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得在大方城发号施令。寻找“当家作主”的感觉。
后来我发现了这个趋势,立即加大风极权力,加强对元方的约束。一段时间下来,元方发现他地话在城内已经没有长老团那么管用,才明白过来。知道我不允许他干扰重大的建设。毕竟大方城牵涉到近6000人的人口群体发展,对我的文明大计有重要意义。由不得元方胡来。
但蛮村就不同了。
与蛮族的交流几乎可以归功于元方,而对蛮族人征服与大规模地集中蛮族人口,也是在元方地领导下实现的,加上他现在所拥有地与蛮族人沟通的优势,元方所提出来的要求并不是一个不可能的选择。
只是元方从年龄上讲实在还是太小了一些,作为一名部族的领导者所必须的许多知识与经验他还不具备,更不具备对一个部族重大事务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很多想法只是基于孩子气和一时任性。
我还不能放心地让他统领一个部族。
不过孩子始终要长大,也不能太打击他。
“行!我让你做这个城的城主。不过你得完成一个任务!”我郑重地跟元方讨价还价,从我的表情和语气里,元方看得出来,这一次我是认真地,跟他的“大方城主”地位完全不同,这个“蛮村村长”是名副其实的。
“什么任务?”元方一下子激动起来,他毕竟才12岁半,做不到“喜怒不形于色”。
“只要你能让2000蛮族人自愿地住在这个村子里,和太昊一样种栗。秋收的粮食比猎获的野兽多。我就让太昊匠人帮你建城!”
这个任务并不简单,说白了,就是让一个与太昊、中原语言不通的部族在元方的领导下,从狩猎部族进化为一个农业部族。
元方眼看到我是怎么样把太昊带进农业时代的,所以清楚这里面的每一步应该怎么做,大不了有需要时我再指点他。
元方知道这个任务不是那么好完成。虽然对他来说,建一座属于“自己”地城有无穷地吸引力。但这个任务还是让他踌躇了一阵。
“那要是我让蛮族放牧,放牧的牲畜不算在野兽里面吧?”元方仔细地计算了一阵,提出了一个技术上的细节问题。
呵呵!开始正式跟太昊族长谈判了,不错!这才是我的儿子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
“行!不过我也有一个条件:如果我听到有一个蛮族人不是自愿加入你的村子里,或者你带人去抓其他村地蛮人,我们的交易就作罢!”我对元方伸出了手掌,他犹豫半晌,终于伸出手来,和我拍了一记。
三月初,太昊地造船匠人终于赶到蛮村,面对的却不是造船任务,而是协助战士们尽快建设好蛮村的房子,这是我答应给元方的条件之一。我只负责帮他建设好眼前这600来人的居所,以后再增加新的人口,就得由他带领蛮人自己建设了。
造船匠人们丰富的制木板经验和技术极大地支持了蛮村的建设,在大面积建设土墙木顶的房子同时,陶匠们甚至已经烧制出了足够的砖瓦,开始尝试建设砖瓦房,这里面元方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他还是对砖瓦房情有独钟,不太喜欢土坯房。
蛮人以妇女为主,参加了绝大多数劳动,并在太昊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为土房的屋顶搭上了厚厚的干草和松树枝。
原来在我看来比较脆弱的屋顶在这个措施下得以大大加强,对延长房子的使用寿命有关键的作用。
眼前的村子不断成形,元方整天忙个不停,协调匠人、战士们和蛮族人的工作安排,既当村长又当翻译,着实忙坏了他。
我却另有心事,在一边沉不住气。
三月份来的这一批匠人告诉我,他们出发前,太昊的骑兵1900余骑已经向北方开拔,隗王在冬季并没有太多的机会攻打中原诸部,但就在开春前的一次异常寒潮袭击下,大河扎实冻了一层,河边的冰面上厚实得可以通过大队骑兵,隗王的部队就是在这样的天气下,绕过关口直奔盐湖。
“你们出发是哪一天的事?”我问船匠。
“2月15号。”
那就是说,北方这一仗已经打了两个月了!
从隗王入侵,到盐湖那边派遣战士向太昊报信,再到太昊骑兵开拔,这其中无论如何也得有半个月吧,再等木匠们从太昊花了一个月时间赶到蛮村,这两个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却在南方建设蛮村,没能参加这一战。
第二百五十二章 … 夜袭破城
盐湖边上运城的防御并不让我特别担心,斟戈原他们应该守得住,而春寒一旦过去,隗王的后续部队跟不上来的话,剩下的就是中原部族发话了,我们想怎么打就可以怎么打。 //最坏的结果也就是耽误到今年的春播,但中原诸部多半都已经有了两年以上的存粮,应该不会影响太大。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能放心,反正在蛮村继续呆下去对建设的进度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最后还是决定到北方去一趟。
“这里就交给你了!不过一旦村子建好,战士们就得去建码头,你这里最多只能留100名战士,负责狩猎和春播。”我对元方交待道。
“好的!”元方没有时间和我讨论北方的战事,要在以前,他最喜欢的就是在每一仗前和战后缠着我问东问西,何况这么关键的一仗。
现在却忙于关注他自己的村子建设,不再关心远处的战事,可以在他想来,太昊的战士永远都不会打败仗,打听再三,也不过是另一场胜利而已。
另一方面,眼下他也的确很忙。
罢了,这小子开始变得现实了,这是好事,说明他能够意识到肩头的担子和任务,他不再只是“太昊族长的儿子”,而是未来蛮城的“城主”!
