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卫-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巳之变”指的是崇祯二年,皇太极亲征,率大军直抵京城,在北直隶烧死劫掠7个多月的那场战争。这次入寇,危及明朝的首都,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清军的威胁不仅仅在关外,还导致了权倾一时的袁崇焕被治罪,凌迟处死。

    崇祯闻言也想起了当年的袁崇焕,正是因为信任其“五年平辽”的计划,才放手让他去做事,现在回想起来,默许他处死毛文龙,无人能牵制后金,导致皇太极无所顾忌地入寇,很难说不是一个败笔。再联系陈雨捷报中利用铁山加皮岛牵制清军的建议,他很有些心动,或许真的能起到奇效也不一定。

第二百八十六章 铁山与皮岛() 
此时张凤翼也说:“阁老所言极是。大明是朝鲜父母之邦,国君也是陛下册封,彼此关系紧密,皇太极若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朝鲜,很难毫无顾忌地大举入寇。至于捷报中提到在铁山设置卫所一事,臣以为没有必要。”

    崇祯问:“本兵为何这么说,道理何在?”

    “铁山紧邻皮岛,两者位置相差无几,若是要牵制鞑子,何不调拨钱粮给近在迟尺的东江镇,让新任总兵尚可喜效仿当年毛文龙北上奔袭,牵制鞑子?”张凤翼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以发挥的话题,侃侃而谈,“卫所糜烂已久,将不知兵、兵不能战,哪及得上营兵?再说,铁山在陆上,紧邻鸭绿江,随时可能被鞑子渡江攻击,而皮岛孤悬海外,鞑子不善水战,可以安枕无忧。当年毛文龙也曾在铁山屯田,却被鞑子击败,不得已退至皮岛,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崇祯皱起了眉头,脸色严峻。他觉得张凤翼的逻辑不能说没道理,可是总觉得哪里有问题,却又说不上来。这个答案与他心目中想象的不太一样,可是又不知如何反驳。

    他期待地看着温体仁,问道:“本兵的意见,长卿怎么看?”

    温体仁倾轧政敌、排挤异己手腕老到,可是让他谋略布局就不行了。他觉得张凤翼说得有道理,可是瞧崇祯的模样,并不满意,但是自己又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建议。听到崇祯发问,便稳妥地回答:“九苞(张凤翼的字)说得很有道理,但如何决定,臣不敢擅专,陛下圣明,请陛下圣裁。”

    崇祯有些失望,首辅和兵部尚书都直接或间接否定了捷报中的建议,难道这个设想真的不可行?自己打算借助陈雨之力有一番作为的想法就只能放弃,抱残守缺、碌碌无为,永远只能被动的等着鞑子来攻?

    他环顾左右,这次只召了温体仁和张凤翼两人,没有其他大臣可以询问了。正当他准备开口将此事交付朝会商议,听听更多大臣的见解之时,余光扫到了一旁的王承恩,心中一动。都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大臣们各有各的小九九,很难说他们的说法完全出自公心,只有这些天子家奴没有贰心,不管能力如何,至少足够忠诚,不妨听听这个伴伴的意见,说不定能启发思路也不一定。

    当下便对王承恩说:“伴伴,你日夜相伴在朕左右,来龙去脉一清二楚,不妨也说说你的看法。”

    王承恩有些迟疑地说:“皇爷,宦官不得干政,奴婢对军国大事指手画脚,是不是有违祖训?”

    崇祯无所谓地说:“朕只是多听听几个人的意见,又不是让你拿主意。再说了,这是朕的寝宫,又不是皇极殿(俗称金銮殿)的大朝会,不碍事的。对不对,两位爱卿?”最后一句话却是对温体仁和张凤翼说的。

    王承恩望向两人,两人堆起笑脸说道:“王公公但说无妨,我们也想听听公公的高见。”王承恩崇祯贴身的内侍,又是是司礼监掌印,朝中地位不亚于任何一个大臣,他们两人怎么可能得罪这位大太监?

    “既然如此,那奴婢就斗胆说几句上不得台面的话,仅供皇爷和首辅、本兵参考。”王承恩组织了一下言辞,然后说,“韬略什么的,奴婢不懂。但是奴婢知道,自从毛文龙被袁督师处斩之后,东江镇一日不如一日,除了徒费粮饷,近些年来无寸功遮羞。尚可喜这位新任总兵奴婢不熟,但能否取代毛文龙当年的地位,团结其他将领冒着风险上陆奔袭鞑子后方,还很难说。所以然重振东江镇牵制鞑子的想法要想实现不是件容易的事。”

    崇祯的脸色重新变得缓和,点头道:“嗯,东江每年耗费的钱粮可不少,这几年没拉出去打过仗,倒是内讧不含糊。”

    “至于卫所军是否一定就比营兵差呢?奴婢倒是认为,全国各处卫所的确糜烂,但不包括陈同知的部下。此次能够接连击败鞑子两股大军,绝非侥幸,足以证明这支卫所军的实力。”王承恩分析,“陈同知旗下既有陆师,又有规模不小的水师,可陆路推进,也可水路奔袭,一有不对还可以从水路遁走,进退自如,绝不是鞑子轻易就能应付的。最重要的是,陈同知既可以禁海缉私,又可以屯田,粮饷基本可以自给自足,无需皇爷耗费太多钱粮,能帮着省下大笔开支,这一点不能忽略。”

