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展开?例如现在要进攻,当然是从城南向北,这么大的一个阵地,你能放上多少人?而上万人同时展开,需要多大的攻击面?有人说,不是有个电视剧里面那样,四面同时攻打,不就展开了?就算是人多得很,四面同时攻打也是一个不好的指挥。如果是围困敌人,或者是骚扰战,四面围攻是可以考虑的。而想要速战速决的,当然是集中力量攻一个突破口了。
抗五军不成功的化装偷袭,只是拿下了这么一个突破口。真是的,另一时空的小说、电视剧中,好像只要对低级的鬼子打几个耳光,就可以代替证件了,而且万试不爽。怎么到了这个时空,在这些讲规定的鬼子身上,就不灵了呢?鬼子怎么不是个个又蠢又贱?
…………………………
抗五军用了一个小时,才占领了赤峰的南边四分之一城区,不过阵线已经扩大了好多倍,有三千来战士可以直接参与攻击了。这时,敌人的飞机也赶来参战了,有情报说,朝阳、凌源、承德的鬼子也已经集合部队,要来增援了。
从朝阳等地到赤峰,只需要一天的时间。陈明仁一面叫沿途的民兵、游击队都尽可能破坏道路,阻击敌人,另一方面叫这儿加大攻击力度。
日军的飞机对我军预备部队造成相当的压力,但对相互交错的巷战火线上的部队,就没什么帮助了。
火箭筒在这种城市战中效果很好,而鬼子的掷弹筒在城战中的效果也很好。抗五军凭借的是人多和侧把子枪的近距离火力,以及一些基层军官的巷战训练经验,才把鬼子压过去。到夜幕降临,我军已经占领了半个多城市。而山崎大队那边已经完全结束战斗了,敌人零散地突围出了二百多人,都往原路南下了。运送的物资被毁了一大半,这是日军怕落在我军手里,自己放火烧毁的。
伏击战中,我军的伤亡明显比日军少得多。但城区强攻战中,双方的伤亡都挺大,加上被日军飞机炸伤的战士,我军的伤亡与敌军的差不多是一比一,可能还更多一点。如果是财迷的话,恐怕都不忍心再攻下去了。
陈明仁可不管,他看到日军的飞机不能再来了,就把后面的预备队都调上去,替下攻了半天的前线部队,继续夜攻。又攻了半夜,日军被压缩到了城市东北角四分之一都不到的地方,敌军只剩下二千多人,而我军对敌军的数量比例变得更大。日军的联队长在关东军总部的指示下,利用黑暗,撤出了赤峰,只留下一百来士兵和一些伤兵掩护他们。赶来支援的日军部队,一路上遇到不少骚扰,所以行进速度很慢。现在接到命令,说已经放弃赤峰,也都在半路上停止前进。
攻城的部队开始还不太知道敌人的情况,仍在小心翼翼地向前推进。先是听说三路增援的部队都停了下来,接着才有外围侦察部队发现鬼子的部队在逃离,但当时有一半部队打了白天的仗后,正在休整和休息,另一半部队在从两面攻城,夜色又浓,只好让鬼子溜了。
陈明仁命令部队把剩下的敌人包围起来,然后放慢进攻,等天亮了再收拾他们。结果,这剩下的一百鬼子和三百多伤兵,也给我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第二天白天,一直打到天黑了,才算把他们给解决了。这种受了伤、到了绝境,还要打到底的风格,我军与日军倒是很想像。
赤峰又一次光复,但这次抗五军牺牲的官兵达到了近二千人。随军的摄影队在七月三十日拍了赤峰战场的残酷场面,城市一片狼藉,尸体、被炸碎的四肢、伤兵,就在瓦砾和火堆旁边躺着。财迷是经历过战场的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就仿佛又闻到了这战场上的血腥味道,以及尸体烧焦的臭味。
这该死的东洋强盗!人们到底为什么要这样互相残杀?为了生活资源?如果大家把用于战争的资源省下来,合理安排、多搞生产和科研,得到的生活资源不是更多吗?更别说在战火中死亡的人和被毁坏的物资。如果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管理模式是对的,别人是错的?那只要表现你们的优点,并且无私帮助别人就行了,还有用战争来让人改变别人并不妨碍你们的事情?
说到底,还是在以前的历史中,一些国家用火药和刺刀从别的民族抢到的东西多,当强盗的收益大,才有这些战争。
至于说自己的民族比别人强,所以要用战争去解救别人的话,肯定是一些人为了发动战争而想出来的东西。你的民族优秀,做给人家看,还可以在经济帮助人家,就行了。用刺刀去“宣传”他们“优秀”的民族,只能证明他们是一个有问题的民族。
所以说,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除了少数是政客为了应付国内政局困境而发起的,绝大多数是为了扩大本国的权利和利益而发起的,不管他是用了什么好听的旗号!热爱生活的人们啊,你们要警惕!
