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战旗-第2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势就不容乐观了,外交上的谈判失利,英法一再的对日本容让,以至于只要有谈判发生,就会产生让举国上下都愤慨不已的坏消息。

而曾一阳在不知道中央具体分析的情况下,得出了一个结论,日军增兵是必然的,但是如何增兵,从哪里增兵,才是影响结果的因素。

从东北增兵华北为主,长城沿线的东北军虽然会有很大的压力,但后方无忧的情况下,自然坚持一到两个月是没有问题的。

但如果日军从海上增兵为主,直接运送兵力到天津,那么在长城沿线的东北军就会腹背受敌。热河、察哈尔的日军就会大举进入中原,守则有可能被分割包围,全军覆没。

只要有三个师团在十天内运送到天津,凭借日军优于东北军的机动能力,东北军就会损失惨重。最好的打算也是何柱国的五十七军,五个师损失过半,突围成功,最坏的结果就是,连带在北平的105师都被日军分割包围在狭小的区域内,动弹不得。

最后,东北军仅仅可能在战争的初期,就丢失一半以上的兵力和大量武器。

在日军轻松拿下河北后,日军挥师攻击大同,则晋绥军就会被拦腰截断。山西盆地和绥远草原的联系将被彻底分割。那么华北的战事,将在短期内,成为向日军一面倒的局势。

曾一阳的判断结果就是日军想要速胜的迫切希望,这样导致的战术思想就是,在日军进攻初期,日军会集中所有机动兵力,用最强的部队,寻求中**队主力决战。

在华北,东北军和晋绥军无疑是最强的两股势力,尤其是东北军的装备在中**队中是数一数二的,战斗力上也很难评估。

因为张学良整编后的东北军中,大部分都是东北籍士兵,而日军在伪满的统治非常不得人心,用高压,迫害的铁腕,来压榨东北数省,这是根本就瞒不了的。

届时,东北籍的士兵会不会发挥更强的战斗力,这也很不好说。

曾一阳的分析很快就引起了各方的重视,因为一旦朝着曾一阳的思路去想,那么东北军和晋绥军,两支部队总人数超过六十万,就会在战争前期的几个月内,就被迫和日军决战。决战的结果很难说,这两支部队能够剩下多少人。

唯一,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日军还没有增兵,扩张战争的目的还不明显。

曾一阳的建议送到张学良府邸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天,这三天内,日军内阁已经同意了全面侵略华的议题,并先期在本土和朝鲜开始了紧急动员令。

当然,国内是不知道日本内阁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在朝鲜的20师团,和以19师团预备役组建的109师团,关东军所辖的独立混成第11旅团主力,接到了增兵华北的命令,正在集结。

张学良接到曾一阳的战役分析报告的时候,已经失去了部队调动上的先手。

日军关东军混成11旅团,已经接到了命令,在11日奉调入关,主力已经通过公主岭,进入密云境内的高顺营。

从整个战役上来说,东北军撤离北平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因为谁也不敢将八百年帝都拖入战火之中,北平承载了中华历史上最绚丽的古迹和文物。

东北军不能,也不敢做这个罪人。

 第五章 第一战区

第五章第一战区

在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正是北平。 

洋务运动的兴起,在中国大搞洋务运动的同时,建路,造路也成了一种改良经济的手段。以北平为中心,围绕的有三条铁路主线。

清末北洋大臣张之洞立主修建的平汉线,从北平到武汉;中国第一条由中国铁路设计师詹天佑设计的铁路——平绥线,从北平到包头;最后一条就是国人最熟悉的津浦铁路,从北平到南京对岸的浦口。

这三条铁路的中心,就是当时的北平。

而丰台和宛平正是在北方这三条铁路交汇的节点,就像东北军无法接受宛平城失守,将整个北平让出来一样,日本人也接受不了丰台的被围。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丰台被围不过是表面现象,在关东军第11旅团进入密云之后,东北军的攻势已经是强弩之末,东北军只能被动在三个地方集结,准备抗击日军的进攻。

在北平城中,集结的105师在建国门车站被日军重兵把守之后,就失去了先机。转而只能往宛平,长辛店防线撤离。

而南苑的东北军大营大部分兵力已经被抽空,夺取永定门车站已经不显示。

7月19日,日军20师团进入天津,华北驻屯军日军开始从守势开始转为进攻,北平危急,华北危急!!!

