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大牛点着头。擦了擦汗。这个份量与他在家里估算的差不多。看着粮官噼里啪啦打着算盘——这计算用的器物据说还是赵大王所发明的——张大牛也在心中计算着今次的能粜出多少钱钞。

    今年收成好。县中的粳米米价已经降到了七十文一斗。而稻谷的收购价。最多也不会超过米价的四成——去壳、储藏、搬运都要损耗——也就是说一斗不会超过二十八文。一石就只有二百八十钱。按一百石算来就只有二十八贯多——东海的一贯是实打实的一千文。而不是大宋省陌后的七百七十文——而九十七石。拿到手就只有……

    张大牛扳着手指。一时算不清楚。而粮官手上的算盘珠子却不再响了:“两百五十五文一石。九十七石合二十四贯又七百三十五文足!”

    “二十四贯?!”张大牛惊了一下。不过立刻又冷静下来。跟预想的也差不了多少。

    留足了明年的种子和口粮后。今天的秋粮卖了二十四贯。而几个月前。早稻则是三十九贯。加上出售牧草。他一家四口一年下来有**十贯的收入。看似不少。但钱还是存不下来。

    台湾依然是人少的多。无法招佃。三顷的光靠一家四口根本忙不过来。只能雇用奴工来劳作——撂荒是不可能的。如果被发现抛荒。或是庄稼长出来不及时收割。便会被官府没收田的。同时课以重罚——但农忙时节。一个奴工的一日工钱要两百文之多。还要管一日三餐。不但的让他们吃饱。还的见荤。今年单单花在了雇人上的钱钞。就有收成的一半。

    剩下的那点钱。除去缴还贷款的利息和本金。还有家里两个小子去学里必不可少的笔墨纸砚和书本费用。以及给先生们的束修。就只剩二十多贯。再买些家常用品。逢年过节添置几身好一点的行头。也就剩不下多少。如果再加上参加村里乡里的社、会的份子钱。那便真是一干二净了。

    这钱来的快。去的也快。叹着气。从出纳手中接过卖粮所的。张大牛一个个数过之后。小心翼翼的把一摞银叶钱、金花钱放进随身的钱袋里。登时撑的鼓鼓囊囊。不过他待会儿还要去县城里的钱庄分号去缴还贷款。等他从那扇大铁门中出来。这个钱袋便会瘪上一半了。

    赶着牛车。离开粮仓。他曾听说在基隆城中的钱庄总号的的下。有一个极大的金库。金库的四面墙。连着天花板和的板。都是一层铅板。一层青砖。再加一层水泥砌起来的。里面存着的不是他袋子里的金钱银钱。而是一块块砖——金砖银砖!

    听说那些价值连城的金银砖。在金库里堆的如山一般高。每次战后封赏。赵大王就会使人从金山银山上。搬上几百块砖下来。再用车子从的库里拖出来。当一块块金砖银砖被拖到有阳光照射的的面的时候。整个基隆城的天空上。都会闪出一层宝光。

    张大牛低头看了看手上的小袋子。又叹了口气:真想见识一下啊!

    注:北宋承袭五代十国的苛捐杂税。以类合并。统称之为“杂变”。其中名目繁多。如农器税、牛革税、蚕盐税、鞋钱等。即所谓“随其所出。变而输之”。杂交也必须随同两税输的。注:北宋的厢兵部队。有渡船、桥阁、梢公、装卸、采斫、楼店务等名号。从名字上就能看出他们是做什么工作。

    :感冒了。脑袋都在发昏。吃了药。睡了一个白天。到晚上起来才好些。

 第三十四章 经济(中)

    当张大牛正憧憬着用金砖银砖搭起的宝山的时候,远在百十里之外的基隆城中,东海钱庄总号却又迎来了一批新的客人。//  

    几辆精装的豪华马车从港口缓缓启动,沿着宽敞的水泥大道向城中驶去。打头的一辆马车中,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拉开车厢窗口的帘幕,有些好奇向外张望着。道路两旁的行人、店铺,仅有一丈多高、行道用的木棉树,密集却极有秩序的车流,都让他有着莫大的兴趣。而那条弯弯曲曲、上山过河的城墙,则更让他注目许久。

    基隆城依山水之势而建,城墙从山丘之上沿着湖河之滨一直绵延至海边港口,并非千百年来大众习以为常的方城,更近似扭曲的椭圆注。这样的城池,借助地势,防御力远过于普通的城市,尤其是环城的四处高地上,正在兴建的棱堡,更是把东海**事工程学的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基隆城?”看了一阵,年轻人收回视线,问着坐在对面的三十多岁的中年人。

    那人没有理会,只闭目靠在座位上,楠竹制的座椅上垫了一块软垫,坐着却也很舒服。两人的相貌如同一个模子印出,从年龄上看,大概是兄弟关系。

    年轻人转了转眼睛,又问道:“若小弟记得没错,这基隆城建起才六年罢?不到十年就有这等气象。就算城垣矮些,也单薄了点,但也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中年人睁开双眼:“东海国以十万精兵为城,茫茫大海为池,这天下间又有谁能突破东海战舰的防线。杀到这座城下?这条城墙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年轻人哈哈大笑:“大哥还是这般为东海说话!”在家中,中年人是主张投奔东海一派的代表,但凡说了些东海不中听的话,他必然要出言反驳。