第五卷 1933年 第一百六十一章 野田一型坦克
◆字数:3261◆
财迷觉得为了打下赤峰这样一个城市,消灭鬼子三千三百多人,自己有二千来人牺牲、数千人负伤这么大损失,是不合算的。不如让日军去守着,抗五军部队袭击他们的交通线,或者慢慢打他们,更好一点。但赤峰的再次光复,对民众的鼓舞挺大,大家都说还是抗五军利害,你们看,原来守长城的部队回到热河,就把多伦和赤峰拿回来了。所以,财迷也没批评陈明仁,还表彰了他们部队。只不过在高级将领的战斗总结上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从八月下旬以后的几个月,抗五军与日军在热河打起了游击战和对攻战。
日军似乎也学乖了,他们只是守住了与辽宁和黑龙江相近的几个城市,如承德、开鲁等,然后从这些据点突然出动一些部队,来“扫荡”一下赤峰等我军根据地。不过抗五军因为财迷的指导思想,并不重视守城市;但日军竟然也不重视攻占城市,而是想找我军的大部队来决战,想要消灭抗五军的主力。另外,他们也派了小部队,一般都是日军与汉奸的混编,化装成我游击队或者百姓的样子,深入到我根据地深处,去袭击从长城到赤峰一带的我军运输线。日军可真是够狡猾的。
这是因为田中曾男的一个建议,或者说,这是因为小野次郎留下的一篇对付游击战的文章。
在另一时空,小野他们除了正面战场的一些策略研究外,还研究了对付游击战的办法。他们讨论下来,觉得对游击战的办法确实不多。他们认为对游击战的最好办法就是步步为营、分割包围,让百姓都集中到他们控制的区域,以公路和据点来分割出区域;集中局部优势兵力,配合准确的情报,对有游击部队的区域进行包围、歼灭。所以,小野以前就这么写了个报告。
这个战术,在东三省的一些地方试了,比较有成效,虽然进度慢了点,但还是消灭或者击溃了好几支抗一军、抗二军的队伍。比被动挨打、真要去追击又打不到敌人的方法要好多了。所以,在东北三省,他们正在把铁路、公路两边一百米内的树林全部砍光(破坏我国的自然环境!),又加强公路的修建,强迫百姓并入他们集中营式的“大屯”。不过这些事情工程浩大,在抗日义勇军的袭击下,进展缓慢。
八月份后,这个战术在热河也试了一下,可以说结果相当失败。抗五军也袭击敌人的据点,日军大部队去追击他们就溜回山区、回到根据地,从这个角度说他们是打游击战的。但是,抗五军通讯设备先进,特别是指挥统一,武器装备也不是另一时空小野他们研究时游击队的概念。
敌人为试验这个战术,以一个师团二万多人突然包围了朝阳北面大北山的五、六十平方公里的区域,想消灭里面一支三千来人的游击部队。可二万多人在三十多公里的“封锁线”上散开后,根本挡不住游击部队对其北面阵线一点的冲击,一下子就突围出去了。这样被突围,也是在日军原来预计中,于是就按计划追击。可是一追击,麻烦就来了:这支部队去那儿了都不知道,前面一会儿这里有敌军,那儿又有,结果日军分成几支去追。可是,其中一支有二千多人的追击部队中了埋伏,等别的部队停止追击,跑去增援,只救出一半人。人家参与伏击的部队是多少人,他们都不知道,似乎有六千多人,加上领着他们各个方向跑的,参战部队可能有一万人,可日军战斗前的情报说,整个朝阳地区当时一共不过有游击队五千人,难道在这两天时间中,附近地区的部队就赶过来了?
不仅如此,日军的二万多人中有一部分是从北票抽出来的,这样北票的守军就少了。结果一支抗五军部队还袭击了北票,进入市区,占领了军火仓库、拿走了里面的东西,才撤走。虽然损失东西不多,可这影响挺大。
战术试验结果是:日军一共损失了二千多人,而抗五军伤亡只有二百人左右。日军综合了在热河的各次战斗教训,发现只要是离开了据点,而且分成一个大队以下活动,就要吃亏。
不过小野次郎还写了一点别的对付游击战的战术,其中一个办法就是针锋相对,以游击战对游击战,以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小野当时觉得这个报告写得还不完整,加上注意力主要是正面大规模进攻战,这个报告就没交上去。现在田中看到热河打得不顺手,就把这个报告加工了一下,托人交给了关东军。关东军正为日军在热河的损失大、收益小而犯愁,就决定按这个办法试一下。
九月中旬后,日军战术的突然变化,让抗五军一时不防。不过,日军的大部队一出动,他们都能接到情报,马上行动一下,日军就补空了。而日军小股化装的部队,开始得手了几次,后来各地民兵等加强了防范,给他们几次打击。而我军的游击战术,敌人也有些应对,例如预先就在据点外面几公里埋伏有军队,如果我游击队去袭击,他们就从后面包抄过来。不过我们毕竟是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