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毒清-第2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前世经常走私的缘故,杨猛对于驳船和拖船的结构极为了解,船厂里那几艘进口火轮,并不是专业的拖船,他们的动力还远远的不够,建造一批坚固耐用,动力强劲的拖船,才是珠江和长江水路上的运输利器。一艘拖船拖拽几十艘驳船,才是理想的状态,现在一拖三,效率有些低了。

    斯蒂文斯炮台,也给了杨猛一些启发,内河炮舰,虽说犀利,但现在火炮技术,还远远不能与后世相比。炮火的密度才是王道,也不知将驳船和趸船结合在一起,能不能设计出内河浮动炮台。

    拖拽驳船的动力船,也是这些内河炮台的动力,一对一的拖拽,只要内河炮台的强度够了,那速度也绝对不在话下,只是在灵活性上,要比内河炮舰差不少。但加上炮火密度,内河炮舰就明显弱于炮台了。

    至于近海的炮台,也要纳入日程了,船厂的规模要不断的扩大,防御也是个问题。万一铁甲舰改造失败。自己再与列强对上。能守卫近海的浮动炮台,也就成了广州必需的一道防线。

    斯蒂文斯炮台,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四千吨的排水量,三百八十毫米的巨炮,如果发射的是柱状炮弹的话,对列强各国的海上巨舰来说,这样的炮台就是屠刀。

    至于斯蒂文斯炮台。十七节的设计航速,杨猛根本就没去考虑,样样精益求精,那事情就不要做了。陆地上的岸防炮,加上浮动炮台,应该足以应付列强的风帆战舰了,至于打陆战,只要列强不怕死,杨猛也不怕看着他们去死。

    忙活到天光微亮,杨猛才给潘氏船厂。设计好了未来一两年的路子,心情大好的杨猛。做了半个时辰提神醒脑的运动,放倒了莲儿和魏芷晴,杨猛唤来船娘,就离开了。

    暑季的广州,清晨正是安眠的时候,睡眼惺忪的潘仕成,却被爱婿杨猛拉了起来,直奔潘氏船厂而去。

    杨猛的几份图纸,只有驳船一项,被洋技师们认可,动力船因为过分强调动力,而忽略了船只本身的载货能力,而不被认可,试想一艘只能载着煤炭快速航行的船只,用途太过狭窄,对于这个设计,多数洋技师表示不理解。

    而且杨猛过分的强调了船只的动力和坚固程度,试想一艘轮船,除了厚重的铁甲,和强大的动力,剩下的只有不大的煤仓,和占了全船巨大部分空间的水密舱,这样的船只,作为拖船来说,成本也高的离谱。

    一艘拖船,四到六台大功率的蒸汽机,明轮和螺旋桨都要配置,这样的船只,对大部分洋技工来说,只能算是试验品,这样的试验品一艘也就够了,一下就建造十几艘,把刚刚开工的轮船,全部改成这个,洋技师们也怕成为世界造船业的笑柄啊!

    “技术上没有问题就建造,不用你们来承担损失的。”

    明轮和螺旋桨出现在一艘船上,也是杨猛的无奈之举,长江和珠江河道用螺旋桨没什么问题,但大运河由于淤塞,有些地方的水道太浅,明轮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这十几艘拖船,可不仅仅是为了拖拽驳船的,内河炮台,也是他们拖拽的对象,以后的情形谁能预测?说不定,内河炮台就会扑入大运河之中呢!

    至于像斯蒂文斯炮台那样的物事,不是洋技工们不愿意做,而是做不了。巨型船舶的建造技术,不是那么好掌握的,米利坚的这三家船厂,只做过千吨上下的商船,至于大型的军舰,是个什么路数他们都不太清楚。

    虽说有不少技工,参加过军舰的建造,但他们大多是底层的工匠,对于如何建造大型的战舰,他们也是一人一个说法,而且大多都不怎么靠谱。

    “将驳船与趸船结合呢?既然造不出一艘大船,那就用多艘小船来组合,浮动炮台,不需要远航,只要能扛住近海的风浪,在作战之中,能快速的变换方位就好。”

    杨猛的这个说法,大多数技师表示要试验一下,广州这个地方,每年都有台风的,台风时节近海的风浪,并不比远海弱上多少,浮动炮台是个大工程,不能一年做一次。

    不过用驳船和趸船,组合形成炮台,也算是个创新,如果试验成功的话,那浮动炮台的建造难度,就会大大的降低。

    “那就试验一下,你们设计一下驳船,十几艘配上一台蒸汽机,几十艘组成一个浮动炮台,给你们一年的时间做试验。”

    潘氏船厂的路子,算是定下了,其余的事情杨猛插不上手,圈地之事,现在就成了重点。

    “岳父大人,船厂附近的海港,能不能圈的下来?”