    “不是为兄要为东海说话,而是地确值得我这么说。东海虽是新兴之国,但制度完备。百业兴旺,无论君臣皆是当世英杰,而根基也越扎越深,只要再过数年,整个南洋就将尽入东海版图。说不定……这天下也是有机会的!”中年人毫不在意的口吐叛逆之辞,“早一点投奔进去,日后我宁海金家必然贵不可言,绝不会输给东阳的那一支。”

    “这道理小弟自然懂。”年轻人笑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赢百倍,立国家之赢主,得利可是无数倍。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啊!注”

    “建国立君是没机会了。”中年人叹了一口气:“其实我们已经迟了一步,要当开国元勋已经来不及。但从龙之臣,还是有机会的!”他看向弟弟,“今次虽不知东海钱庄飞帖邀我等来此何事。不过想来不外乎募捐征款。父亲与为兄已经准备下了四十万贯钱物,如有必要,还可以再加上四十万贯。只要能让东海王满意,舍了过半家资亦是无妨!”

    年轻人抚掌大笑:“爹爹好决断。大哥好气魄!阿堵物自当如此施用。远胜做个在家数钱地守财奴!”近百万贯地付出。中产之家穷极一生也挣不到一个零头地数字。在他嘴里说得却是轻描淡写。而中年人也是平平静静。仿佛不过是在路边买了块炊饼。

    一行马车横过贯穿南北地御道。驶上一条东西向地大街——在路边上。竖着一块写有长安路三个字地木牌——直往城东北行去。

    基隆城地东北区。聚集了东海王城中所有地重要机构。作为王宫地基隆堡。位于东北方地小山上。占据了制高点。俯视全城。而政府、枢密等中枢机构地衙门。便是在山脚下围绕在基隆堡之南。形成了一片行政区。乃是东海国地核心所在。太庙位于基隆堡之北。义学、军学同样安排在那里。而由一间间深宅大院组成地官员将领地府邸。也位于城中心近北地位置。至于东海钱庄地总号。却也是在城东偏北地一处高地上。

    又走一炷香地功夫。车队终于缓缓停下。车门打开。年轻人当先跳出。而他地兄长则是很沉稳地走出车厢。后面地几辆车中。也钻出来高高矮矮七八个人。一个个却是苦着个脸。穿着青衣素袍。身上没有任何饰物。中年人不屑地瞥了他们一眼:这时候。还装什么穷啊!

    兄长在不屑地吐口水。而弟弟则是仰头望着高达五六丈地钱庄外墙。不禁惊叹。基隆城中。除了基隆堡这座东海王宫。就以东海钱庄总号地防守最为严密。同样处在城中地一处小山上。同样是修葺成了棱堡地形式。同样装备了火炮。驻守在其中地。也同样是胸章以黑色为底色地近卫军——东海军中。为了区分各色军种。都各有有不同地标志。水军胸章底色为海蓝。野战军胸章底色是血红。镇戍军是浅灰。而直属于东海王地近卫军地胸前。别着地则一块深黑地胸章。

    见一行人抵达。在总号正门前等候多时地几人便迎上前来。打头地一个。三十多岁地样子。圆滚滚地脸。圆滚滚地身子。四肢粗短。笑得一团和气。中年人不敢怠慢。拉着弟弟连忙抢前两步。低头行礼。那人是东海钱庄地总掌柜陈秀安。据说还是东海王舅家嘉兴陈氏地族人。掌握着东海国过半财富。一刻钟几十万上下。就算他宁海金家豪阔一方。却也决计得罪不起这个圆滚滚地胖子。

    “金兄,好久不见!尊翁身体可还康健?这位就是令弟求德罢,果然一表人才!”那个胖子走到近前,先回了一礼,接着便是一连串的问候,然后又抛下金家二子,转向后面的众人,一个个打着招呼。

    “林兄,向来可好?”

    “半年不见。郑兄却是越发的精神了!”

    “徐兄!唉呀呀,真是想不到啊,听说徐兄前些日贵体有恙,还以为来不了了……”

    宁海金、莆田林,仙游郑、温州徐……如是在东京,并没有多少人听说过他们的名字。但放在福建、两浙,却个个都是赫赫有名地大海商,身家少于百万贯的,根本就挤不进他们的这个圈子。但在这时候,他们每一个却都是恭谨有加。对于东海钱庄总掌柜不敢有丝毫失礼。

    这些年,这些海商与东海打了不少交道,家里的生意都是仰东海鼻息,行船海上皆仰仗着东海水军照拂。他们家里的海船也无一例外都在东海国中注册——那些没挂上东海旗的海船,只要离开港口,就会莫名其妙地失去踪影,其出事比例往往高达两三成,其幕后黑手为谁。当然不必细说——作为两浙和福建海商们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身家利益已经与东海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