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皇的公开信给协约国方面带来了一些麻烦,因为它们不得不嘴上说着民主和民族自决的话语,实际上却都决意复仇、建立帝国并要使战败国付出代价。甚至比利时人都认为他们应该从荷兰人手中夺回斯海尔德河入海口。尽管英国人的谈判技巧最终占了上风,但要取得一致的反应、把贪婪和虔诚结合在一起,还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德国人的反应和行动要更加笨拙不堪。中左派的领导人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和菲利普·沙伊德曼都非常现实,想要采用“十四点计划”,但德国的将军们只是在10月5日大致看了一遍,外交官则以为这些计划可能是有用的谈判要点,但没有更大的价值。于是,外交照会在德美之间来回互换——威尔逊总统在8日、柏林方面在12日、威尔逊总统在14日、柏林方面在20日,其后在月底还进行了另一轮照会交换。如果德国人更现实一些的话,也许就能够拯救一些事物。但他们心存幻想,执迷不悟,尤其是在10月12日他们愚蠢地犯下大错,竟然击沉了英国伦斯特号(Leinster)客轮,造成450人溺死,其中包括130名妇女和儿童。此外,撤退的德军在经过佛兰德斯地区的过程中,向井中投毒并砍死果树。威尔逊总统开始时的提议宽宏大量,充满了高尚的情调,这曾令他的盟国惊骇不已。但现在,他提高了要求——德国必须成为一个拥有真正民主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潜艇战必须停止。马克思亲王接受了这些要求。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鲁登道夫却彻底改变了他原初的行动方针,并开始编造一个非常危险的传说——德国没有真正输掉战争。他来到柏林,根本没有去聆听德皇的个人意见,就宣布德国能够继续战斗。10月26日,他废止了由他自己任命的外交部官员所宣布的停战条款,并与遭他羞辱的德皇一起划船小游。对于马克思亲王和他那些好心好意的左派同僚们,他则挖苦道,“这些人可以吃上几口他们为我们军人熬煮好的汤食”。政府官员的命运确实如此。军队领导人的声望没有受到任何损害,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在战后的一个关键时刻,鲁登道夫利用他自己的影响力把希特勒带入政坛1。10年后的1933年,身为总统、年高昏聩的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与此同时,尽管德军的士气处于崩溃之中,但最后的危机之所以突然发生,却是由另外一次绝望的行动引发的。德国海军和陆军之间的竞争已经极大地削弱了德国在战争中的努力,而就在人们对于这一情况进行着奇怪争论的过程中,德国海军司令部决定采取最后一次疯狂行动。海军总参谋长冯·莱韦措上校已经预见到德国所有大型战舰都有可能会被协约国扣留,不可能留下来用于最终重建帝国海军。他认为较好的解决办法是“沉船海底,获不朽声名”。海军司令部于10月27日下达命令,公海舰队向着泰晤士河入海口这一大致方向上起航作战。8万名水兵和锅炉工对于要葬身海底毫无热情。他们先在基尔港,随后在吕贝克和威廉港发动兵变。起义很快蔓延到科隆和慕尼黑,有位演员甚至接管了慕尼黑的政权。当时的德国出现了俄国1917年时的氛围,也建立了工兵代表委员会。在马克思亲王领导下已经接管政府的社会民主党人认识到,如果要避免布尔什维克革命,就必须采取有效行动。必须立刻毫不拖延地停止战争,德皇必须退位。将军们把这一情况原原本本地禀告给了德皇,11月9日,德皇退位(并逃到了荷兰)。与此同时,共和国在柏林宣布成立。无论如何,德国处于混乱之中,立即停战的时机已经来到。德国的一个代表团前往位于贡比涅森林中福熙将军的总部,炮击于11月11日上午11时终止。停战条款非常严厉——德国不许再战,协约国军队占领莱茵河。德国没有被占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决定。但不管怎么说,战争结束了。
说明:
1 在1923年,他与希特勒一起试图在慕尼黑发动政变,他使得希特勒成为了受人们尊重的人物。不过,在20世纪30年代,在有人指出他所写东西的本质之前,人们认为他是第三帝国的唯一一位公开反对者(鲁登道夫觉得第三帝国在反对天主教方面做得还不够)。他于1938年病逝,第三帝国为他举行了国葬。在葬礼上,悼念者带着古怪的钢盔,并都发出了奇怪的呜咽声。
'87' 他是激发瓦格纳创作《威森东克之歌》的那位女士的孙子。威森东克女士(1828~1902),德国文学家,瓦格纳的情人。瓦格纳采用她的五首诗作,谱写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一套5首独唱声乐。——译者注
'88' 尼尔·弗格森 (1964~ ),英国籍苏格兰人,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哈佛大学历史系劳伦斯·A·蒂施教授、牛津大学耶稣学院高级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斯柴尔德家族史研究权威。他是极少数能横跨学术界、金融界和媒体的专家之一。2004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译者注
