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牛大虽然在塞北的时候被韩云华称为牛大愣子,但是在这里却没人敢这样叫,反而由于牛大将韩云华教授的一些练兵技巧用到了延安抗大的警卫营身上,一下子牛大又多出了一个牛魔王的诨名。
牛大也是一个心细得人,在陪同韩云华去找江丽芳的同时又拍了一个士兵去向抗大的领导汇报情况,毕竟以韩云华现在的身份来抗大,要是没有抗大的这些领导陪同的话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
由于日军不断地轰炸,所以校舍绝大多数都是在窑荡里,只有很少一部分修筑在露天。所以当韩云华找到江丽芳的时候江丽芳正在一个集中办公的窑荡里给那些学员批改论文,见韩云华来了江丽芳很是高兴,立即向政治系主任康生说了一声便带着韩云华回到了自己住的窑荡。
康生倒是想和韩云华谈一谈,但是爱女心切想要尽快了解雨涵近况的江丽芳根本就不给康生这个机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拉起韩云华就走,对于这位由主席和周副主席亲自送来的菩萨康生也是一点办法没有,只能苦笑地看了看韩云华。
韩云华倒是知道康生的意思,为了今后的生活不被打扰,韩云华也不愿意因为一点小事而得罪这位红人,所以笑了笑说道:“康主任先稍等一会,我和“他姥姥”(北方人对丈母娘的称呼)说一说话,等下午我去拜访您和林校长。”
“那好那好,呵呵呵,云华同志,我和林校长下午就等着你。”
和江丽芳回到她住的窑荡,韩云华将从塞北带来的一些土特产以及雨涵亲手做的一件皮大衣递给了江丽芳。看到女儿亲手给自己做的羊皮大衣江丽芳的眼睛湿润了,拉着韩云华的手一时间感慨万千。
韩云华看到丈母娘的样子心里也是一阵感慨,父母对儿女付出那么多,儿女一点小小的回报孝敬就让父母感动万千,这只能说父母的爱是在太伟大了。
“雨涵好吗,身体没落下什么毛病吧?”对于女儿的身体江丽芳很是关心,毕竟作为过来人她很清楚生产对于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是一大难关。
韩云华满脸幸福滴笑了笑说道:“没有,有云倩和雅静以及小梅照顾,孩子和雨涵都没事,雨涵的身体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就是有点想您。”
“这次怎么雨涵不回来,我听学校的学员和老师们议论,说你这次可是坐着小汽车回来的,是不是雨涵不愿意回来?”江丽芳对于这次女儿没有回来很不满意。
“那倒不是,雨涵考虑到孩子还太小,一路上又不安全,所以说等孩子大一点再回来看您,而且以现在部队的发展趋势来看,雨涵很可能会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到时候孩子还得妈帮着带。”
韩云华的这一声妈还是很管用的,江丽芳自己一个人住在延安虽然衣食不愁,安全也有保障,但是就是一个人感到很孤独,现在听说自己的外孙以后会由自己来带,顿时很高兴,顺便对于韩云华这个监守自盗的家伙也觉得顺眼多了。
谈了一会江丽芳便忙着给韩云华做饭,原本韩云华准备到抗大的食堂混一顿,但是江丽芳说什么也不让,正好韩云华这次给江丽芳带了一小箱子日本罐头,所以江丽芳炒了三个小菜然后煮了一小盆粥,一顿很不错的家常菜就置办成了。
也许是很久没有吃这样纯正的家常菜了,所以这一顿韩云华吃的特别的香,愣是吃了三大碗米饭,看的江丽芳高兴极了。
吃晚饭稍稍休息了一会,韩云华便拜别江丽芳,带着张志国等人去拜访了抗大校长林彪和政治部主任康生。
几个人就现在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的形势进行了长谈,并且对于共产党八路军的发展交换了意见,双方相谈的倒是很高兴,尤其是林校长对于韩云华机械化信息化部队的设想很是感兴趣,对于韩云华在一些经典战役中表现出来的大兵团作战思想更是惊诧不已。
韩云华在抗大一直呆了十多个小时,直到下午六点才开始带着警卫小队返回了延安城。
回城后韩云华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回到自己的住所休息,而是带着这几天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及之前制定的一些计划来到了主席的窑荡。这段时间他已经将延安的人和事进行了很细致的观察,所以他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完全同主席等人说一说了,毕竟自己一直留在延安也不是一个办法,塞北现在正处于大发展的关键阶段,还等着他回去主持大局的。
见韩云华独自过来,主席也知道韩云华这是准备向他说些什么了。于是将他迎进自己的窑荡里,并且开玩笑地说道:“你小子终于不再沉默了,我还以为你这次回延安就是为了看风景来了,呵呵呵!”
