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荣耀-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承华。你来念念我对各地官署设置的初步想法。”

“是的丞相。按照丞相的初想。各省直接称为省。不设丞相平章左右丞相和参知政事该设三司。布政司掌一省之政。朝廷中枢有德泽禁令承流播。下达于司。凡该省僚属满秩。其司负责考察其称职与不称职。上报达吏部都察院。并派管各省治内赋税粮储屯田传水利抚民治安工商等事宜。”

“按察司。一省之司法。典名。|奸暴。平|雪冤抑。无论民事刑事案件裁审。均由按察司处置。”

“指挥司。掌一省之军事各地守团民兵均由其管辖训练。”众人听的明白。浩然的举措就是搞分权。在各省分设三司分别持掌政法军三权。相制衡。避免其中一个权柄重看来是费了一番苦心。

“大家有什么意见吗?”

“丞相。”按察总使秦从龙开口了各省设三司。而各部也设有各司如此一来岂不是地方轻而中枢?”

刘浩然愣了一下。一点他没有想到。各省布政使是一省之长。按照他的想法应该只比各部尚书低半级。重要的省却是各部尚书平级。但是搞了一个三司。听上去却与各部下属的各司平级。岂不是显的等级差不多。到时各省布政使见了各部尚书都觉矮一等。长此以往。会而使的中枢权柄重。地方权柄太轻。届时地方官员处处被压一头。都不敢放手做事了。

“秦先生有何建议?”刘浩然虚心请教道。这次会议只是讨论。还不是决定。

“丞相。前宋在各路设四监司。帅漕宪仓。与丞相的三司异曲同义。只是四监司以下各州府有多官。于是路与州府长官的关系就以品秩高低来决定。样的地方机构。自然会出现许多紊乱的现象。因此只可借鉴不可取。”秦从龙徐徐言道。

“而前唐在地方设节度使和观察使。又太重。而府州县诸官又关系复杂。也不可取。因此属下认为。可吸取前唐宋的经验。在各设一文职。以为一省之长。设一军职。以为一省总兵。而按察司持掌司法裁决。公律法之平正。权柄太重。所以不可为一职。可设多职。合议定案。”

秦的建议是抬高各省军政长官的地位和权柄。但是他又将自己执掌的按察司摘了出来。按察司持掌司法裁决下来的结果连各部各省都必须照行。不违。当然权柄甚重。所以他才提出设按察使多人。以求制衡。

听完秦从龙的建议。浩然开始思量起来。他在脑海把自己所知道的明清和民国等近代代的地方官制一一对比一下。寻找合适的设置。总督和巡抚不行这两个官职原本是属于中枢特派监督地方的官职。权柄太重。与自己的初衷相左。不可取。想了想。浩然觉的自己的各省分三司的思路没有错。只是拘于

。让各省的一省长觉的有点委屈。而秦从龙来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其实对己分三司的本质却是一点反对意见都没有。只是建议换个官职名号而已。

想到这里刘浩然着开口道:“三司就三司与各部诸司相似也无所谓。是丞相府。难道与诸府平级不成。”

听到这话。人不由笑了。与司都是虚名而已。只要品秩上去一切都好说。

“为了让各省布政使安心。我建议各省县令县丞等正副职由布政司合议定夺。吏部报就好了。如何?”

听到这里。大家议了一番。对于如此增强布政使的权力没有什么意见。要知道。原本之长上马军。下马管民中间还要管刑狱。现在被连剥了两项重权。不给点点不行。

“那好。三司就这定了。布政司设布政使一名。一省之长。参政四到五名为布政副职。凡诸省重大决策人任命均用布政使参政合议决定。”

“丞相。这合议决定又是怎么回事?与按察司合议裁决有何不同?”刘基突然开口问道。

“合议决定就是由于各省重大决定是布政司做出。但是布政使一人不能代表整个布政司。不是还有参政吗。所以必须开会合议多数人同意方可以布政司名义下达和上报。”

要是也有穿越人士在场。定会。你刘浩然不是想搞什么常委会。还真别说。这布政司合议还真有点常委会决议的道。要知道GC玩民主与集中可是高手。但是在场众人听来却觉刘然又在玩权衡。你布政使不是一省之长吗。我就你来个布政司合议。你要想专权除非你把其余的参政都拉拢好了。可有难度啊。家也想当布政使呀。而且这也符合刘浩然常常讲权利与义务权责相连的思想。一旦布政司出问题犯错误了。布政使第一个跑不掉。你几个参政也不要想推卸责任。因为这决策是经过合议以布政司的名义施行的你要想背后弄手脚也的掂量一下。

朱升陶等刘浩亲近之人却在心里暗暗敬佩。想不到丞相玩政治权衡的手段是越来越高明了。以前主猜忌臣下专权是常有的事而当臣子的也对这一点畏忌如虎。生怕一不小心踩了地|';现在好了决策由合议而出。不怕别人说我专权执行起来底气也足多了。

“是的这项政策省到县循行。府除知府外。另设副职同知四到五人。各县除知县外设副职县丞四到五人。各分管一摊。”刘浩然当即答道。

众人没有多话只是在下面低声论了一番。然后继续听刘浩然往下说。

“指挥司设都指挥一人。副指挥使两人。指挥事一人。这是地方军事机构。而且调兵又在枢密院。用不着搞什么合议了。”众人纷纷点头。这都是文官。当然也担心武官权。现在刘浩然给指挥司定义非常明确。只是日常管理和训练地方守备和民兵部队。调兵权还在中枢。而且粮草供给还要中枢统筹。地方安排。不怕他翻了天。再说了精锐的常备军定远军不是还握在刘浩然的手里吗?

