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甘肃省静宁县),黄色在五行里配的是土,所以大汉应该奉行土德才对。孝文皇帝让当时任丞相的张苍处理此事,张苍一看很恼火,这不是要我死吗?不予理睬。
过了几天,有人上奏说在成纪看到黄龙了,然后又飞了。这事让张苍倒了霉,他回家了,而公孙臣却被封了博士,奉旨按照土德编制历法。(这种发现祥瑞的事根本没成本,而且收益高,于是后世纷纷效法。今天我们翻开史书,经常可以看到某年日月,谁谁在哪又看到一条龙,特报祥瑞云云,都是这个公孙臣起的头。)
赵国人新垣平是个著名的阴阳家。他看到公孙臣名利双收,马上以发现祥瑞为名跑到长安去骗孝文皇帝。结果几年后骗局被揭发,孝文皇帝大受打击,改德一事随即不了了之。
到了孝武皇帝的时候,太史令司马迁,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三个人上书天子,说要重整历法。孝武皇帝请来御史大夫儿宽,让他们四个人商量着办。四人一看机会不错,建议奉土德。汉武帝觉得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于是恩准。改制,并根据新历法《太初历》,把这一年改元为太初元年。
这时,出了一件麻烦事。鸿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中提出了一个三统说,他认为“商为白统,建丑;周为赤统,建子;当有新王,为黑统,建寅”。这个“三统说”和“五德始终说”之间有很大矛盾。孝武皇帝雄才大略,取了三统说中的正朔和五德说中的服色,钦定大汉为土德,着黄色衣服,用“三统五德说”,自此推演五德的事交给了儒士,方士被赶出了朝堂。
汉承土德之事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到了孝成皇帝时,汉德一事再次掀起波澜。这波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震动,甚至对后世千年都有极大影响,其始作俑者就是刘向、刘歆父子俩。
这两父子乃是汉室宗亲,楚王刘交的后裔,本朝数一数二的大儒,著述无数。但同时这两人也是本朝谶纬学的大师,他们通过《易》经,发现“五德始终说”排出的朝代轮替有问题,接着又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里找到了关于“五行相生”的说法,于是他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五德始终说的王朝排序不正确,应该从伏羲算起,而不是黄帝,另外王朝之间的更替也不是相克的关系,而是相生关系。
刘氏父子为此专门写了一本叫《世经》的书,重新设计了一个更为恢弘的世系表。根据这个表,太昊(伏羲)是当然的第一位,承木德,然后是炎帝承火德,黄帝承土德,一直算下来后,大汉应该是承火德。
改“德”牵扯到天子和朝廷的体面,而且当年从水德改到土德花了一百零二年的时间,这一次当然没有必要轻信“汉应火德”的说法,所以此事无人理睬。但过了一段时间,它却被王莽所青睐。王莽建立新朝后,立即迫不及待地宣布,根据刘歆“五行相生”的学说,汉室是尧的后裔,属火德,而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属土德。火生土,所以他的新朝接替汉朝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还特意派了个叫张邯的儒生去给百官解释。
本来“汉应火德”只在儒士之间流传,王莽拿这个做了簒位的借口后,这学说立即名震天下,人人皆知。
当时天下人非常痛恨王莽,凡是王莽反对的都坚决支持,凡是王莽灭掉的都要重新光复。王莽以土德簒掉的“火德”原来是不被朝廷承认的,但现在刘秀等中兴者认准了大汉应承的就是火德,土德没人提了。
光武皇帝刘秀中兴大汉后,定都洛阳。这个洛阳的“洛”字带水字边,与火德相冲,不吉利。于是光武皇帝下令去掉“水”字添了“佳”字,改成了雒阳,接下来“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至此,“汉继火德”终于为皇帝和朝廷所承认,朝堂上下火红的一片。
“五德始终说”从光武皇帝朝开始,演变成了两套算法:一套是邹衍从黄帝起算的五行相胜法,还有就是刘歆开发出来从伏羲起算的五行相生法。这两套五德系统并行不悖,都流传到后世。不过“五行相生”法后来居上,逐渐演变成主流。
按照“五行相生法”的推演。辕涛涂是大舜的后裔,舜是土德,袁家也就是土德,火生土,恰好可以取代大汉的火德。也就说,袁家应该建立一个王朝以取代刘家的大汉天下。根据这个谶纬的猜测,再加上“五德始终说”的补充,袁家已经肯定成为那个应承天命取代大汉的“涂高”者了。
这个传言到了今年(193年)正月的时候,已经流传的非常广泛了,各地州郡大吏好象没有听到一样,保持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默。
当时,袁家有两股很大的势力。一个是南皮的袁绍,一个是南阳的袁术。袁绍占据了勃海郡以及大半个青州,势力非常庞大。而袁术也占据了半个扬州,还有号称天下第一郡和天下第二郡的南阳郡和汝南郡。现在扬州刺史刘繇只守住了一个豫章郡和一个丹阳郡,形势岌岌可危。不过,袁氏兄弟的实力如果和河北骠骑大将军曾炩比起来,还有一定差距。在大汉天子和朝廷就在无极城的情况下,袁氏兄弟想簒汉自立,恐怕纯粹是找死。
第五卷 第二章 袁术称帝(二)
袁氏代汉的传言不会空穴来风,其背后操纵者显然就是袁绍。袁绍一直拒绝承认当今天子,一直要重建皇统,他真正的目的是不是要簒汉?如果他决心要簒汉,那么,其它州郡大吏就要好好考虑自己的将来了。
曾炩虽然象董卓、李傕一样挟持了天子,但他的实力要远远超过他们。曾炩在北疆经营了十余年,冀州、并州和幽州三地在他的治理下,也有将近四年的稳定,他的实力随着时间的延续,会越来越强悍。如果袁绍簒汉,他会成为河北首选打击目标,当曾炩和袁绍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其他州郡应该做出何种选择?