韩云华笑了笑说道:“哪能呢,我这次回延安可是肩负着中国民族很重的责任来的,那可能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游山玩水上。”
“我知道你小子肯定又有什么计划了,说说看,只要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有利于抗日大业的我都会支持的。”
韩云华沉思了半响说道:“主席,既然您这样说那我也就不客气了。首先我认为我们党内现在有些风气很不正常,同时也很危险,所以必须引起中央的重视,另外国际上现在形势是变幻莫测,所以我们的早作准备。”
“说说看嘛先说我们党内的事情,然后再说国际上的,你毕竟是我党我军在外最重要的统兵大将,所以你的意见必定很有代表性,值得党中央重视。”主席道。
韩云华道:“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性质,我们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苏联的一个分部,现在很多人包括党内的部分同志还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下去很危险。中国的革命道路只能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才能取得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死板硬套是不行的,是无法取得中国共产党的最终胜利的。我们可以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但是绝对不能将苏联的成功当作我们必须遵守规定,这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而且现在苏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更是给我党我军敲响了警钟。例如个人崇拜和大清洗,斯大林的个人威望已经完全凌驾于苏共的所有党章和律法上了,大清洗更是严重摧毁了苏联的发展潜力,这样做的后果很快就会显现出来,所以这一点我们必须注意,或者说我们必须警惕。”
说到这里韩云华停了下来,他知道主席需要消化的时间,从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以来中共就时刻受到苏共的干扰,连主席也经常受到苏共支持者夺权的威胁,所以韩云华说的这些主席还是很清楚的。但是清楚归清楚,彻底将这种事情拿出来讲的后果也很严重,甚至于还会彻底失去了苏共的支持。而国内的那些受苏共影响党员和本土派也会发生分歧,这对中国眼下的抗战大业很不利。
第四百五十二章 :延安之行(三)
“云华,这几天在延安待得如何,延安和归绥有何不同?”很意外主席并没有对韩云华提出的问题做出评价,而是问起了韩云华在延安的感受。
韩云华也知道主席现在心里的矛盾,虽然苏联现在并没有给中共多少实际上的支持,苏联可以给国民政府十几个苏联步兵师的装备,甚至于可以让国民政府用这些装备了苏联装备的步兵师来围攻苏区。但是中共现在还绝对不能同苏共翻脸,那样做的后果很严重,毕竟现在对于中共来说苏共就是一面虎皮大旗。有了这面虎皮大旗的庇护虽然没有实质上的好处,但是却可以让明面上的敌人有所顾忌,但是要是失去了这面虎皮大旗,中国外面的环境一下子就会变得很恶劣。
知道了这一点韩云华也没有过分地追问,毕竟有些事情只需要轻轻点一点就可以,说多了反而不美。
“呵呵呵,延安是一个好地方啊。”韩云华正准备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糊弄一下,毕竟延安这地方除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很好之外,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和归绥的人民没法子比。
“说实话,你小子敢糊弄我,明天我就把你调回延安到抗大上课去,反正党内让你回延安的呼声可不低。”主席隐晦地说了一些高层的秘密。
韩云华心里一惊,但是脸上却没有露出什么表情,依然笑嘻嘻地说道:“呵呵,那我可真说了?”
“说吧我也想听听你们这些经常在前线作战的军事干部对于延安的评价,从你们嘴里听来的才是最真实的。”主席感慨地说道。
“延安总体来说还算不错,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充实。”
“怎么说?”
“也就是说延安这个城市精神面貌很不错,不管是城里的老百姓还是军队都充满了活力,在这里人们很容易受到感染,这里有的是希望,可以说延安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火种。但是延安人民的生活水平实在太差了,比起归绥差了不是一点半点,就连部分沦陷区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赶不上。”韩云华实说实说,将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都和主席说了一遍。
主席停了老大一会才说道:“你说的很对,延安的现状正是你说的这样,但是现实就是这样,部队连军粮都不够,我们大后方的老百姓又去什么地方提高生活水品呢。既然不能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那么就只能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的水平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韩云华知道主席说的是实话,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物质生活是十分艰苦的。边区本来就是一个贫瘠的地方,自然条件恶劣,主要种植生长季比较短、耐旱性较强的杂粮等农作物,而且产量很低,民食以小米等杂粮为主;牧业以养羊为主,穿衣主要依靠土布和皮毛。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片勉强只能自给自足的地方,一旦发生天灾这里的人就只能背井离乡,所以这里一直都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几个大源头之一,像明末的李自成等人都是这里出生的人。
其次现实情况更是加剧了延安地区贫困程度,自从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之后到达边区,大批的外来人员来到了边区,部队所有的消耗都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