!财迷把黄宏林、屈国良等人叫来,说共济会是为国为民的组织,不能混同帮会组织,不能都是帮会中人!

黄宏林他们说,可帮会中人,也是人民啊。有些是做生意的,也有做工的,有农民。当然,有少量是地主。

财迷说,所以说,要改变吸收会员的成分。要多吸收农民、工人,要多吸收穷人;要改善穷人的生活,要推行二五减租减息;要提高会员的素质,要让他们有学习的机会。

要特别注意吸收知识分子当会员,还应该吸收妇女来当会员。

屈国良说:妇女也行?

妇女怎么不行?大凤行不行?王小姐行不行?好多女工,与男工人一样,都可以的。要发展工人、农民来当会员!人手不够?你们自己去找。

要办培训班?行的,办吧。

财迷本来是想控制会员的规模和成分的,这下子,成分是控制了,可规模没控制。

要在共济会里加入知识分子、热血青年的成分,光让黄宏林他们去干,不放心。看到边上的李淑珍,对了,就叫李明去跟着黄宏林!再让黄宏林和李明到科辉学校去找一些愿意去做群众工作的人。

李明本来也想当兵的,但他也是个有理想的热血青年,听说是为国为民,就同意帮财迷去干这事。再说财迷还是准姐夫!

其他难友们也被去鼓动的黄宏林说动了,参加了爱国爱民的共济会事业。小港基地的三十六个难友,上次去西北办农场走了几个,这次有二十来个也进了共济会扩大行动的工作队。剩下几个年青的坚决要当保安队,进了教导队。

再说,让你几个月没事,只是看看大兵的训练,你也想做事的。不用说,这共济会,还是救命恩人呢。

科辉学校的大学生,听说是校长要人去做群众工作,也有不少愿意参加。这样,形成了一些知识分子为主组成的工作队。

这些人,包括留苏学生,对以后共济会的发展影响很大。

李明他们的工作队在财迷的支持下,在共济会会员中办了个“同舟社”,同舟共济嘛。

工作队还与黄宏林一起修订了共济会的一些章程。奇怪的是黄宏林与他们也合得来,而这些学生也挺佩服黄的实干能力。共济会中爱国爱民之士,都另外加入了这个“同舟社”。同舟社社员,后来成了共济会的骨干。工作队还办干部培训班,又到各地共济会分会去讲课。

“同舟社”的人还搞了一个不定期的内部刊物《同舟》,主要的是骂帝国主义和军阀,宣传共济会新规程以及各种进步思想,通报各地事业的发展。也有些扫盲教材、农村副业、养鸡技术的文章,和诗歌、笑话等文章,来凑数。不过据说这刊物发到农村后,这些凑数的文章也挺受农民欢迎。

这些事,财迷都没管。只是派保安队教导队的人也随着工作队去各地讲课,去讲一下军事训练、军事技术。文武相济嘛,也省得老有各地的共济会员跑到上海来学军事技术。这样,原来有帮会习气的人也对这个讲课更感兴趣一点。

无线电报训练班的一些人已经可以用了,也派出去,在各大城市和共济会会员多的地区,设立通讯站。现在主要是通报一些商品、经济消息,而且好多就与国货商场设在一起。

徐向西很高兴,因为农业技术推广得快了。随着平安联运的发展、共济会的发展,万利联营供销社也发展得超出想象的快,虽然不太赚钱,但也没赔钱。而农业技术也随着万利联营供销社的发展而扩大推广了。

后来,有人向会长才弥先生说,共济会在一些农村干的事,有点像劳动党干的。减租减息、组织民兵,就差没有打土豪分田地了!财迷没怎么理会,他才不在乎像不像劳动党!他只问那些来告状的人,这些措施是不是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利?只要对地方的经济发展有利,对改善百姓生活有利,就行了!

财迷的这个方针,二个多月后引来了杀身之祸。






第三部 1931年  第七十六章 黄鱼车

  ◆字数:2577◆


一九三一年六月份,科辉的人力三轮车已经生产了三百多辆,但销售情况堪忧,产品积压。倒是原本没怎么准备生产的二轮板车,市场销路还行。

现在是黄花鱼汛期,科辉渔业公司首战告捷,大量的大黄鱼,堆上了小港村与他们基地之间新修的渔业公司码头。不是技术高,是运气好!小港村的渔民(不少是共济会的会员)也有了同样的收获,今年是大黄鱼大丰收!东海一带,渔民们的船上堆满了黄鱼。

这本来是好事,但在这没有冰库的今天,销售成了大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