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放战争(Ⅱ)字数:3151字号:大 中 小 就淮海战役的演变进程而言;军史界素有“小淮海”与“大淮海”之称。
济南战役后;华东地区的战场态势已发生变化。国民党军徐州“剿总”自一九四八年九月开始收缩兵力;邱清泉、李弥、黄百韬的三个兵团集结在徐州以东、以西地区;苏北海州一线兵力部署相对薄弱。华东野战军攻击济南时;预计国民党军将自徐州方向大规模增援;但是国民党军的增援行动没有实施;华东野战军兵力雄厚的打援兵团没能接敌。济南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失去了徐州北面的屏障;因此;在长江以北的中原战场上;国共军事力量形成近距离对垒局面: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总兵力达百万以上;而国民党军七个机动兵团、九个绥靖区司令部的正规军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也将近百万——兵力庞大的两军对峙于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里;双方都企图迅速判明对方的意图并作出决策:华东野战军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扩大战果;而国民党军必须应对徐州军事集团的北面门户洞开的局势。
济南战役还正进行的时候;粟裕考虑华东野战军打下济南后有两个作战方向:一是在徐州以西寻找战机。在这个方向上作战;还可以与刘邓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协同;但战场被夹在国民党军华中与徐州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回旋的余地不大;兵力上也处于劣势。二是南下出兵徐蚌线;攻占淮阴和淮安;这样不但会使徐州一带的国民党军退守长江;还可以将山东和苏北战场连接在一起。
九月二十四日;粟裕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首次提出“淮海战役”一词。
中央军委致电中原野战军征求意见。
第二天;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陈毅、参谋长李达回电:“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引打援敌为最好。”
二十五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
饶(饶漱石)粟(粟裕);告许(许世友)谭(谭震林)王(王建安);刘(刘伯承)陈(陈毅)李(李达):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一次休整。淮海战役可于十月十号左右开始行动。你们应利用目前半月时间;使攻济部队获得短时休息;然后留一个纵队位于鲁西南起牵制作用;吴化文亦应移至鲁西南;其余全部南下;准备进行几个作战:(一)估计不久邱兵团将退回商砀地区;黄兵团将回至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二)歼灭两淮高宝(淮阴、淮安、高邮、宝应)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三)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进行这三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你们可以歼敌十几个旅;可以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可以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卫长江;而利于你们下一步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因此;你们应在酉(十月)灰(十日)以前做好有关这一战役的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开一次像上月曲阜会议(华东野战军制定济南战役计划的会议)那样的干部会;统一作战意志;调整内部关系。
军委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东野战军召开前委扩大会议;讨论淮海战役的作战方案。
二十八日;毛泽东再次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致华东野战军;强调“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李两兵团歼灭黄兵团”。那时;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已沿陇海路西进至苏北的新安镇;毛泽东特别提醒;新安镇距离徐州很近;一旦黄百韬遭遇攻击;位于徐州附近的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和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增援便利;因此这一战役会比济南战役规模更大;需要一个月或一个半月的时间。十几天后;毛泽东就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再次致电华东野战军;确定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要求华东野战军“以两个纵队担任歼灭敌一个师的办法;共以六至七个纵队”;分割歼灭黄百韬兵团的三个师。同时还要以“五至六个纵队;担任阻援和打援”;“使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以全力东援”。