“按察司正如秦先生所言。权柄甚重不好一人擅专。但是这是断案。有律法和证据为准绳。按察使需依据做出判决而已。而且我已经和秦先生商议过。对按察司审案过程准备做出更改。所以这按察司可设按察使数人。各自分审一类便好。一般案件不必搞合议。”

刘浩然的话刚落音。陶安开口道:“丞相。那都察院在各省的设置如何安排?”

都察院原本是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但是在刘浩然和陶安的默契配合下。都察院慢慢地成了专职“起诉”单位。它下属的都察御史分巡各地。发现地方官员有什么不法行为或者执法不当他也懒的写本子弹你。直接到按察司告你。而且些都察御史都是直接属于都察院。与地方官员根本没有利益关系。起状来那就一个狠啊。因为人家也要博个刚正不阿的名声不是。刘然发现这个现象。于是便开始想把都察院向后世的检察院引导。

人一下子哄笑起来。大家都知道陶安和刘浩然的关系。当然也知道这是一句玩笑话。

“这样。都察院察司走。各级按察司配几名都察御史。单独署事。这官署衙门嘛就按驻地叫都察御史官署。”

听到这个官署名字。大家都听出道来了。刘浩然这是在极力保证都察御史的独立性。

上任以后。招揽了一批“愤”文人当都察御史。这些人个个都是“热血青年”。看不的任何肮脏的事情。而且这些人又在江宁大学培训过。个个熟悉律法。抓起辫子来让你苦不堪言江南各地官吏都叫他们为“恶鹰”。

安一听觉

意。于是也不多话了。

“另外就是各省司下设办事职能机构。分管事务。我们就暂时不议了。等到中枢部门完结后再照行就是了。不过这个机构我看就不要叫司了改称厅。”

看到大家没议。浩然继续说道:“大家就议一议各省布政使参政指挥使的任命人选。”

“丞相。这万万不可。此等大事当由丞相乾坤独。”宋站起来反对道。众人纷纷附议。大家都这个议项是今日会议最重要的。但是谁不敢提出来。宋这么一说。大家怎么不赶紧附和。

“正因为此事重大我不能不慎重。古语有云智者千虑必有一疏。大家还是议一议。”

沉寂了一会。刚一直没有开腔的李善长咳嗽一声说道:“那我就先来抛砖引玉。太平知府范常在任上勤勉肃正。兴场。通商贸。而今太平已是我江南工业重地。政绩昭著。可为安徽布政使;平江知府杨元杲练达政体。思虑周密。处政平和。现平江棉厂广布商贸通达。可为江苏布政使;州知府郭景祥。有折冲御侮才和两城久废。景祥治城郭楼|。广屯田轻;役。威望肃然现和遂为江南重镇。其才可为江西布使;饶州知孙炎原所治的处州饶州新复未久。地方窘破。百困顿。孙大人上任以来勤政操劳。而今两地已百业兴。政通人和。为湖北布政。

信州知府章溢。治政有道。安;有方。可为湖南布政使。”

口气说到这里。李善长终于停了下。端起杯子喝了口茶水。这时宋急忙开口道:“杭州知府潘坚庭署理杭州数年。绩卓著。可为浙江省布政使。”

不的他不急呀。李善长口气推荐了五个布政使可总共才六个布政使。而且他推荐的人。范常杨元杲是州人。是最先跟随刘浩然的一批文人之一。早就被算在淮西集团;郭景祥干脆就是淮西州人;孙炎算不上是淮西集团的。却是刘浩然的死忠。虽然交游广泛。与众多理学文人名士交好。是人家并不支持理学的政治理念。一切以刘浩然为准绳;章溢虽然是浙东理学派出身。理学派还能接受。但是此人相对务实。专于政务。对于传播程朱理学倒不是很热心。如果刘浩然真的同意了这个任命方案那理学派原本争取两到三省主政官的计划岂不落空。唉。谁叫他们都是读书斯文人。刚才太矜持了。

但是宋还算有智抓住机会荐出来的潘坚庭却是非常合适。首先他颇的刘浩然的器重。要不然也不会当杭州知府数年。而且他是当涂人。与陶安李习等人关系密切。他们不会反对。最重要的是潘庭坚虽然长于政务但是也非常热衷于理';传播。是程朱理学寄以重望之人。

“百室和潜溪先生都提出人选了。大家还有什么其他人选建议吗?”大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