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因为代表着海军新思维的新生代将领邓尼茨没有被晋升到决策性的职位上,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是一个思想落伍的海军军官,他仍然停留在“巡洋巨舰”的一战思维中。德国海军的整个发展思路是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前进。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后,雷德尔元帅还在向希特勒提交过时的大力发展水面军舰的“Z”计划,并且这个计划被希特勒批准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被无情地挥霍着。早在1935年,邓尼茨就提出了德国海军如果想夺取大西洋海战的胜利,必须建造至少300艘潜艇,100艘用于攻击英国舰队,100艘往返于基地和战区之间,100艘在船坞进行修理和补结这样的正确主张。可惜他的主张无人理睬。
实战是检验战略思想的最好实验场。按照雷德尔的作战理念,开战后德国海军先后出动俾斯曼、斯比上将等多艘主力战列舰、巡洋舰去袭击英国人的海上交通线,但是只取得了有限的战果,这些军舰大都“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被占绝对优势的敌舰击沉。“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并不是几艘德国战列舰的单打独斗就可以撼动得了的。而邓尼茨凭借着仅仅22艘远洋潜艇就把大西洋搅得天翻地覆。在1939年9月—1940年3月第一阶段就平均每月取得击沉盟国两位字的商船,单位是万吨。期间最辉煌的战果是击沉了英国航母勇敢号。潜艇在大西洋的作战随着德军在挪威的登陆而暂时中断。
邱吉尔在回忆录中沉痛地写到,“战争中,我惟一感到担忧的就是U艇的威胁,它不是以耀眼的战争和显赫的战果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数字、图示和曲线图表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来说,U艇的攻击是最大的灾难。德国人真聪明,竟然对U艇下了最大的赌注。”其实德国人聪明得有点晚了,一直到普里恩上尉指挥的“U47”潜入斯卡帕弗络港击沉了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后,希特勒才认识到潜艇的价值,批准了邓尼茨建造潜艇的计划,将潜艇工厂由原来的3个发展到16个。从建立工厂到制造出潜艇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欠缺大量经过培训的熟练技术工人。扣除掉战场上的损耗,等到实现300艘作战潜艇时(二战中德国海军总共拥有过1162艘潜艇),局势已经不利得无法逆转了。否则300艘潜艇在1940年就成为事实的话,将形成一个连锁效应,英国在1941年—1942年就被困死在英伦三岛,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北非之战了。德国人可以将更多的部队投入到巴巴罗莎行动中去,那么斯大林还会有多少翻盘的机率呢?
然而非常尴尬的事实是,1942年1月,当德国海军对美国本土发起“击鼓”战役时,只能征集到6艘远洋潜艇。参加“击鼓”战役的一位德国潜艇艇长面对着众多的可攻击目标,无不遗憾地慨叹着,“真遗憾,当我驶近纽约的那个夜晚,除了我以外没有增加两艘布雷潜艇来一起攻击。更遗憾的是,今天夜里没有十至十二艘潜艇来替代我。”
因此没有哪位德国将领比邓尼茨更需要及早地被擢升为元帅军衔,如果是惟一的名额,则舍其还能有谁呢?
第二,邓尼茨改变了现代海战的新格局,他创造性地发明了“狼群战术”,使潜艇成为夺取制海权的主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U艇在技术上存在着许多的缺陷,鱼雷的质量也难以胜任海战的需要,邓尼茨第一个提出近距离攻击的作战方式,他将传统的3000米的攻击距离缩短为600米,极大地提高了U艇攻击效果。邓尼茨还强调水面夜袭的战法,即让潜艇的了望塔在夜间浮出水面,对敌人商船及战舰进行精确攻击。这是老潜艇指挥员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1935年秋以前,所有的潜艇都是单独作战。是邓尼茨创造性地提出了“狼群战术”,这也成为二战潜艇作战理论的精髓,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实战价值。虽然这种“狼群战术”在当时的科技限制下,存在着许多技术的难题,譬如指挥通讯方面,面对盟国护航船队的组建,邓尼茨和他的同事们别无选择,通过不懈地努力一一攻克了所有的技术难关。这种潜艇在航道上战术布阵,巡航搜索敌情,一旦发现盟国船队就尾随跟踪,同时召集附近的多艘潜艇来一起攻击模式成为了盟国海员的噩梦。随着连绵不断的爆炸声,一艘艘的商船从海面上消失了,海面上漂浮着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船体的碎片、尸体、各种物品及燃油。。。。。。仅在1942年轴心国的潜艇就击沉了盟国1169艘船舶6266215吨。