    崇祯重重地拍了一下案几,大声说:“伴伴真知灼见,说得太有道理了。一个要耗费大量粮饷,而且数年没有打过硬仗;另一个粮饷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战力,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王承恩虽然没有下最后结论,但是提及了几个崇祯非常在意的痛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钱粮,让他豁然打开了思路。屡次内讧的东江镇、已经证明了自己的陈雨,谁可以寄予厚望,不言而喻。

    崇祯坐回椅子上,说道:“拟定在铁山设置卫所的方案,交朝会廷议商定。另外,陈雨立下大功,等命其将首级送交兵部勘验无误后,要重重赏赐,如何赐赏,本兵可有建议?”

    张凤翼洋洋洒洒一番话接连被王承恩和崇祯推翻,虽然没有被责骂,却也惴惴不安,听到崇祯这句话,打起精神,决心迎合崇祯的心思,挽回刚才的失分。他脱口而出:“既然立下大功,那就要重用提拔。要不然命其为副将,将其部下改为营兵,由登州总兵节制如何?”

    崇祯实在忍不住了,开口道:“任个副将,还要由登州总兵节制?朕没记错的话,山东几个总兵在平叛时碌碌无为,让陈雨投至这些人麾下,岂不是明珠暗投、珠玉蒙尘,浪费了一个大将之才?”

    他正色道:“卫所屯田自给自足是一大优势,不能让陈雨扬短避长,就按他的建议,在铁山设置卫所,不另设营兵。”

第二百八十七章 铁山卫() 
张凤翼惶恐地问:“铁山毕竟是朝鲜的国土,在人家的地方设卫所,是不是有些不妥?”

    崇祯滞了一下,问温体仁:“长卿以为如何?”

    温体仁回答:“大明虽是朝鲜父母之邦,但铁山毕竟不是大明下属的州县,公然设立卫所,既让朝鲜君臣难堪,又失了我泱泱大国的体统,未免又以大欺小之嫌……”

    说到这里,温体仁看了看崇祯逐渐难看的脸色,眼珠转了转,又改口道:“但也不是没有转圜的余地既然陈雨在铁山屯田练兵已经是即成事实,对朝鲜来说设不设卫所没有实质区别,那么设立卫所的旨意、任命官职的文书不向朝鲜公开便是,也算替他们保留一丝体面。”

    崇祯点点头:“虽然有取巧之嫌,但也是个办法,就按你说的办。”

    张凤翼问:“陈雨此时只是威海卫指挥同知兼千户,铁山的卫所如何设置?是否设立一个铁山备御千户所,由威海卫管辖?”

    崇祯摆摆手:“区区一个千户所,未免太小家子气。当初毛文龙几个岛子就能开镇,诺大一个铁山怎么着也要设一个卫吧。这次正好要给陈雨论功行赏,就让他升任威海卫指挥使,然后兼管新建的铁山卫。”

    温体仁赞道:“陛下的安排巧妙之极。对外就宣称陈雨的官职是威海卫指挥使,但实际管辖的却是两个卫,既赏赐了功臣,又不至于让朝鲜那边为难。”

    崇祯有些得意,继续说:“陈雨升迁太快,资历尚浅,为避免军中掣肘,除升任正三品卫指挥使之外,还要加官衔,以震慑众人,保证军令畅通。你们说加个什么官衔合适?”

    张凤翼数次建议都吃了瘪,不愿在皇帝面前留下个碌碌无为的印象,当下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主意,试探着说:“山东都司隶属左军都督府,不如给他加个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如何?”

    “正二品的都督佥事?”崇祯想了想,点头道,“这个不错,那就加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至于陈雨还有立了功的直属部将,也要论功行赏,便由他上报名单和拟任官职,由兵部办理。”

    张凤翼见自己总算有个合乎皇帝心意的建议了,长出一口气,应下:“臣遵旨。”

    关于陈雨的卫所设置方案和人事安排,就这么出炉了。经过皇帝与首辅、兵部尚书议定的事情,到了朝会也不过是走个过场,然后一道圣旨就八百里加急送往了铁山。

    收到圣旨的陈雨,此时正在视察动工后的船坞。

    “威海卫指挥使,兼管铁山卫,加左军都督府佥事?”陈雨忍不住哈哈大笑,崇祯没有让他失望,基本上达到了他的全部目的。

    跟在他身边的张富贵高兴地说:“恭喜大人高升,以后咱们更加能大展拳脚了。”

    陈雨笑道:“我升了官,你们这些老兄弟自然不会亏待。圣旨交代,凡是立功的人都可以升迁,名单和职务由我来定,我得好好琢磨,一个都不能落下。猴子,你一个千户是跑不掉了,以后的担子就更重了。”

    张富贵咧嘴笑了,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不管大人给俺什么官职,俺都是大人手中一把刀,让俺砍谁就砍谁。”

    “这才是我的好兄弟。”陈雨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说,“没想到朝廷的动作这么快,那么原定前往釜山的行程就要推迟,咱们得先回一趟威海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