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怎么说,六艘防空驱逐舰、以及四艘拥有不俗防空能力的多用途护卫舰总不至于望空兴叹吧。
结果就是,一时之间,十部防空搜索雷达开始以最大功率工作。
对正在突击的F22A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战舰上的防空雷达无法持续锁定F22A,但是每当雷达波束扫过来,战斗机上的雷达告警机就会发出警报。
四架战斗机上的日本飞行员肯定非常恼火。
为了干扰F22A,或者说为了证明舰队在防空作战中的价值,十艘战舰上的防空雷达都以火控方式工作,对每一块探测区域进行持续数秒的持续照射,而且还使用了专门引导导弹的火控雷达。
遭到持续照射,F22A上的雷达告警机不响才是怪事。
此时,F22A的处境无异于遭到高强度电磁干扰。
虽然雷达工作频率不同,战舰防空雷达发出的波束没有干扰F22A的火控雷达,但是这样造成的“烽火戏诸侯”效果,让日本飞行员严重忽视了雷达告警机发出的警报。
当时,四架F22A的飞行速度正在向两马赫的最高速度冲刺。
虽然理论上,只需要一架F22A发起攻击就能击落KJ2000,但是为了保险,四架战斗机全部启动了火控雷达,而且以边跟踪边搜索的方式工作,以确保在跟踪KJ2000时,继续探测前方空域。
不管怎么说,日本飞行员非常清楚,KJ2000附近肯定有防空战斗机。
更重要的是,在启动火控雷达之后,F22A没有探测到掩护KJ2000的战斗机,因此断定为KJ2000护航的是同样具有隐身能力的J20。如此一来,在攻击KJ2000时,还得提防随时有可能出现的J20。
显然,日本飞行员不是傻蛋。
问题是,如同J20不容易探测到F22A一样,F22A也不容易探测到J20。
与F22A相比,J20的隐身能力还要稍微差一点,只不过体现在全向隐身能力上,在重要的方向上,比如前半球,J20的隐身能力丝毫不比F22A差,RCS面积同样在零点零一平方米以下。
原因无二,J20从一开始就是为防空作战设计的。
为了尽快研制出具有实战能力的第四代重型制空战斗机,中国空军在开发J20的时候做了很多取舍,比如采用了最熟悉的鸭翼布局、弹舱按照空对空弹药的尺寸设计,从而放弃了多用途能力。
集中改善前半球的隐身能力,也是J20在设计中做出的重大取舍。
在空战中,战斗机都是迎面交战,因此对前半球的隐身能力有最高要求,只有在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特别是在需要突破敌人的防空网时,才需要加强侧面与后半球的隐身能力,做到全方位隐身。
F22A没有及时探测到J20,还有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虽然拥有一样的名称,但是日本空中自卫队的F22A绝对不是美国空军的F22A,而是做了很多简化,比如没有配备性能先进的AN/AGP79火控雷达,而是换成了为F35A开发的AN/AGP81火控雷达。
事实上,这还是日本争取的结果。
在第一批十二架F22A上,配备的是F/A18F上的AN/AGP73火控雷达。因为这种雷达已经落后,而且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美国海军的F/A18F在制空作战中毫无建树,甚至很少参与空战,所以日本以自行开发火控雷达为要挟,最终让美国做出让步,提供先进一些的AN/AGP81。在交付了第六十架F22A之后,美国还专门提供了十二套雷达,用来改进最初的十二架F22A。
显然,编号的数字大小不代表雷达的性能。
F35A是典型的中型多用途战斗机,更注重打击能力,而不是用来制空,所以为其开发的雷达在对空方面远不如AN/AGP79。
在边跟踪边扫描模式下,AN/AGP81的探测范围仅有水平十二度、垂直六度。
也就是说,只能发现这个区域类的目标。
在拦截来犯敌机时,J20肯定会直接迎战,不会迂回,因为敌机正在高速逼近,没有足够的时间迂回。
问题是,KJ2000正在规避,而F22A的火控雷达必须跟随KJ2000。
结果就是,在进入到有效探测范围之前,J20就离开了F22A的探测区域。
五点十五分,F22A机群与KJ2000的距离缩短到一百二十公里,进入了AIM120D的攻击区域。
可惜的是,发射导弹的时机还未到来。
在迎面攻击的时候,AIM120D的射程超过了一百二十公里,而且理论上、即目标不做机动规避时能达到一百五十公里,甚至更远,可是在为追攻击的时候,射程会根据目标的飞行速度相应缩短。
拿对付最大飞行速度近有九百多公里的大型预警机来说,AIM120D在尾追攻击时的最大射程要比迎面攻击缩短大约百分之二十。
也就是说,要想确保万无一失,应该把射程缩短到九十公里左右。
如此一来,以两马赫速度飞行的F22A还要大概九十秒才能获得理想的开火时机。
这个时候,领队长机飞行员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差点改写了空战结果:让两架F22A继续用火控雷达锁定KJ2000,并且在到达理想距离时开火,另外两架F22A则改变雷达的工作模式,重点搜索周围空域。