“卡尔。邓尼茨可能是英国自罗退耳以来面临的最危险的敌人。”英国大不列颠舰队司令坎宁汉无不忧虑地感叹着。“当入侵英国证明为不可能时,邓尼茨却看到了使这个国家屈服的唯一途径。。。。。。”隆美尔元帅也不曾获得如此高规格的评价。担任过海军大臣的邱吉尔首相焦急万分,频频向美国求援。为了得到50艘破旧、即将报废的驱逐舰用于反潜,邱吉尔甚至提出用大片土地租让的方式来交换,英国已经被邓尼茨的潜艇窘迫到无路可走的地步。罗斯福说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英国奶牛的乳房已经变成了干瘪的布袋,即便翻过来也抖不出什么东西了。”
因此邓尼茨专业的指挥水平、领导才能以及他取得的辉煌战果使他完全具备获得元帅军衔的条件。
第三,大西洋之战悲剧性的落幕谁之过呢?1943年1月在卡萨布兰卡罗斯福和邱吉尔达成共识,为了夺取欧洲,必须彻底歼灭大西洋中的U艇。战争从广义的范畴来说,其实是国与国之间国力的比拼。大西洋潜艇战德国最终的失败主要原因是错过了时机,根本原因则是国力的不足。
国力具体反映到战争中,首先德国在情报战方面输给了盟国,虽然德国的B情报机关破译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密码,但是在最关键的1943年12月,英国人修改了密码。而1942年2月,英国人成功地破译德国潜艇的超级密码,此后德军潜艇的调动布防完全在盟国的掌控之中,狼群的猎狩连连扑空,反而遭受着惨重损失。其次,盟国采取了立体反潜,英美空军和英国海军配合,并且专门组建了独立的反潜支援舰队对潜艇进行狙杀,这种不对称的角逐,是大西洋海战胜负发生逆转的重要原因,而德国潜艇基本上得不到空军的支援。
德国潜艇失败的最致命症结在于科技的全面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千古永恒的公理。英国海军在其本土沿大西洋沿岸架设了高频无线电定位网,可以准确截获德国潜艇之间以及潜艇与基地间的通讯联络,并精确确定发电报的海域,然后用空军对指定海域的潜艇进行迅速地打击。盟国的反潜力量都特别加装着一种大功率探照灯,即使是暗夜也能在2000码距离或者水深30米左右发现潜艇。更要命的是盟国的反潜船舰和反潜飞机都装备着先进的海空搜索雷达,这种雷达让潜艇无从遁形。直到战争结束,德国都没有找到任何的破解方法。
面对盟军反潜力量数量、质量上的巨大优势,邓尼茨多次向希特勒请求,在提高潜艇科技含量以前,必须终止这种无意义的自杀式的攻击,并数次下令终止大西洋海战。但希特勒要求潜艇战必须继续,因为这样可以“尽可能多地牵制盟军的大量兵力”,使之不能腾出手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和实施两栖登陆。所以一些朋友提到的德国潜艇战惊人的代价——75%的阵亡率,包括邓尼茨自己的儿子在内的两万八千名德国潜艇官兵命丧大洋,约五千人被俘虏。潜艇乘员这么高的伤亡率,却大都出现在大西洋之战的中后期。考虑到为了对付潜艇战,盟国方面投入了三千艘舰船,二千七百架飞机及十七艘飞艇,四百艘扫雷艇,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大西洋海战使盟国丧失了二千六百零三艘商船,一百七十五艘军用船舰,以及七万名海军官兵的生命。所以德国潜艇官兵的牺牲还是很有价值的,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第三帝国灭亡的时间。而且这么高的伤亡率并不能归咎于邓尼茨的指挥失误,此非战之罪!
第四,第三帝国的国家元首。1945年,希特勒在自杀前将邓尼茨任命为自己的继承人,这样的决定仅从邓尼茨在三帝国的地位来看,委实叫人匪夷所思。虽然其中有着许多的原因,譬如戈林、希姆莱等接班人的背叛。但是希特勒从这么多将帅里选中邓尼茨是颇有一番深意的。他知道,邓尼茨,一个非纳粹党的职业军人在美英等国心目中有着极重的份量,期望邓尼茨能够在非常艰难的局面下,利用他的影响和英美等盟国单独媾和,一起来对付俄共,从而达到保留德国的目的。当然希特勒的想法有点不切实际,但这已是他能为他所魂牵梦绕的帝国所能做的最后一点努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至少在希特勒看来)其他的德国元帅和名将难堪大任,惟有邓尼茨的领导能力和国际威望是第三帝国最后的希望。
( 本文系原创撰写,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文中观点系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布劳希奇不敢反抗希特勒的原因
更新时间2006920 10:02:00 字数:1746
第二次世界大战军史研究者一般在谈到德国陆军的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布劳希奇是一个懦弱的人,是他开了纵容希特勒干预军事指挥的先河。从某种意义上讲,加速了第三帝国的败亡。
在基辅会战以前,德国的陆军总司令部实际上已经被下降到一个普通的执行机关。哈尔德曾经与布劳希奇元帅商议,讨论“元首”对陆军总司令部与总参谋部的工作进行“不能容许的干涉”,哈尔德建议他本人与布劳希奇一起辞职。但是布劳希奇不同意,布劳希奇认为这样做“并不实际,而且于事无补”。这一事件成为了人们认为布劳希奇不敢反抗希特勒的主要佐证。我个人则认为瓦尔特·冯·布劳希奇(WalthervonBrauchitsch)是德国陆军中一位很有才华的战略家殛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