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烽烟-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已经是四五年前的事了,谁知道杨水全还在不在那里!在那个年代,搞地下工作的人过的都是黑色的日子,谁也不知道谁啥时候会英雄悲歌,壮怀激烈。
碰碰运气吧!
刘舜臣向当年的难民营走去。
在那个年头,难民营就是穷人的家。可是难民营也有它的难处。它的资金是从社会上募捐来的,能够为难民们伸出援救之手的人又有多少呢?地上躺的,蹲的,坐的都是难民。衣衫蓝缕的,赤脚露体的,满头白发的,胡须一大把的。瘦骨嶙峋的,喘粗气的,厌厌欲死的等等,令人目不忍睹。这一拨走了,那一拨又来了。
刘舜臣没有贸然进去,在门口等,等杨水全出来。等了一会儿还不见杨水全,时间紧迫,刘舜臣就向里面走。这时,过来一个人,那不是杨水全?杨水全到刘舜臣身边,看了他一眼,就要走。刘舜臣轻轻叫了声:“水全。”
杨水全听到叫声止着了脚步,打量这个老叫花子。刘舜臣向前边走了走,轻声说:“水全,不认识我了?”刘舜臣不敢说出自己的名字。杨水全仔细打量着刘舜臣,问:“你叫我?”刘舜臣仍然是轻声说:“我是舜臣啊!”
杨水全没有说话,警觉地四下看看发现没有人注意,连忙拉起刘舜臣的手向里面走去。迎面是一排房子,从房子的东山墙过去,到后面,那里又是一个院子,进了一间房内。杨水全关上门,小心地问:“你,咋在这里?”
刘舜臣听这话,知道杨水全还是自己人,又不能详细叙旧,就简单地说:“一言难尽啊,我想打听一下阳城的情况。你知道不知道?”
杨水全说:“咋不知道?现在整个中原地区都在捉拿中原突围战士。阳城国民党县长刘子虬将40多名原八路军战士和中原突围人员枪杀在北桥头。阳城城四门都贴有你们刘家的画像。尤其是你和你大儿子刘太文的画像,最大。悬赏,只要捉住你们刘家大人孩子,一个奖赏五千大洋。还有老葛家的人。”
刘舜臣笑了,“想不到我们刘家的人头就这么值钱。”刘舜臣想过黄河到远处去,就说:“那你说过黄河咋样儿?”
杨水全摇头,“刘峙重兵把守黄河渡口,过黄河太危险啊。陕北延安,毛泽东和周恩来生死不明。不要说过不去黄河,就是过去了,也没有办法,去哪里?”两个人都没有说话,陷入沉默之中。刘舜臣想打听一下突围部队的情况,想想罢了,他也未必知道。既然阳城回不去,黄河也过不去,只好告辞吧。刘舜臣想到这里,起身说:“就这样吧。”
杨水全说:“你别着急吗,让我想想,你住在什么地方。过一段时间再说。”
刘舜臣说:“不了吧,你这里也不是安全地方。为什么呢?魏州市距阳城太近,每天都有阳城的人到魏州市来,我还是另想办法吧。”
刘舜臣进魏州市走的是南城门,怕被敌人认出来,出魏州市时走的是西城门。这样用的时间就长了一些。老伴焦急地在张望。
在林子里找个空地,刘舜臣坐下,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来划去,也没有个停歇的时候。老伴期盼地看着刘舜臣,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好的消息。刘舜臣想了一会儿,下定决心,说:“我进城去问了一下,我原先计划在魏州市躲避些日子,现在看来是不行了。魏州市距阳城太近,几十里的路啊,每天都有魏州市的人去阳城,也有阳城的人来魏州市,容易暴露。我考虑再三,决定还得走回头路——“
老伴一听要走回头路,想起路上的种种艰辛,就哭了,说:“我是不向会走了,要走你自己走吧,这里离家也近了,我要回家去。”
刘舜臣耐心地说了阳城的情况,说:“我们现在回去只有死路一条。”老伴不停地抹眼泪,刘舜臣也没有办法,任她抹去。
刘舜臣又坐在地上,想了一会儿,想起一个人来,黄少现。黄少现是一个卖中药材的,当年在阳城经营中草药,那时刘舜臣在阳城上学,在黄少现家住。黄少现家是舞阳吴家庄,后来听说黄少现惹下一桩官司。一场官司打下来,几乎是花尽了钱财,听说他又回了老家。
刘舜臣决定去舞阳吴家庄找黄少现。
刘舜臣说:“从今往后,咱们就改名换姓吧。我呢,就姓邱,叫邱亚阁。”老伴也没有说什么,两个人搀扶着到了吴家庄。吴家庄是一个不大的村子,在舞阳县的边缘地带,和临颍、汝县相比邻,属于三不管地方。
这一群叫花子样的人进村后正想找个人问问黄少现家在什么地方。从街里出来一个人,穿大褂子,带礼帽,一看就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刘舜臣让老伴和儿子站在一边,他迎上去,很是谦恭地问声好,算打过招呼,然后才问:“大哥,俺是逃荒的,到这里也没有地方去了,想打听个人,看你知道不知道!”
那人其实还没有刘舜臣年龄大。他早看见了这一群叫花子。在那个年代,逃荒要饭的多了,不足为奇,不足为怪,说:“吧,你问谁?只要是这个村的我都知道。”
“村里有个叫黄少现的没有?”