其后,在目不暇接的大战中,几路诸侯灰飞烟灭,就连怀中篡汉梦的袁绍本人也兵败被俘。
袁绍兵败,袁术却是在这一年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当时间转到初平四年十月的时候,袁术开始行动了。
袁术没有立即召集府中重要掾属商议应对之策,而是先把逢纪、杨弘、阎象、韩胤、许攸、耿苞、王肱、韩范、梁岐等数位心腹手下传进了内府。
逢纪和许攸是从青州逃来的。
逢纪显得非常兴奋。他认为曾炩篡汉自立的意图已经暴露无遗,目前正是袁术顺应天意,代汉而立的最好机会。
“如今各地州郡的实力都不是河北的对手,他们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得到大人的帮助。”逢纪笑道,“只要大人称帝,这些人在河北和我们之间必然要做出一个选择。曾炩擅自更改大汉律法制度,犯下滔天大罪,谁还会选择他?”
袁术没有正面回应,他称赞了逢纪几句:“你以谶纬之言和五德始终说在各地广为传播袁氏即将代汉一事,很有先见之明。我们谁都没有想到曾炩如此狠毒,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连续践踏大汉几百年的律法。如今袁氏代汉的言论也早已人所皆知,只是,这时机真的成熟了吗?刘表、陶谦、刘璋、曹操、马腾、韩遂、孙坚这些人会放弃大汉,转而支持袁氏代汉?”
袁术担心自己弄巧成拙,众叛亲离,以致于一败涂地,把刚刚到手的霸业丢得一干二净。
几个人商量了很久,决定还是先摸摸情况,但怎样做才能让这件事看上去和袁术无关。
耿苞自告奋勇。“大人,我明天上书,劝请大人登基称帝,看看大家的反应。”
第二天,袁术召集文武大吏到府中议事。
对曾炩的讨伐声响彻了大堂,各方大吏咬牙切齿,恨不得把曾炩生吞活剥了。更改国制,仅这个罪名就可以把曾炩千刀万剐了。当年董卓、李傕这些叛逆虽然祸国殃民,荼毒生灵,但他们谁敢更改大汉律法制度?
陈纪、陈琳等十几位大吏甚至说要连夜写了一封讨逆檄文,列举了曾炩十大罪恶,恳请袁术立即传檄天下,集结大军,攻杀河北,诛杀叛逆。
逢纪站了出来,他知道不能一下将称帝的说法提出来,只得采取迂回战术,假惺惺的说道:“现在关键问题不是攻杀河北,而是皇统。曾炩更改大汉律法制度,让大汉皇统名存实亡,就算我们击败了曾炩,以后怎么办?”
重建皇统需要和各地州郡大吏协商解决,随随便便找一个皇室后裔继承大汉皇统,显然不切实际。但这样一来时间就被耽搁了,很可能错过了攻杀河北的最佳时机。对于曾炩来说,冀州是他的要害。攻陷了冀州,也就基本上摧毁了曾炩一半以上的实力。如今曾炩刚刚另立律法,河北上下人心惶惶,曾炩迫切需要时间稳定河北三州和青州之地,这是攻击河北的最佳时机。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把战事拖延到明年,河北就不好打了。
陈琳言辞恳切,“大人,现在传檄天下,趁着各地州郡义愤填膺的时候,迅速集结大军,争取在今年杀进冀州,则冀州可下。曾炩今年一年大战,耗尽了北疆数年积蓄,若再失去冀州,短期内他很难有力量展开反扑。这样大人可以占尽先机,实力倍增,不但有充足时间重建皇统,更能利用此战削弱刘表、曹操、孙坚等人的实力,为今后统一中原奠定基础。”
逢纪不同意陈琳的说法。传檄天下?我们以什么名义传檄天下?是以毫无作用的“承制诏书”,还是以我们一直拒绝承认的天子?“承制诏书”随着各地州郡大吏割据一方后已经失去了过去的威力,没人再听了。北疆的天子我们一直拒绝承认,甚至一再说他不是孝灵皇帝所出,现在我们突然改弦易辙,说我们要为这个一直拒绝承认的天子报仇,说出来谁信?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而是自己骗自己了。
“我们必须要立即重建皇统,重建朝廷,否则我们即使凭借实力,凭借曾炩的倒行逆施和他对各地州郡的巨大威胁,把各地州郡的兵马集结到了一起,但这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