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众人围坐在一起,就象乡邻话家常似的,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讨论起来。
“要想弄明白我们能否干掉六国联军,首先就得知晓六国出兵几多。”王陵的眉头紧拧着,思索着道:“照往昔合纵来看,六国联军少则四十余万,多则六十余万。这次合纵,我以为不会低于五十万。”
山东之地的合纵,每一次都是出动数十万大军,声势浩大,最少的一次是四十多万人,最多的一次是六十六万人。如此大规模的联军,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少见,即使如秦国那样善战,也不敢撄其锋芒,因为太多了。
“五十万的话,我们倒是不惧。”蒙骜眼珠不住转动,眼中精光闪烁,道:“山东六国之兵训练、装备、军纪、号令、战法皆不如大秦,我们不说以一挡十,大秦锐士一个顶俩不是问题。我们手握三十万大军,就是面对五十万六国联军亦有胜算。”
秦军战力强悍,就在于秦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术战法先进,号令严明,这远非山东六国所能比。即使如此,说秦军以一当十,仍是吹牛的,一个顶俩,倒是实情。照这样算,三十万秦军可敌六国五十万大军不在话下。
“若是六国出动五十万的话,大秦不惧。可是,若是六七十万呢?”桓齮问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五十万大军和六七十万大军的战力绝不会是数字相加,运用得好的话,那会呈几何级数增长,此事不得不虑。
“那就照八十万算。”秦异人的话更加惊人。
“八十万?”王陵、桓齮和蒙骜很是艰难的吐出三个字。
“若真是出动八十万的话,我们还是赶紧撤吧。”王陵摇摇头。
“公子说以八十万算,山东六国未必会出动八十万。”尉缭接过话头,道:“公子要的是干掉六国联军,不是击败,是以,这要准备得足够充分。若秦国无法战胜八十万山东联军的话,无法达到公子的目的。”
击溃和全歼,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若仅仅是击溃的话,秦国固然可以得到不少好处,却是难以与全歼相提并论。长平大战就是全歼之战,对秦国的好处不需要说的,都明白。
“要对付八十万的话,除非大秦再度增兵。”王陵思虑了半饷,这才缓缓道。
“再增兵十万的话,勉强够了。”蒙骜点点头。
“太好了。”秦异人不住搓手,笑道:“其实,还有一个问题,你们没有计算在里面。”
“哦。哪个问题?”桓齮忙问道。
“六国联军虽然声势浩大,其战力并联强,在于六国之间彼此构心斗角,不能拧成一股绳。”秦异人笑着剖析,道:“他们的号令不一,难以协调,各行其是,这是历次联兵被大秦所破的重要原因所在。”
“没错。”王陵、蒙骜和桓齮重重点头,大是赞成这话。
“还有,眼下的六国没有良将,这对我们太有利了。”秦异人笑道:“你们都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寻。六国不是没有良将,还有廉颇、田单、乐毅这些良将,只是他们不可能统帅六国联军,这对我们更加有利。”
六国其实并不缺人才,说到良将更是不少,廉颇、田单、乐毅都是当世良将,若由他们统兵的话,秦国就有大麻烦。问题是,六国联军的统帅不是以军事才干来选的,而是以出兵多少来选的,楚国因为地大物博,口众多,每次出兵最多,是以,纵约长几乎被楚国垄断。
“这次六国联兵的纵约长,不是信陵君就是春申君。不管是谁当纵约长,都不要紧,因为这两人都是有名无实之辈,养门客吹出来的贤名。”黄石公捋着胡须笑道。
“哈哈!”对这话,众人大是赞许,放声大笑。
“是以,即使六国出兵八十万,也不会有八十万的战力,顶多就六十万。只要我们能对付得了八十万大军,就有很高的成算把六国联军全歼!”秦异人右手一握拳,信心十足。
“没错。”经过这一剖析,王陵、蒙骜和桓齮的眉头舒开了,根根向上翻,笑道:“真要成功的话,必将震动天下。”
秦异人把他们欢喜的样儿看在眼里,笑道:“还有一点还没有说呢。我们完全可以趁六国联军将集未集之际,突然下手,逐个击破。”
“逐个击破?”一片惊呼声响起,众人眼里精光闪烁,大是惊讶,又是若有所悟。
“逐个击破”这一策略,要等到秦始皇时期,秦国才会重视这一策略。此时此刻,王陵他们乍闻之下,大是新鲜,如同醍醐灌顶。
“好谋划!好谋划!”众人齐声赞赏。
六国联军若是集结在一起,抱成一团,即使以秦军之善战,也是难以下手。若是趁着他们即将集结完成,又没有集结完成的时候痛下杀手的话,胜算极大。
“公子,对这事,我赞成。”王陵表态了。