那人就吃一惊,打量刘舜臣,像看一个怪物,然后说:“你和他认识?”
“认识啊,俺俩还在一个院里住呢!”
那人还是不放心,说:“哦,我给你说吧,他已经死了,都三年多了。”
刘舜臣吃了一惊,关心地说:“他儿子不是叫黄松吗,在不在家?”
那人看刘舜臣和黄少现确实是认识,就告诉了黄松住的地方。刘舜臣按照那人说的地方,找到了黄松家。黄松不在家,他的老娘在家。黄松的老娘还认识刘舜臣,不住地问寒问暖。
门口传来脚步声,老太太说:“松回来了。”说话间黄松到了门口,刘舜臣看黄松果然比过去大不一样,让人认不出来了。黄松在地里干活,那个穿大衫的是黄松的一个叔叔,是村里的私塾先生。黄松小时候在阳城长大,和刘舜臣也认识。两个人到一个屋里。刘舜臣简单说了事情经过,问能不能在这里暂住些日子。如果不能的话可以离开,决不和他们家找麻烦。
黄松说:“叔,你到这里就是到家了,就住这里吧!”




三十五、叫花子医生

乡村的夜宁静而又安详。一个多月的奔波劳累,担惊受怕,总算结束了,有一个住的地方了,刘舜臣躺在床上,长长叹了口气。
一弯新月挂在树梢,月光照在院子里,外面明晃晃的。有几缕月光透过窗户照进屋里,落在床前。让刘舜臣想起了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夜静思》。过去读这首诗,只是觉得写得真好,可是一直没有深刻的体会。今天晚上,在这个地方,终于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体会。
想念家乡!不,更多的是想念部队,想念和自己一起战斗过的人。一个个身影在眼前浮现,活着的,死去的,都纷至沓来。可是自己却当了逃兵,他的眼泪不觉流流了出来。
吴家庄村是个平原村,可以用一马平川来形容。不像阳城,是个山岗区,这里一道沟,那里一条岭,河流纵横,下雨时有排水的地方。这里坑多。村子里挖了许多大坑,就是用来盛水的。坑能盛水却排不出去水,只要下大雨就发洪水。
刘舜臣的家乡阳城是煤炭之乡,人们烧火都用煤。吴家庄这个地方的人们烧火不用煤,这里没有煤,用的是树枝,草。人们也把青草在太阳光下晒,晒干后放进火里烧。
刘舜臣烧不惯树枝和草,常常搞得烟雾腾腾。烟火呛得人鼻涕眼泪往下流。
黄松家有妻子还有孩子,家里有四顷地,也算个差不多的户。刘舜臣觉得住在他家多有不便,就和黄松商量,想在村子里找个地方住。刘舜臣早年教学,后来还学过医,懂些医术,想在村里开个诊所。
黄松听刘舜臣说的有道理。他去找了村里的私塾先生,就是他的叔叔。村里有个祠堂,里面供奉着吴家庄老祖宗的牌位。祠堂平时闲着,只有祭祀的时候私塾先生才领着全村人来这里。既然是黄松的客人,又是逃荒要饭的,私塾先生就答应让他们住在里面。
黄松找了块木板,找来毛笔。刘舜臣饱蘸笔墨,写下:“邱氏诊所”几个大字。挂在祠堂门口。
吴家庄村一直没有医生,人们有了病要到附近的桃树园村去看。
吕氏诊对凡来看病者,不收一分钱,只要拿些吃的就可以。多少不限。家里实在没有东西拿,也不勉强,一样看病。
刘舜臣看病时只开药方,不卖药。他没有钱进药,凡是来看病的人可以拿着他开的药方去县城买药。
离吴家庄村不远有个桃树园村,说是个村,实际上个大镇,那里有药房,那个时候的药房都卖中药。村民们也可以去那里买药。
村里有个孩子得了疥疮,找到刘舜臣。刘舜臣一听,想起儿子李治逊当年也得过这样的病,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开了药方:秆草、龙黄膏。教给他们使用的方法。先用秆草在患处用微火烤。几分钟后用龙黄膏抹在患处。停了几天,病人痊愈了。
村里有一个人得了结症,去找刘舜臣。刘舜臣一看,这不是自己曾经得过的病?他略一沉思,开了芒硝的药方。患者到桃树园村买了药回来熬了喝,果然大便排下来了。
私塾先生的孙子拉肚子已经三天了,看了不少郎中,一直治不好。孩子在床上躺,已经起不了床,私塾先生见逃荒要饭的既然挂出了牌子,就说明有两下子。私塾先生和家人把孩子抱到祠堂。刘舜臣也不号脉,听了情况,看了舌苔。开了一味中草药,大烟,也就是鸦片。让他们熬了喝。
私塾先生亲自到城里去买药。买了药算了帐,竟然很便宜。私塾先生还不以为然,这么便宜的药能治病?又想,试试吧!
那孩子喝了一次,拉肚子就治着了。半夜就知道了饿,要东西吃。
私塾先生第二天在家里摆下酒席,宴请刘舜臣,答谢他的救命之恩。私塾先生还到县城里做了一面锦旗,写上“神医妙手”四个大字,敲锣打鼓送到祠堂。其实这也是黄松特意安排的,有意提高刘舜臣的名声。这样以来,神医的名声就出去了。不仅本村里人有病来找刘神医,外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