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卫-第3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排完了几个重要官职之后,崇祯无奈地望了陈雨一眼,然后问:“既然朕决定倚重陈爱卿,那么文登营指挥使的职位就有些屈尊了,诸位有何建议?”

    陈雨保持微笑,从容不迫。这些小事自有人出面,无须他赤膊上阵。

    刚刚被火速提拔入阁的唐世济志得意满地站了出来,从容地说:“臣提议:给文成侯加大都督衔,可以入朝议政,另为其大将军加尊讳,以大将军之职总督天下兵马!”

    百官闻言有些骚动。文成侯已经如此强势,如果还总督天下兵马,那还得了?再以大都督身份上朝参政,岂不是一手遮天,朝堂之上,谁还敢对他老人家的意见说个不字?

    陈新甲也不甘人后,出列奏道:“陛下,文成侯屡败鞑虏,功勋卓著,如今又铲除朝中奸佞、拨乱反正,功不可没。除了加大都督衔、以大将军总督天下兵马外,臣提议,另封其为文国公,加太子太保,并赐予‘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之特权!”

    话音一落,满朝皆惊,从皇帝到群臣不敢置信地张大了嘴巴,就连唐世济也颇为意外。

    国公是何等殊荣,大明几百年来,也就开国元勋和靖难之役封过,永乐朝之后基本上没有出现过。这个暂且放在一边,“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简直是违背了君臣纲常,要多么疯狂的人,才能提出这样的建议?

    所谓“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是汉朝时提出来的。当时的礼仪,大臣为表示对皇帝的尊重,入朝觐见时要一路小跑,而“入朝不趋”就是可以慢吞吞地走;“赞拜不名”是指臣子朝拜帝王时,赞礼的人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剑履上殿”是指可以穿着靴子佩戴宝剑去上朝见皇帝,这些都是大臣极高的荣誉。而事实上,随着皇权的高度集中,这样的所谓荣誉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掌握生杀大权的帝王怎么可能容忍这样的人存在?历史上拥有这样特权的人极少,最耳熟能详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的汉末丞相曹操了。

第五百二十一章 上位() 
这个提议一抛出来,满朝皆惊,就连陈雨本人也有些出乎意料,毕竟他考虑的更多是如何架空崇祯,把朝堂的实权抓在手中,对于这些极具争议性的特权倒不是很在乎。不过仔细想想,反正连皇帝都要架空了,到了这份上,刻意谦卑也没有意义,就算再跋扈一些又何妨?

    他反应过来之后,赞赏地看着陈新甲,心想:此人是个人物,不愧是在历史上留下过痕迹的名人,关键时刻敢于下注,有眼光、有魄力。

    其实对于陈新甲继续出任兵部尚书,陈雨还有些不满意,只是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只能将就。虽然他是自己的盟友,又在文登营入城一事上出了力,但毕竟是历史上主导了松锦大败、后因泄密被崇祯处死的人物,缺陷和污点很明显。

    不过现在看来,只要有足够的魄力,又听话,让他做这个兵部尚书也无妨,毕竟历史已经被改写,崇祯马上就要变成摆设,朝廷中枢的控制力下降,对外作战的任务主要由文登营承担,兵部只剩下了个空壳,其才干不足的缺陷可以被弥补。

    陈新甲提出这个爆炸性的建议后,立刻转头望向陈雨,当看到对方赞赏的眼神时,谄媚地笑了笑,心里十分得意:这根粗大腿算是抱紧了。

    当初与陈雨、唐世济形成攻守同盟时,陈新甲只是为了借助外力上位,并没有打算与陈雨这个武人有太多的利益瓜葛,直到文登营入城之前一天,他还担心自己与陈雨的事情败露,被对方连累。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陈雨并不是政坛里一株弱不禁风的小树苗,而是能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大明走向的参天大树,这样的人物,不借机攀附,更待何时?

    这时候,回过神来的唐世济奏道:“本兵所言不无道理,请陛下酌情考虑,以慰功臣之心。”心里却暗叹,被抢先了,要是这提议由自己提出来多好?

    崇祯心里快气炸了,却不敢发作,随口敷衍:“待朕想想。”

    内阁余下几名大学士中,还有首辅温体仁、次辅吴宗达及钱士升、王应熊等人,通过崇祯的示弱和杨嗣昌的下场,他们看清楚了形势,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能维持现有的权力和地位,于是纷纷出列,站队支持。

    “功臣不可不赏,请陛下三思。”

    包括首辅、次辅在内大学士集体站队,份量太重,其余的大臣掂量了一下自己的斤两,全都选择了沉默。这种事情,反对就是自寻死路,赞同就是昧着良心,还是选择弃权吧。

    面对这样的局面,崇祯有些绝望,自己该怎么做才好?眼下手握兵权的陈雨是万万得罪不起的,可是全盘答应陈新甲的提议,自己又有何脸面面对列祖列宗?