庐山蒋介石别院,蒋介石面前将星云集,所有人是一副一筹莫展的样子。在华北正真战斗力强的中央军,就汤恩伯的第十三军,此军乃老蒋的看家部队之一,用不用汤恩伯,要看蒋介石的心情了。

“你们说,平津还能不能保得住,用什么去保。”蒋介石见众人都不说话,开始点名了:“辞修,你说……”

“委座,各位同僚,请看……”作战部连日来对日军的进攻态势进行了分析,知道东北军根本无法单独抗击日军的疯狂进攻。但是援军从哪里来,就很成问题。

陈诚的整个分析情况来看,很不容乐观,从北到南防御,除了在徐州有一定的战机之外,其他地方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无险可守。

日军的海上优势,让国民政府的海军,只能一再随守,成了整个国防中的软肋。只有在其他地方开辟新战场,才能让北方的压力削减,也为全国抗战拖入相持阶段创造条件。

早在两日前,蒋介石发表了《庐山宣言》:

“……因为我们是弱国,再投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便只有拚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现在,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那就必须不惜牺牲和倭寇死拼。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只有齐心努力杀敌,驱逐万恶的倭寇。”

……

全国顿时沸腾,南京四千余名大学生涌上街头,支持蒋介石政府,各地的支援团体都在往南京的路上赶。这也让蒋介石看到了希望,国家是有救的,国民众志成城,还是能为国家赢取希望的。

此时信心满满的蒋介石,看上去就像是一面旗帜,挺拔的身姿站立在众人面前。威仪赫然,军容萧瑟。

相比,**在卢沟桥事件的第二天,就发表了全面抗战,支援东北军的申明。蒋介石虽然晚了一些,但毕竟占了政府的威望,引起的反应要大的多,对国民的鼓舞也更为强烈。

“根据顾问团和参谋部的意见,从河南抽调部分兵力,对翼西北进行防御,主要是在怀来方向,对付可能在北平长城段来自日军的威胁,协防张家口等地……”陈诚在**中的威望不高,因为他在北伐初期不过是小小的一个团长,后来因为要回家守孝,又离开军队几年。

刘峙、蒋鼎文等人都认为他是小人,此时在众人面前,虽说有蒋介石的撑腰,但还是战战兢兢的。

这时候,刘峙坐不住了,从河南等地增兵,动用那支部队不是将他的老底掏空。虽然这些部队都是中央军嫡系,第4师、89师、95师等部队,在**中也是一等一的主力部队。

“我说,陈诚……”刘峙阴阳怪气的声调,就差翻白眼来表示对陈诚的蔑视了:“你这么调动,河南就空了,中原腹地之重要,非河北可以比拟。于西有控制红军南进,于北有压制晋绥军的重任……”

此时,刘峙还兼任河南省主席一职,对于后院可是看得尤其重。河南兵力一空,那么西北红军方面就能轻易出关,进入河南,洛阳、南阳等地顿时不保。

刘峙还在叨叨絮絮大声说着西北威胁的言论,见蒋介石连阴冷了下来,顿时越发的高兴了,以为说到了点子上。其实刘峙根本就不想上前线,他的第二集团军、和商震的二十集团军、东北军万福麟53军、于学忠51军共同防御平汉线。

但是他的部队迟迟不见行动,就足以表明,他未战先怯了。

可惜,刘峙自己不这么看,以前让他带部队围剿西北红军,就说出这样那样的理由,晋绥军狼子野心,要防御吧!东北军势大,军壮,不得不为忧!这样那样,就是不想去打仗。

因为他知道,这手下的部队,也就是汤恩伯的13军稍微像样一点,其他的部队,根本就不这么样。张钫手下倒是有五万西北刀客,但是他们这些人哪里是刘峙敢招惹的。

而13军根本就不归他管,所以他也是乐得清静。现在,全国抗战一统,他又提出内战的口号,顿时让很多人大跌眼睛,瞅瞅刘峙,年纪也不大啊!才四十岁,也不是到了老眼昏花,脑子糊涂的年纪啊!

“哦,看来你是胸有成竹,你说说……”蒋介石顿时被气乐了,他可不想当一个亡国的领袖,虽然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但是在民族大义前,他不会退缩。

欧战,太平洋战争还未爆发前,蒋介石政府其实是孤军作战,对抗日军的疯狂进攻,其中的压力可谓之重了。

此时的日军,是举全国之力,对阵中国,战争的结局很不好说,蒋介石甚至已经做好了亡国之君的准备。

“经扶,少说两句吧!”顾祝同正好站在刘峙的身边,一拉刘峙的衣袖,小声说道。他是看在多年同僚的份上,不想刘峙这么没眼力界,和陈诚对阵下去,而且今天,蒋介石还收到了西北方面的重要电报。

看着蒋介石开战以来,难得露出一丝笑意,顾祝同就知道,**的这份电报分量不轻。

陈诚出任宁沪战区司令一职,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论实力,你不过是一省之长?论军力,你才管多少人?论关系,人家是翁婿,你算什么?

刘峙斜眼一看,顾祝同正向他一努嘴,就是入老僧入定般,坐在蒋介石下首的白崇禧。刘峙心中恼怒,心说,白崇禧不过是桂系二号人物,根本就和他不是一个级别的,当上参谋总长又怎么了?

还不得看着我们的脸色过日子。

“委座,西北红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