显然,日本飞行员也很担心潜在的J20。
仅仅十五秒后,担任搜索警戒任务的两架F22A就探测到了从西北方向上杀来的四架J20,而且测算出距离不超过一百公里。
日本飞行员没有迟疑,立即调整雷达的工作模式,锁定了那四架J20,随即发射导弹。
让日本飞行员没有想到的是,就在AIM120D发射后不到十秒钟,四架J20就调转航向加速飞走了。
显然,刚刚发射的八枚AIM120D全部浪费掉了。
J20的逃逸速度比预警机快得多,因此在尾追攻击时,AIM120D的最大射程不会超过七十公里。
只是,F22A的任务不是击落J20,而是干掉那架预警机。
F22A没有追击J20,西南方向上是东海舰队,而且往西飞行十五分钟就将进入中国领空。
五点十六分不到,担任攻击KJ2000的两架F22A把火控雷达调整到了锁定模式。
在完全以锁定模式工作的时候,火控雷达的锁定距离将增加百分之五十,而且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目标数据。
显然,这也是为了保险起见。
只有在对付高机动性战斗机的时候,才有必要使用这种工作模式。在对付笨重的预警机时,根本没有必要。
日本飞行员的想法很简单,突袭机会只有一次,绝对不能错过。
也就在这个时候,四架F22A的雷达告警机再次发出警报。
最初几秒钟,四名日本飞行员都没有理会,因为在此之前,雷达告警响过好几次,每次都是虚警。
当雷达告警机嘎然而止,导弹告警机响起来的时候,日本飞行员才猛的反应过来。
这次绝对不是虚警,而是导弹逼近了
随后,F22A上的综合被动电子系统给出了准确信息,雷达告警机截获的电磁波来自西北方向,而不是舰队所在的西南方向,而且是J20的火控雷达,只不过,照射F22A的不是那四架转向返航的J20,而是四架从超低空逼近的J20。因为雷达探测低空目标的距离会大大缩短,所以在此之前,F22A没有发现这四架J20。
情急之下,两架负责攻击的F22A立即发射了导弹。
虽然发射AIM120D只需要几秒钟,但是这宝贵的几秒钟,仍然让两架F22A错过了避开来袭空对空导弹的机会。
两架负责搜索警戒的F22A没有发射导弹,而是立即进行机动规避。
这时候,两名日本飞行员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因为是低空的J20锁定了自己,所以两名飞行员认为是那四架J20发射的导弹,在采取规避战术的时候,选择了爬升,而不是俯冲,因为只要爬升几千米,就能超出中程空对空导弹的最大射高差。
显然,日本飞行员并不知道,这些导弹是由第一批四架J20发射的。
第五十二章 大获全胜
第五十二章 大获全胜
四架F22A被J20斩落马下,攻击KJ2000的AIM120D全部落空,第二轮空战以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告终。
从战术层面上看,这场空战算得上是现代制空作战的典范。
虽然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亏输,但是采用了正确的战术思想,即重点打击敌方的指挥与情报系统。
导致战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战术思想不对,而是兵力结构存在问题。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日本空中自卫队能投入更多的战斗机,特别是用来执行对海打击任务的F2机群,利用F22A夺取局部制空权,同时攻击东海舰队,即便不大可能取得巨大战果,也能迫使中国海空军全线退缩。
当然,这场空战尚不能决定F22A与J20的优劣。
J20能取胜,靠的是系统力量,如果没有舰队与预警机提供的战术情报,J20根本不可能发现F22A。
同样的道理,如果F22A得到了舰队与预警机的支持,肯定不会有如此惨败。
这场空战的经典之处,正是体现出了系统力量在现代制空作战中的重要性,证明先进战斗机并不是夺取制空权的充分保证。
中国空军能够旗开得胜,也与采取了正确战术有关。
在这场战斗中,J20更像是防空截击机,而不是F22A这样的制空战斗机。
交战过程中,J20机群兵分两路,四架在八千米高度上、与F22A迎头并进,四架在不到一千米的低空飞行,悄悄逼近F22A机群。发动攻击时,高空的四架J20率先锁定目标、并且发射了导弹,随后跟进的四架J20的火控雷达以被动模式工作,为PL12D提供引导信息。
整个交战过程非常简洁,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最终,能够一举击落四架F22A,也与中国空军在对空弹药上做出的努力有关。
与美国刚刚列装的AIM120E一样,PL12D也是双模制导导弹,除了具备主/被动雷达制导能力之外,还用有一套完整的红外/紫外被动制导系统,能够在攻击隐身目标时获得最大的自导距离。
从某种意义上讲,双模制导已经是视距外空对空导弹的发展趋势。
受弹体大小限制,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