    陈雨见崇祯迟迟下不了决心,便添了一把火。

    “本兵所说的待遇,臣受之有愧,也不敢让陛下为难。这样吧,清君侧的目的已经达到,朝堂已经肃清,不需要臣逗留京师,陛下随便赏赐些粮饷打发臣便是,也算对将士们有个交代,明日交接防务后,臣就领兵回山东驻地,老老实实坐镇威海,终身不踏入北直隶一步。”一边说,一边有意无意瞟了唐世济一眼。

    唐世济会意,像相声捧哏的一般接上话头:“文成侯何出此言?如今正是用人之际,除了你,谁还能保障京师的安全?皇太极最迟三日内必到,到时谁来抵御鞑子十万大军?”

    陈雨“意兴阑珊”地摇了摇头,回答:“宪台太抬举鄙人了。京城防务,自有京营打理,无需担心;鞑子大军,不是有关宁铁骑吗?至不济,还有派去山东围剿鄙人的六万大军呢!”

    陈新甲适时接上话头:“虽然有些话在这里说不太合适,但有必要提醒诸位同僚:京营如果得力,文成侯也不会毫发无损入城,京城防务交给这些人,难道能挡得住皇太极倾力一击?再者,皇太极打出的旗号是协助平乱,现在文成侯与朝廷的误会已经解开了,无所谓兵乱一说,那么皇太极兴师动众来到京城,平什么乱,要对付谁?所谓贼不走空,他劳民伤财动用这么大阵仗,不可能甘心无功而返,肯定会撕破脸露出真面目。到时如果没有文登营坐镇京师,谁来驱逐鞑子十万大军?”

    崇祯听得心里发憷,虽然明知唐世济和陈新甲的话有些夸大,但是不能排除皇太极秉承“贼不走空”的原则,从“平乱”变成“入寇”,引发一场新的浩劫,让大明雪上加霜,同时文登营对鞑子作战的胜率无人能及,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除了让陈雨坐镇京师中枢,好像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他看了看低头不语的文武百官,无奈地说:“陈爱卿的提议很有道理,唐爱卿话也很中肯。既然如此,就由礼部办理文成侯的国公封赏事宜,大将军加何种尊讳由内阁商议,至于大都督之职,就交给兵部办理……”

    陈雨轻轻一笑,拱手道:“臣谢主隆恩!”

    崇祯只觉得心中郁闷难当,不想朝会再继续下去,接受一波又一波的羞辱。便摆摆手:“今日便到此为止,后续事宜,留待下次朝会再议。”

    王承恩连忙上前一步,大声宣布:“退朝!”

    大明史上最离奇的朝会就此落下帷幕,几家欢喜几家愁,失意者退到幕后舔着伤口,上位者春风得意、志得意满,昂首挺胸接受同僚的吹捧和奉承。

    但最风光的并不是新鲜出炉的东阁大学士唐世济和正式掌握兵部权柄的尚书陈新甲,而是即将成为大明武将第一人的陈雨。国公、大都督、大将军、掌握天下兵马……一连串亮瞎眼的头衔和差使代表着无上的权力,让踱步走出金銮殿的陈雨似乎笼罩了一层光环,所有大臣都不敢靠近他十步之内,只敢在稍远处敬畏地注视。

    站在大殿外高高的台阶上,遥望前方雄伟的宫殿群,陈雨踌躇满志:历史,今日将在我手中改写,华夏今后的几百年,绝不会是陷入黑暗的几百年!

第五百二十二章 征虏大将军() 
散朝之后,温体仁主动找到唐世济,和蔼地说:“恭喜唐大人入阁,今后咱们就是一个屋内办差的同僚了。”面对这个脸上只差贴张纸昭告天下自己是文成侯派系骨干的前左都御史,温体仁身为首辅也不敢怠慢,人家背后站的人物,风头已经盖过了皇帝,如果不处理好彼此的关系,只怕自己这个首辅之位不久就要让贤。

    唐世济很想低调,但是入阁的喜悦实在掩饰不住,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闻言笑呵呵地回答:“今后还要请首辅多多指教。”

    “指教不敢当,同朝为官,都是为朝廷效力,不过以前的分工不同而已,到了内阁如何办差,本官倒是可以传授些经验。”

    两人客套了一番,温体仁切入了正题。

    “文成侯以大将军总督天下兵马,而且不是临时差遣,此事在本朝尚无先例,圣上又把此事交给内阁处理,本官着实有些惶恐。为了办好圣上交代的差使,不耽误文成侯的大事,如果唐大人有空,就现在一起去内阁商议如何?”

    唐世济一听,这是好事啊,当下连连点头:“有空有空,首辅有命,敢不遵从?”

    按照惯例,卸任原来的官职任命为大学士后,还要移交衙门的差使,走一些官面的流程,真正到内阁办公,融入这个圈子,没有个把月是办不到的,现在借着这个机会立刻进入角色,对唐世济来说求之不得。

    两人一边寒暄一边往文华殿走,路上陆续有其他内阁成员赶上来,加入队伍。与温体仁一样,这些平时眼高于顶的大学士对新成员很是热情,左一句右一句套近乎,隐然把唐世济包围在中间,众星拱月,首辅和次辅反倒落在了外围。

    到了文华殿南面的一排三进的房子,众人停下脚步,按照排名先后鱼贯而入,唐世济被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