'89' 指1918年1月8日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的关于世界和平的计划。具体内容包括:(1)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2)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3)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4)裁减军备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最低点;(5)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6)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并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行列;(7)德军撤出比利时,并恢复其主权;(8)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9)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疆界;(10)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11)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13)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以国际条约保证其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14)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
后来有人把追求民主、宣扬道义、防止战争、倡导和平、民族自决和美国的世界责任的人们称为威尔逊主义者。——译者注
返乡的德军正步前进通过柏林
第七章
结局
1918年11月中旬,威尔逊总统怀着极大的热情,亲自来到欧洲。他代表着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其中的进步和自由将能够重启1914年停止的前进步伐。多个和平条约被分门别类,并在巴黎地区的不同宫殿中签署。在签约过程中,协约国内部的讨价还价要远多于它们与战败国之间的争论,战败国只是被告知在正式文件上签字而已。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协约国与德国签署的条约最为重要,其他条约也随之签署。在威廉·奥尔彭爵士'90'的那幅著名油画中——和平的缔造者们看上去对他们自己的姿态都极为满意。他们在路易十四的镜厅中,个个都长着丝绸般光洁的胡须、目光尖锐炯炯逼人、坐姿高贵面孔严肃,呆板的样子都有点儿永生的感觉。在旁观看的一位印度土邦王公和一位日本男爵成了和平缔造者们国际主义和仁心善举的明证。据说克里孟梭本人曾评论过,他坐在了未来的拿破仑(其实是劳合·乔治)和未来的耶稣·基督(其实是威尔逊)之间。
即使是在当时,这些人也没必要表现得这么自信。在全世界流感已夺去了1 000万染病者的生命;在俄国,直到1920年布尔什维克取得胜利之前,内战造成了数百万人死亡。协约国分裂中东的企图很快就遭到了失败。英军接管了属于穆斯林的阿拉伯各国及其石油。他们的“阿拉伯通”T·E·劳伦斯满腹狐疑地评论说,土耳其统治伊拉克,动用的是在当地征召的14 000名士兵,而且每年还要处死90人。尽管英军有10万士兵,还有坦克、飞机和毒气,却时时面临着与每个人的战争。土耳其苏丹在英法联军占领伊斯坦布尔后成为俘虏,他被迫签署《色佛尔条约》,这不仅大大减少了苏丹的统治区域,而且使土耳其经历了一次被强制性的再文明过程1。在被打败的列强中,唯有土耳其人在天才领袖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实现了复兴,并在1922年重建了他们自己的国家。在1923年的洛桑,协约国列强随即承认了土耳其的独立。反常的是,土耳其是战后形成的、并自此一直繁盛的唯一创造物。其他的新兴政权都遭到失败,在有些情况下失败来得还非常迅速。奥彭画作中那些被精美修饰的政治家们多数都被他们自己的选民所拒绝,他们开创的东西都出了问题。在1919年,欧洲的几个帝国大幅度扩大它们的统治疆域,可是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这些帝国却不断解体,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都不复存在了。
表明 《凡尔赛和约》失败的清单越来越长。它建立了裁定国际问题的“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在开始阶段,国联非常出色地组织了在巴尔干半岛的各国间所发生的人口迁移。但随后在面临重大问题时,这个组织就陷入了细枝末节的问题之中。比如,当“二战”爆发时,国联的反应却是各国应该讨论一下交叉路口的标准化问题。国联把世界经济联结在一起的努力也遭到了重挫。到1920年,战后的繁荣已有所衰退。到1929年,世界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并随之给全世界带来了政治灾难。1918年到1919年间建立的未来议会制民族国家联盟,基本上不再具有议会的作用。在20世纪20年代,布尔什维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