    坐在荔香园的茶室里,杨猛抿了一口茶汤,问道。

    “可以,但花费不少。”

    现在这年月,多数事情花银子,都是可以办到的,但潘仕成,还是为杨家的资金,感到担忧。自己这爱婿,在广州指指点点一番,他暗地里估了估,最少也得几百万两的花费。

    十五家商盟、潘氏、杨家,正道的利润,一年也不过如此,云烟在潘仕成看来,终不是个长久的买卖,一旦云烟的市场萎缩,那船厂就要陷入停滞了。

    “花钱咱们不怕,云烟这个买卖,没个十几二十年,是不会被替代的,只要咱们能保住了配方,这十几二十年,咱们在资金上,就不会有问题。”

    对于云烟,杨猛有这个自信,列强想提炼鸦片,很不容易,有些技术难关,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想摸索出来只能靠机缘。

    “成!就依你说的来。进口粮食,这些天我也问了一下,现在洋商弄来的粮食都是东南亚一带的大米,而米利坚的白面,数量却是不多。

    据洋商们所说,棉花才是那边的主要作物,东南亚的粮食数量是有限的,洋人不大规模的种粮,咱们大规模买粮的计划,就进展不下去啊!”

    进口粮食,说话简单,可做起来不简单,人家不种粮,你就是有银子也买不来啊!(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章 粮食也是武器

    “那就让粮食的利润高过棉花的利润,今年是不成了,但咱们可以下订单,预付云烟做定金。”

    既然说到了粮食,杨猛也就拿出了自己的法子,云南在土地和粮食上做了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之中,杨猛也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市场与需求。

    “这怎么成?粮食怎么能和棉花相比呢?这样一来,粮价就是翻上十番,也不能和棉花的价格相提并论啊!”

    作为商家,棉花多少钱,粮食多少钱,潘仕成还是基本有数儿的,自己这爱婿是在开玩笑了,拿粮食与棉花相比较,这本就是不可能的。

    “我说的利润,比如说米利坚的种植园,他种一季的棉花能收入一万两银子,那咱们就许给他一万五的利润。

    棉花的投入大、产量小,而粮食就不一样了,翻倍的粮价就能让米利坚的多数种植园改种粮食,这对咱们来说是件好事儿。”

    列强各国,尤其是英吉利,出口到大清数量最大的货物,就是棉布和棉纱。十五家商盟大量的进口洋布、洋纱,已经开始大规模摧毁大清的土布和织机了。

    大清各地的饥荒,一半是由于天灾,另一半则属于**了,十五家商盟的成立,加快了这个速度,未来的两三年,将是老百姓最为艰难的岁月。

    土布无利可图,还得亏本,单单这一个环节上的问题,就能让老百姓的生活陷入僵局之中,没了这份收入。地租、税赋。会慢慢的压垮他们。

    朝廷的财政紧张。又遇上了银荒,朝廷急于吸纳民间的金银,而民间的交易,铜钱和以货易货才是主流,朝廷吸纳民间金银的举动,就是在变相的加重银荒的危害。

    打了一季的粮食不够地租和税赋,朝廷如果不减税,田地无人耕种的恶果。几年之后就会上演,这也是地主、朝廷、老百姓,在利益上的争斗。

    地主和朝廷处于优势地位,他们不会做出变革的,不变革,这个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最后就是席卷大清的民潮。

    这个并不是杨猛自己的观点,魏五的明湖书院,和岑毓英的幕僚团,都对此事做出了预测。而林则徐打算在云南大举开采银矿的举措,也是为了缓解这样的矛盾。

    但云南一地。不可能缓解整个大清的银荒,杨家通过云烟吸纳来的金银,也不会大批量的送给朝廷,云南流通的金银,最终还是在杨家手里打转,因为杨家控制着整个云南的商业,这些银子不可能流到朝廷那边。

    云南的税赋不能自理,也就没有官银解京一说了,云南的银子很多,足以解救银荒之中的大清,但大清不是杨家的,杨猛也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通过洋布、洋纱的进口,杨猛也看到了经济武器的厉害,现在的大清,也算是处于人为的经济危机之中了。

    英吉利的棉纱和棉布,既然产销量巨大,那自己在他的货源上下手,会不会给英吉利的经济,也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呢?

    印度的棉花、米利坚的棉花,是英吉利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地,以云烟为杠杆,撬动印度和米利坚的种植业布局,究竟会对英吉利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这样的好戏,杨猛打算好好的看看,既然大清即将陷入乱局之中,那列强们也别想好过了,印度和米利坚的种植园沦丧,也不知会带来多大的后果。

    引起乱子那是肯定的,既然大清都要乱了,不如大家一起乱,趁乱摸鱼,才是发财的好时机。

    杨猛的野心不小,可潘仕成却不支持,高价购粮就要高价卖粮,商人赚取的是利润,已经翻了一番的粮价,再加上利润,大清谁人买得起?

    “星斗,咱们做买卖,讲究的就是有利可图,高价购粮,没有销路啊!

    这利钱打哪来?再者说了云烟的需求终归有限,你产的多了,洋人不一定能用的了啊!”

    云烟虽说是个赚大钱的买卖,可云烟的市场也不是无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