至此;华东野战军和中央军委共同达成的淮海战役作战计划;依旧属于“小淮海”的范畴。所谓“小淮海”;主要指战役规模而言——尽管毛泽东起草的电报在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时;标题定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但是;当时;共产党决策层预想的作战核心是:歼灭黄百韬兵团;将控制范围伸展到苏北和苏中去;迫使驻防在徐州附近的国民党军主力回撤长江;至少是回撤一部分兵力;从而使收缩紧密的徐州军事集团开始疏松;以乘势占领鲁南和苏北地区的一系列重要城镇。毛泽东希望华东野战军在十一、十二月完成上述作战之后;一九四九年一月开始休整;三月主力西进配合中原野战军“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然后秋季“主力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此时;毛泽东和粟裕都无法预料一旦战役发动将演变为何等规模;更没有预料到此战最终能将国民党军徐州军事集团全部吃掉。
十三日;为配合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的作战;中央军委命令中原野战军向陇海线上的郑州发起攻击。
郑州之战是淮海战役正式发动前一次重要的战役。
郑州之战不仅结局出乎预料;更重要的是;此次作战推动了“小淮海”向“大淮海”的转变。
郑州扼守平汉、陇海两条铁路的交会处;是国民党军重兵把守的中原重镇。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后;为加强徐州地区的防御以屏障南京;国民党军将驻守郑州的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全部东调;其防区由驻守新乡的第十二绥靖区第四十军接替。于是;在郑州以南的战场上国民党军仅剩三个兵团。其中;黄维的第十二兵团位于河南确山;担负随时准备增援徐州的任务;宋希濂的第十四兵团位于湖北沙市;张淦的第三兵团位于湖北与河南交界处的枣阳、随县;担负阻止共产党军队南下渡江的任务。
中原野战军决定:由刘伯承、李达指挥第二、第六纵队和中原军区部队;继续在豫西牵制黄维和张淦两兵团;由陈毅、邓小平指挥第一、第三、第四、第九纵队;在华北军区第十四纵队的配合下;对郑州发动攻击。其作战部署是:第一、第四纵队组成东兵团;第四、第九纵队组成西兵团;两面夹击;豫皖苏军区部队插到黄河铁桥以南;阻止郑州国民党守军北撤;华北军区第十四纵队和豫北地方部队牵制新乡地区国民党军;使其不能南下增援。
二十一日夜;中原野战军各部队包围了郑州。
本来作战目标是牵制郑州附近的国民党军主力;令其不能东援将被华东野战军围歼的黄百韬兵团。
但是;仗还没打就出现了意外。
这是中原野战军第一次攻击大城市;二十二日凌晨;准备打一场艰苦攻坚战的官兵进入攻击位置的时候;突然有报告说;郑州国民党守军已经开始弃城逃跑——从军事常理上讲;对郑州这样的重要战略枢纽的有效防御;至少需要二十个团以上的兵力;但是;此刻担任郑州防御任务的国民党军只有分属于不同军的两个师。这种如同弃之不顾的部署令人无法理解;唯一的可能的解释是此时国民党军的兵力已到捉襟见肘的程度。
驻防郑州的第四十军一〇六师原驻扎在新乡;孙元良兵团东调走之后他们奉命接防;官兵们打心眼里不愿意在这里白白送死。而原来就驻守在城内的第九十九军二六八师早已军心涣散;因为第九十九军的主力也已东调蚌埠;官兵们说既然老头子都不要郑州了;哪还守它干什么?
郑州守军一路北逃;企图向新乡守军靠拢。
如此重要的城市;没打就占领了;这令攻城部队颇感意外。
在九纵司令员秦基伟的攻城部署中;有一支被他称为“北支队”的部队;由豫西四分区司令员张显扬和二十七旅副旅长唐万成指挥;这支部队不参加攻城;而被部署在郑州城西北二十公里处的薛岗、苏家屯、双桥和杜庄一线;任务是堵截郑州守军北逃和防御新乡守军南援——这一部署证明秦基伟确有先见之明。
解放战争(Ⅱ)字数:3152字号:大 中 小 郑州守军的弃城而逃;使原来预想的城市攻坚战瞬间变成了野外追击战。
二十二日清晨七时;郑州守军逃到薛岗一带;被二十七旅七十九团堵住。
阻击阵地上的七十九团官兵既紧张又兴奋:公路上挤满了黑压压的国民党军;步兵和一眼望不到边的辎重车辆混在一起;从阵势上看如同郑州守军在大搬家。但是;当敌人迅速开设炮兵阵地;炮弹大雨一样倾泻下来时;七十九团的艰苦时刻到了。为了打开北逃的通道;国民党军集中火力和兵力于一点;很快就将七十九团二营的阵地打成一片火海。敌人连续发起冲锋;被打下去后;又重新冲上来;二营阵地上开始了充斥着呐喊声和呻吟声的肉搏战。这时候;从古荥镇出动接应郑州守军的国民党军一〇六师三一八团已经接近战场;其前锋到达七十九团阵地背后的双桥附近;并准备从那里向南发起攻击;在双桥阵地阻击的是四分区基干团的三营。南北两路国民党军用明语喊叫对方;急切地催促对方向自己靠拢。中午时分;依旧没能突破的郑州守军意识到了处境的危险。二六八师组织起敢死队;敢死队员三百多人为一组;一手挥舞大刀;一手提着集束手榴弹;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发起集团冲锋。当敢死队冲上二营阻击阵地的时候;营长王凤书和教导员郭纯夫率领五连迂回到敌人的侧后;官兵们突然向敌人的冲击阵形拦腰杀了进去;二十七旅副旅长唐万成率领正面部队趁势出击;位于阵地西侧的独立团也发动了反击;最终把二六八师的攻击浪潮压了下去。
此时;郑州守军已经全部走出郑州城;队伍的前锋在薛岗被阻;指挥中心还在老鸦陈寨;后卫部队过了距郑州六公里的十二里屯——国民党军暴露在郑州以北的旷野中;已无回撤的任何可能。
秦基伟认为;凡是突围逃跑的队伍;总是两头强中间弱;于是命令二十六旅突击逃敌的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