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南也有许多用人的地方。明湖之前并不是杨猛的着力点。人员数量不够用。也就成了杨猛如今要面对的问题。
但这样的问题,杨猛也不怎么担心,治国不是一家一户的事儿,是一国民众的事儿,科举虽说不咋地,但他也是引领读书人潮流的一个担心,之后的大考,杨猛就要利用科举。来让大清的读书人关注洋务与行政。
做官,用的可不是学问,如何行政儒教可没有专门的典籍,许多官员都是有了功名之后,参照着自己的和史书中的经验来行政的,如何行政、怎么行政,怕是彭蕴章那样的军机首辅,也说不明白的。
是什么就是什么,作为官员要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要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管理制度,领会精神。这是扯犊子呢?
就官场文化来说,欧美拍马也赶不上大清,但就实际的行政管理来说,迷迷茫茫的大清官员,就拍马也赶不上欧美了,许多人只是会读书才做了官的,至于管理能力有多少,就只有鬼知道了。
师爷、幕僚就是行政管理能力不足的具体体现,一个官员需要的是行政能力,而不是满腹的道德文章!
这官员做到了一定的程度,或许需要一定的修养,但底层的官员,识不识字都是无所谓的,只要他通晓管理的办法就能当好一个县令了。
“嗯!这事儿三爷的法子高明,我这就与魏先生联系一下。”
京师的忙乱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城之外的铁路,慢慢有了雏形,而大清的地方,却在一道道的命令之下,开始忙乱了起来。
之前的地方就在忙乱之中度过的,肃贪是与分田保粮一起来的,分田、收容灾民、难民,给辖区之内的百姓分田地,皇权不下县,是朝廷的一个大漏洞,如今杨家的农庄武庄系统,已经取代了朝廷原本用族老乡绅,管理乡镇的体系。
完备底层的行政系统,与朝廷并不冲突,如今的乡绅族老只是调解底层关系的工具而已,真正在行政的是杨家的人马。
朝廷的官员,在这个过程之中,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他们宣读命令,杨家人带着百姓具体做事儿,底层的政权已经有了雏形,只要略一发展,杨家就是一国了。
分田、固河、修渠、保粮,也是个涉及面很广的大事儿,安置百姓,划分田地对州县的官署来说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政务,再加上固河、修渠、组织劳力、分发粮食与种粮,官署的人马根本忙不过来,底层的杨家人也就有了参与政事的机会。
杨猛的话说的不错,上面只要给出一个大题的框架,下面的人就会逐步完备的,州县官员依仗杨家的田庄、武庄,也是杨猛计划之中的事情,这样一来,就连底层的州县官也被杨家架空了。
乡镇架空州县,州县架空府道,府道架空省府,一层层的运转下来,杨家的田庄、武庄体系,就让大清的官署成了一个空壳。
这些究竟成不成,还需要时间来验证,收容百姓,建立武庄田庄,保证粮食的产量,才是最为现实的东西,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这是老百姓所相信的,有了粮食有了土地,有了较低的租税,还要修造水渠,这在老百姓看来才是最实在的东西。
自太平军起事以来,江南、西南已经束缚不住百姓的土地,也在快速的恢复着他那强大的束缚力,从杨家势力最大的两湖、两广、四川开始,这种强大的束缚力随着百姓的口口相传,随着各地灾民的回归,也开始快速的向皖赣苏浙一带传播。
而受土地政策波及最大的,无疑就是身处江南的太平军了,而太平军中手影响最大的,就是皖赣一带石达开和韦昌辉的队伍。
原因也简单,那就是湘楚二军庞大的眼里,以及太平军在皖赣不利局势,扼守皖赣的太平军大多是本地人,而湘楚二军的推进,也意味着杨家武庄田庄的推进,杨老三在皖赣的威名如何,不言而喻,别说是太平军了,就是湘楚二军,遇上打着杨字血旗的杨家武庄田庄,都要绕着走。
劫掠杨家武庄、农庄的代价是恐怖的,这事儿太平军和湘楚二军都清楚,只要劫了杨家的庄子,杨家的人马可不管你是官军还是长毛贼,报复是极为残酷的。
曾老九的人马跋扈,劫了杨家的一个庄子,打死了一个管事,九江的杨毅二话不说直接发兵攻打曾老九的营寨,找不出涉事之人,为了杨家的一个管事,杨毅的人马屠了曾老九的五百亲军。
左季高那边也差不多,这段时间招收的两淮人马,总有些盗匪之流,对于打劫杨家庄子的人,不用杨毅动手,左季高那边也是有多少杀多少,无他,杨家惹不起啊!
