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沟战役中的失利,是影响他没有入选的重要原因。盛庸因淮河之败;铁铉因只有济南战役的辉煌所以没有选入。
■ 平倭名将朱纨的服毒自杀后带来的倭事猖獗10多年,虽然并非他策略不当,他这种敌外夷而不敌内奸的大意,造成10年倭患的灾难,明王朝由此衰竭。胡宗宪用离间计消灭陈东等倭匪等事迹相对 而言较平淡,故未被选入。
■ 王崇古平定北疆和杨嗣昌毕竟是文官,而明末卢象升、吴三桂、左良玉等人限于名额被放弃。努尔哈赤因为是后金建立者的缘故没有入选。
■ 于谦:明浙江钱塘人,字廷益。明朝兵部尚。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发兵侵犯边关重镇大同。明英宗被俘,50万大军死伤过半,兵部尚书邝野等50余名高官遇难。这就是震动明朝的“土木堡之变”。 于谦临危受命,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将北京城的防务部署妥当。于谦整编了京城残留军队和外地援军共22万,分营列阵于九门之外,大破瓦剌,击毙铁脖元帅。也先撤军,退回塞外。于谦又派出骑兵一路追击,沿途斩获颇多,北京保卫战胜利结束。于谦保住了大明江山。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夺门之变”重登皇位之后,杀害了文韬武略的于谦。毕竟是个文官限于名额放弃之。
■ 熊廷弼:字飞百,亦作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人。以监察御史巡按辽东。实行军屯,缮垣建堡,按劾将吏,军纪大振。上疏备陈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与巡抚杨镐之议不和。萨尔浒之战后,以熊廷弼代杨镐为辽东经略。熊廷弼到任后,立斩逃将,督造军器,修缮城堡,调兵遣将扼守各冲要地点。他还亲巡沈阳、抚顺,相度形势,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策略以守为主,并联合朝鲜牵制后金,卓有成效。熹宗初立,以不进兵为言官所劾,上书自明,求罢,朝廷以袁应泰代。1621年后金破沈阳,袁应泰死;不久辽阳又陷,震动京师。熊廷弼被召入朝,首建三方布置策,遂进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驻山海关,复经略辽东军务。朝廷同时擢王化贞为巡抚。王化贞拥重兵守广宁,而熊廷弼则徒拥经略虚名,仅有数千军士。王化贞握重兵,不听节制,兵败后弃广宁退走,熊廷弼见大势已去,随之撤至关内,被下狱论死。崇祯时获昭雪。有《熊襄愍公集》。熊廷弼虽然也曾执掌兵权,但总体感觉属于文官授武职,类比于明末的杨嗣昌、杨文岳、丁启睿等人。
■ 郑成功:民族英雄,收复台湾让他享有国际声誉。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其母亲是日本人,郑成功是个中日混血儿。明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自是咸称“国姓爷”。 郑成功曾在东南沿海组织抗清斗争。但其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以及大规模开发台湾。公元1662年12月23日,郑成功率军三万余人(大部份是泉州人),兵行险着,渡过海峡进军台湾,经过激战,把荷兰侵略者从我国宝岛台湾赶走。郑成功率军披荆斩棘,流血流汗,艰苦创举。因为十年征战,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公元1662年病逝台湾,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台湾的台南州仔尾。郑成功的收复台湾虽然功在千秋,但是因为对手(荷兰)势力太弱,不足以体现郑成功军事上的造诣,而郑成功在抗清方面屡战屡败是他落选的重要原因。
【特别说明】文中资料及观点系作者的博览群书而编撰引证或为个人的观点结论,仅供参考之用。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两宋元·历代名将谱
更新时间2005615 22:23:00 字数:9430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从来不曾中断的古国。中华民族拥有骄傲的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历史,璀璨而幽古的大河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儿女。本文仅是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萃取出从春秋战国至清朝这段历史间,历次战争中华夏大地涌现出来的最出类拔萃、最能够代表着中华尚武、善武的名将与精英。诚然,限于本人水平及学识浅薄的制约,评选出的中华名将中难免不会有漏选(名单控制在一百人)及泛泛之辈充斥期间的现象存在。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高人(学者)予以指正为感。
本人制作的这个历代名将谱单的依据是必须合符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①入选者必须在军事领域有着为人称道的战绩,并且明显强于同时代的同行或之对垒的对手,对于社会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或者发挥过显而易见的影响的这样的将军或军事指挥官。