但我带着一个骑兵小队准备出发的时候,元方送到离开村子数里的地方,准备和我告别时,却突然想到一个重要问题。
“老爸!要是我当了城主,这座城叫什么名字,我可不想叫它‘蛮城’!”元方大声问道。
周围的战士们都掩嘴偷笑,估计元方当“蛮城”的城主还是蛮适合的。
“我都想好了。就等你问呢!”我笑道“记好了:叫‘楚’!新城叫‘大楚’城!”
“好嘞!”元方扭转马头,一溜烟跑了。
“再见!‘大楚城’城主!”我在心里默念,向他消失的方向挥了挥手。
这座城应该在湖北腹地*近长江处,离武汉应该不远吧,敢不知道这个“大楚”我在和元方地后世会不会跟我记忆中的那个“楚”一样。成为一个南方的强国。
对了!武汉!
难道那天我们见到的汇入长江的竟然是汉水!
这么说我居然在不经意间到武汉去了一趟?
摇摇头,我甩开这个念头。
开玩笑。后世地武汉虽然规模庞大,但这时我所看到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姜鹦鹉渊”还不过是一片丛林或波光,崔灏题诗时地景象连有没有露出水面都不知道。
快马加鞭,四月中旬,我终于带着疲惫不堪的这个骑兵小队抵达了运城。
不出所料,此时战事早已经结束。
2月的暴寒的天气并没有持续多久,河面很快开始解冻,隗王那边的反应也不是很及时。总共就过来了近3000骑敌人,关口处的200余战士眼看着敌人在眼前跑过,就是弓箭够不着,眼得咬牙切齿,却无可奈何,要不是为了保护山口,不让敌人抄近路,战士们差点用为数不多的骑兵去冲一下敌人的大队。
但悬殊的数量力让战士不敢轻举妄动,而是快速派遣侦骑翻山赶往运城。向那里地斟戈原报信。
斟戈族长接到情报后。要说不慌那是骗人的。
但幸好我留了400余骑给他。
公孙氏和姜氏的战士主要任务是制盐和监督俘虏们造城,根本没有富余的机动力量和敌人对抗,眼下要是这些俘虏们也作起反来,场面就会失控。
不过运城的建设工作也已经进入尾声,虽然城中的规划还没有完成,但住进去是没有问题了。眼下大量的战士和俘虏都是在城巾住宿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所以斟戈原立即下令将所有物资、人员全都在一天之内搬进城内。所有俘虏全部集中关押,严密看守,城内外的其他建设工作全部暂停,这时甚至城外地护城河都还没有灌进水,只是一道旱坑。
同时考虑到从关口处得到地情报反映,翟族人这一次的规模要大于上一次太昊族长所面对的那一次,斟戈原向公孙氏、姜氏和太昊同时派遣了小分队,火急求援。
两天以后,翟族人如期赶到城下,却只能面对坚城,无计可施。
3000四余骑翟族部队还远不足以围城,翟族人也没有轻易放弃,干脆就在离城数百米远的地方驻下营来,每天不停地派遣小队绕城转圈,向城中大声喝骂。
这时,语言不通的弊端变成了优势:战士们根本就不知道敌人在骂些什么。
按斟戈原的盘算,是要以坚城固守待援,等三族部队抵达后,再一举击溃翟族人。
但明显翟族人没有那个耐心。
2月27日晚上,趁守军松懈时,一队翟族战士弃马潜到城墙下,以“人梯”地方式攀上了墙头,将几名不幸的守军杀死,再偷偷打开城门。
但这时城门地门枢还没有做得很好,开门时的巨大声响惊动了城中的守军,以太昊骑兵为首的抵抗力量迅速反应过来,一场突发的“城门攻防战”就这样打响了。甚至由于敌人有备而来,近200骑翟族人已经突入了城中,一度还爆发了巷战!
不过所幸的是,这群翟族人并没有找到俘虏营所在的地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的运城东门如同一台绞肉机,不断吞噬着双方投入的生命。
不到两个小时后,从城墙顶上射下的疾箭将护城河外的敌人阻住,已经到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