韦昌辉与石达开,对于这个的体会更深,但凡是抢了杨家庄子的天兵,不管是大军还是小队,杨家的那边的反应,就是全数屠杀。
硬邦邦的杨家庄子,是许多百姓的庇护之所,前期庄子里没田,许多百姓只能巴巴的观望,如今杨家的田庄大肆扩建,不仅是皖赣一带的百姓,就连湘勇楚勇都有人撇了军务,加入了杨家的庄子。
至于全是苦哈哈的太平军,就更是如此了,湘楚二军太平军之间的战斗愈演愈烈,与其在战场上丢命,不如到杨家的庄子享福,杨家的庄子就代表着安稳,就代表着衣食富足。
湘楚二军、苏浙民团,不断的缩小包围圈,大批大批的外围人马叛逃,土地与军队共同作用之下,太平军的在苏浙皖赣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弱。
一定的压力,可以让一群人抱团,但太大的压力,就会让这个在压力下形成的团体崩溃,由皖赣至苏浙,再由皖赣苏浙至天京,土地的强大束缚力,与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的信仰之力,开始了对人口的争夺战。
战局几乎是一边倒的,太平军手里的刀枪,被湘楚二军苏浙民团架住了,无力威胁没了作用,剩下的就是百姓们,自己做出抉择,是跟着太平军,还是跟着世世代代养活他们的土地,这样的抉择应该是不太难的。
与大清各地的忙乱不同,如今太平天国所辖的土地,却进入了慌乱之中,信仰若是在衣食富足的条件下,或许是个信仰,可一旦信仰成为衣食富足的绊脚石,那带来的后果也是恐怖的。
自咸丰元年开始起事的太平军,也面临着自起事之初最大的难关,那就是大批外围人马的叛逃,长达六年时间拜上帝教,无疑是有一批虔诚信徒的,但大多数人加入太平军的目的,还是为了简简单单的吃饱饭。
当信仰与土地争斗的时候,有些人才会发现,信仰的威力,并不如想象之中那么的巨大,外面可以吃饱饭,已经成了天京城中传的沸沸扬扬的流言,至少六十万人口的天京城,有多大的补给负担,最清楚的不外乎东王杨秀清了。
吃不饱饿不死,就是天京太平天国民众的现状,有了更好的生路,天京动摇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七十六章 第一条铁路
天京的动摇,对杨猛来说只是一个开始,动摇还不足够,杨猛要的是天京变乱,而变乱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候等待乱子发酵是最好的应对办法,强行加速或是遏制,都会带来反效果的。
太平天国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囊括了数百万人口,几十万大军的国家,他有一个尚算正规的行政体系,像对付捻军一样,让太平天国一夜之间崩溃也是不可能的,让这个所谓的太平天国,从信仰到体系一点点的崩塌,才是彻底解决拜上帝教的办法。
内部崩塌,也就意味着拜上帝教的崩塌,这个等待对杨猛来说也是必要的,儒教对抗洋教,在短促交锋之中,确实不占优势,世道的艰难让百姓的心中困苦,洋教稍加些手段,就可以聚拢许多百姓的。
让太平天国成为洋教在大清最大的败笔,让拜上帝教的信徒,以凄惨的结局收场,就是杨猛对洋教传播的一记杀手锏,交流是必须的,有了拜上帝教的前车之鉴,洋教想要进入这个交流的层面也就变得不可能了。
洋教的教义如何,杨猛是不去管的,哪怕他再正确再优越,涉足到了文化侵略的层面,无论他是好是坏,都是要禁绝的,更何况欧美各国把洋教当成了直接的战争武器,仅收集情报这一条,就足够杨猛下决心禁洋教了。
待太平天国事了,杨猛会把拜上帝教定为邪教,传播邪教者死!与拜上帝教渊源颇深的洋教。自然也在邪教之中,太平天国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本该是悠闲的冬日,京师这边却是大相径庭。远远看去京师热闹非凡,到了近前,才知道京师百姓和京郊民团的苦与累。
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北方的京师,更是冷得出奇,说是滴水成冰也不为过的,但就是这寒冷。却帮了京师百姓和四大民团的大忙,滴水成冰的天气之中,一道道人工冰河成了最快最好最省力的运输通道。
动辄成吨的巨石。从采石场到京师,往日怎么也得十天半月的时间,但在冰道之上行走,从戒台寺采石场到京师。万斤的巨石一天一夜就能运抵。滴水成冰的天气,无疑为杨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将近一个月的忙乱,肃顺那场屠杀的影响,被忙乱压住了,东三省的肃贪,让那边的旗人无暇他顾,如今东三省的肃贪也已经变了味道,那边肃贪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转移视线。
再有几天就是环城铁路竣工的时间了,为大清皇帝打造的豪华火车也在日夜赶工之中。本该在府邸猫冬的杨猛,却罕见的出现在了京师城门之外,不为别的,鬼子六的伤好了,该是他到东三省组织大军,更进一步转移东三省视线的时候了。
“部堂,小王能这么快恢复,全靠部堂之功,既然皇兄称部堂为杨三哥,那小王之后也称呼部堂为杨三哥了。
此次入东三省,小王的家眷不能带去,之后就请部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