②入选者不能只是逞匹夫之勇地冲锋陷阵,要有能统领(统帅)三军,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③入选者或者在军事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或独创,其学说或理论并在军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本文是两宋期间的名将谱单的简析。两宋是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中原汉族政权比较的懦弱,这个期间在军事领域虽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英才,但放到历史全期的高度来衡量和评估,能称之为代表着中华历代名将就不多了。
北宋时期(4名):
耶律休哥:★★★★★
大辽名将,字逊宁,是辽太祖族兄。965年,随北府宰相萧千征乌古、室韦等部。973年,他率兵西伐党项,大胜而归。并屡次对北宋作战。979年7月,与耶律斜轸大败宋军于高梁河,宋太宗仅以身免。10月,随燕王韩匡嗣与宋兵战于满城,识破宋诈降计,规劝匡嗣严兵以待,遭拒,辽国中计而军败,他整兵救援,解围。980年,擢升为北院大王,总南面戍兵。10月,随景宗南下,围瓦桥关大败宋兵,追至莫州。他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
986年,耶律休哥面对宋三路进攻。避免正面作战,出奇兵、夜袭薄弱,昼疲敌军,断绝粮道,致使宋军疲惫,进展缓慢。5月,与援军大败宋兵于歧沟关,追至拒马河。继率军西助耶律斜轸,复寰州、朔州,擒宋名将杨业。因功进封宋国王。11月,任先锋都统,随圣宗南伐,12月,大败宋军于望都、君子馆,尽歼刘廷让军。988年9月,再随圣宗亲征,12月,在唐河受挫,寻攻满城,下祁州。989年5月,与宋军战沙河北,获胜,以功特赐免拜不名。6月,与排亚破宋兵于泰州。7月,在徐河附近遭宋军袭击,伤臂。耶律休哥一生征战,声名远振,史称“虽配古名将,无愧矣”。
耶律斜轸:★★★★
大辽名将,字韩隐。性明敏。969年,受命节制西南面诸军,并尚皇后侄女。976年6月,迁南院大王。979年,随南府宰相耶律沙南下伐宋。在白马岭耶律沙失利,他率后军赴援,击退宋军。宋灭北汉后,进围南京,辽耶律奚底军初战失利,退至南京城北清河。7月,斜轸布援军于得胜口,并取奚底军青色旗引诱宋军追击,然后他与耶律休哥左右夹击,大败宋军于高梁河,宋太宗仅以身免。
983年,任北院枢密使,参决国政,深受宠信。985年8月,耶律斜轸率军讨女真,掠获生口十余万,马二十余万,受嘉赏。986年,为诸路兵马都统,南御宋太宗亲征,在定安,破宋贺令图军,追至五台,斩首数万。进取蔚州。在飞狐口败宋潘美军,后闻宋西路副都部署杨业率部至,遣副部署萧挞凛伏兵于朔州南,自率军佯退,诱宋军中伏,大败杨业部,于陈家谷口俘杨业。以功加授太保,封魏王。
狄青:★★★★
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狄青由普通一兵升迁到位同宰相的枢密使这样的高位,在北宋政坛那种“重文轻武”时代是极其罕见的。
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夏国。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西夏兵称他为“天使”。在四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二十五次战役,身中八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
范仲淹称之为“良将”,并赠送给他一部《左氏春秋》。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土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尤其飞兵夺取昆仑关,凸显了狄青用兵之奇,兵无常式,此役斩敌五千,迫使侬智高逃回邑州。西夏人送给狄青“面涅将军”称号,对其既怕又敬。
在宋夏战争中,狄青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官运亨通,一路升迁,担任到枢密使的官职,最终受封护国大将军。
1054年,广西与越南交界处的蛮人侬智高进犯宋朝,连陷岭南九个州,一度兵围广州。狄青领兵前往镇压,以杨文广等为大将,巧取昆仑关,大战邕州,平定了侬智高的叛乱。
但是狄青的高位、奇功、声望遭到朝廷中大臣们的猜忌,种种无端的诬陷和毁谤终于动摇了仁宗对他的信任,狄青被罢官,后郁闷地死于陈州,时年五十岁。
种师道:★★★★
原名建中,字彝叔,祖先是洛阳人。种师道出身于世代将门之家,祖父是名将种世衡。西夏入侵,种师道领兵前去抵御,升迁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知渭州。1118年,种师道率军修筑席苇平城,城未就而夏军骤至。他佯示与西夏军决战,扬言宋援军至,乘西夏军犹疑之际,命部将杨可世率部出其后,姚平仲率精骑急击之,大败西夏,获橐驼、马牛万计,其酋仅以身免。他率军攻克了臧底城,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