“我也赞成。”蒙骜和桓齮齐声附和。
“好!”秦异人重重点头,道:“既然要干一票大的,就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坏了大计,信陵君就暂时让他活着。若是信陵君被歼灭,合纵就不会成功,我们就不会有更大的利益。”
“信陵君的狗运真好。”王陵咬牙切齿。
若秦军此时下手,绝对可以干掉信陵君,却是让合纵不能成功,会让秦国错失一个天大的良机,是以,信陵君还是得留着。
“此事太大,我作不了主,得上奏君上,由君上定夺。”王陵沉吟着道。
第七十九章 毛遂自荐
楚国都城,郢。
春申君府第,占地极大,有数百上千间房屋,间间雕梁画栋,极尽工巧之能事。布置得金碧辉煌,隋和之珠,昆山之玉,南海奇珍,高丽宝货,随处可见,一派奢华之气。
春申君出自楚国大世家黄氏,黄氏与屈、景、昭、项,共称楚国五大姓,把持了楚国朝政。秦申君本就骄横跋扈,在当上令尹之后,就更加骄横,贪心大炽,搜罗了不少奇珍异货。他更是广筑宫室,比起楚国王宫也是差不了多少。
“春申君,新宅已经选就,在姑苏。”心腹门客向春申君禀报。
“姑苏?”春申君眉头一挑,道:“那里山青水秀,景致宜人,是个好地方,你有眼光。”
“谢春申君夸奖。不是我有眼光,是春申君福气无边。”李园很会拍马屁,一句话说得春申君屁眼儿都是欢喜的。
“呵呵!”春申君畅笑。
“不过,这需要很多钱财,不知春申君可有应对之法?”李园忙提醒。
春申君要大治宫室,需要的钱财是海量,他要在姑苏大修特修宫室,这花费必然不小,即使以他的财力,也有些吃紧。
“这事着实让人难办啊。”春申君的眉头紧拧着了。
“禀春申君,平原君求见。”就在这时,一个心腹门客快步进来,冲春申君禀报。
“呵呵!”春申君拧着的眉头舒开了,冲李园笑道:“你听见没?钱财可以解决了。这事得着落在平原君身上。”
“春申君果然是洪福齐天。”李园忙拍马屁。
春申君大是受用,笑道:“随我去迎接平原君。”大步一迈,走在头里。
李园忙跟上。
刚出屋,就看见平原君在一众门客的簇拥下,快步而来。春申君满面堆笑,如同见到老祖宗似的,笑得很是爽朗:“平原君,想煞黄歇也!”
“见过春申君。”平原君忙迎将上来,冲春申君见礼。
春申君忙执着平原君的道,笑道:“平原君远道而来,辛苦了。走,屋里叙话。”
两人肩并肩进入屋里,春申君邀请平原君坐下,命人奉上茶水,笑着问道:“平原君远道而来,何以教我?”
他这是明知故问,平原君是为合纵而来。要不如此,他怎么捞好处?
“春申君,胜此来实为求助。”平原君也不绕弯子,直道来意,道:“来啊。抬进来。”
一众门客抬着大箱小箱,进入屋里,放在地上。平原君站起身,打开箱子,一片珠光宝气,差点晃瞎了春申君的狗眼。
邯郸虽然解围,秦军元气未伤,秦国必然增兵,秦军再度兵临邯郸也就成了必然,赵国生死难测。为了向列国求救,赵孝成王是砸锅卖铁,凑了一些宝货,仍是不够,还不得不向一众大臣去借,好不容易凑够了宝货,命使臣带着游说列国。
楚国是重中之重,因为楚国太大,份量重,为了请得楚国出兵,赵孝成王命平原君前来郢都。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平原君和春申君的交情深厚,楚国出兵这事,得从春申君身上着手。
为此,赵孝成王特的挑选了一批奇珍异宝,远远优于其他使臣带走的宝货。
“平原君,你这是做什么?万万不可,万万不可。”春申君心里美得冒泡,嘴上却是一副不能接受的样儿,他这是假意推辞。
“胜此来有求于春申君,若春申君执意不受,胜无颜相求,只得转回邯郸。”平原君一脸的诚挚,生怕春申君不受似的。
以他对春申君的了解,当然知道春申君早已心动,断不会不受,他只是在给春申君面子,谁叫他是有求于人呢?
“既然如此,那就暂时留着,若平原君有需要,说上一声便是。”春申君既得了实惠,又有面子,大是欢喜,命人把珍货抬走。
“平原君,请。”春申君请平原君入座,问道:“邯郸战后,赵国情形如何?”
作为令尹,他有很多细作为他打探情报,他早就了解得很清楚了,不过是例话罢了。
“春申君有所不知,邯郸虽然解围,却是危机仍存,秦军并未退走,迟早会大度兵临邯郸,大赵生死难知啊。”平原君冲春申君深深一躬,言词恳切,道:“还请春申君教我。”
“依我之见,该当合纵抗秦。”春申君眉头一挑。
“正是,正是。”平原君要的就是他这话,忙接过话头,道:“若是楚国出兵,这合纵一定成,还请春申君从中斡旋,大赵一定记住春申君这恩情。”
这是“空头支票”,春申君才不会感兴趣,眉头拧着,沉吟一阵,叹口气,道:“平原君,你是知道的,我虽有出兵之意,奈何朝中群臣惧秦啊。他们一提到秦国,就会变色,哪敢起兵抗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