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个迟来的册封,从仁祖到支持他上位的大臣,心中都有阴影,在与大明这个宗主国打交道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谦卑的姿态。现在经李元翼提醒,他们才醒悟过来,对方有大明皇帝的圣旨在手,占块地方屯田怎么了?有必要为此得罪大明皇帝吗?
而且铁山和临近的宣川等地,本来就曾经被毛文龙占据过,整个黄海道和平安道,更是为了满足桀骜不驯的毛文龙关于粮草的需求,被迫增收粮赋(民间称为毛米),一收就是十几年。现在让另一个明朝武将占据屯田,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从某种角度来说,崔鸣吉说得不无道理:人家自己屯田了,不用咱们提供现成的粮食了,应该感到庆幸。作为藩属国和军事上积弱的国度,这种姿态固然有屈辱的成分,但也是无奈之举。
——————————————————————
注1:在朝鲜国王下面,有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首领为“领议政”,俗称“领相”,相当于北宋时期的正宰相和明朝时期的内阁首辅。
注2:壬辰倭乱就是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1598年),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指明朝万历年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
注:朝鲜的官制模仿明朝,设议政府和六曹,相当于明朝的内阁和六部,六曹的最高长官就是判书。文中出现的右议政相当于明朝内阁次辅,工曹判书和吏曹判书就相当于明朝的工部尚书、吏部尚书。
注4:仁穆王后,史上多称为仁穆大妃,是宣祖的继妃、光海君的继母、仁祖的嫡祖母。光海君即位后,为了巩固王位,先是处死了胞兄临海君、养侄晋陵君、幼弟永昌大君、侄儿绫昌君等王位威胁者,后将仁穆大妃幽禁于德寿宫。
第二百三十九章 面子和里子()
仁祖想清楚利害关系后,下定了决心,说道:“寡人认为领相说得很有道理,不能因为小小的铁山得罪大明皇帝。那么,就请领相选派人员,赶赴铁山,确认对方的身份和圣旨的真假,如果属实,对于其屯田一事,只要不占夺民田,便听之任之。”
群臣纷纷附和。毕竟没人愿意得罪宗主国,而且国君拍板了,就更没必要唱反调。
金尚宪有些不甘心地建议:“就算默许他们屯田,那么,毕竟是我国的疆土,收取赋税也是可以的吧?”
仁祖沉默了片刻,或许是不愿意让臣子认为他的态度过于软弱,他同意了金尚宪的观点:“那么,就让铁山郡守向其征收赋税吧。记住,只按正赋征收,不许加收其他杂税。”朝鲜虽然没有大明地方官府那么夸张的浮收、火耗,但是五花八门的杂税也不算少,对于百姓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仁祖并不想激怒对方,收取正赋保住了面子就行。
这个决定让温和派和强硬派都能接受,于是对于铁山屯田的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陈雨也没有想到,屯田的事情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惊动了朝鲜的中央政府,而且在国王的直接授意下派来了调查组。
当然,调查组是陈雨私下给对方的称谓,他们自称是国王仁祖的特派使者。
在刚建好主体,还没有刷墙的农庄议事厅内,几名特派使者尽量挤出和善的笑容,以确保自己看上去没有恶意,客气地对陈雨说:“将军,我们奉仁祖大王之命,来核对一下您和麾下天兵的身份真伪。请务必放心,这只是走个过场,好让大王对朝野有个交代。”
陈雨倒是挺配合,他马上命张富贵取来了自己的告身,给对方过目。只要同意他屯田,面子问题上顾忌一下朝鲜方面的感受,他还是很愿意的。
朝鲜的官员和士大夫阶层都以会说汉话、写汉字为荣,几个使者阅读告身上的文字自然毫无问题。他们仔细查验了告身,确认无误后,陪笑道:“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让我们瞻仰一下天朝皇帝陛下的墨宝?”
陈雨轻轻一笑,说得这么委婉,还不是想看看圣旨是真是假?反正这份密旨十足真金,也不怕对方看,便对张富贵说:“请出陛下的密旨。”
在朝鲜的官方使者面前,对待密旨,陈雨自然不会像之前那么随意,破天荒用了一个“请”字。他看得出朝鲜君臣对明朝皇帝的旨意极其重视,那么自己也要做做样子,配合对方的态度。
为首的使者架起一张案几,点燃了自己带来的熏香,跪在地上,恭恭敬敬接过了密旨,然后轻轻地打开阅读。
对于内容,他们只是一扫而过,重点落在了落款和印玺的章印上。。。
这几个使者中有两个来自礼曹(等同于明朝的礼部),对于明朝圣旨的格式、印玺字样和花纹都很熟悉。他们反复辨认后,用朝鲜话叽里咕噜讨论了几句,然后将密旨恭恭敬敬递还给了陈雨。
“将军,这是天朝皇帝陛下的旨意无疑,这样我们回到汉城就能交差了。”
陈雨将密旨卷起来递给张富贵保管,然后笑眯眯地说:“既然都确认无误,那几位的差使也就算了办完了吧?这样,几位从汉城来一趟铁山也不容易,今天我做东,宴请几位,吃饱喝足。如果明天不急着回汉城,那就请诸位逗留几日,让本官好好招待。”
使者们面面相觑一番,他们还有件棘手的事情没有告知对方呢,怎么能安心地接受宴请?为首的人谨慎地说:“将军,奉大王之命,将军组织人手垦荒所得屯田,必须按照本国的规矩缴纳粮赋……”
说出这番话时,使者们心里是忐忑不安的。按照他们的理解,毛文龙还只是个小小的参将时,就在朝鲜的国土上飞扬跋扈,眼前这位指挥同知手握皇帝的密旨,尾巴还不翘到天上去?让对方老老实实缴纳粮赋,只怕会吃个闭门羹,自取其辱。
万万没想到,陈雨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既然是在贵国的土地上垦荒屯田,理当如此。不知道需要缴纳多少粮赋?”
在陈雨看来,缴纳粮赋等于这些凭空出现的田亩得到了朝鲜官方的认可,还可以办理田契,合法地转变为集体农庄的资产,将来进行分配也没有障碍。所以只要赋税的比例合理,这其实是好事,让朝鲜人得了面子,自己得了里子。
虽然凭借手里的火铳和刺刀,加上崇祯的密旨,一口回绝对方赋税的要求轻而易举,但是从长远来看,不是明智之举。既然打算把这里作为分基地,那么和朝鲜官方维持相对友好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人家再积弱,也是地头蛇,总有办法阴你。毛文龙那样桀骜不驯的人,最后也不是在后金军队的攻击和朝鲜君臣的排挤下出走皮岛吗?这可是前车之鉴。
使者们闻言如释重负,陈雨这么配合,他们的任务就可以轻松完成了,接下来安安心心赴宴即可。
为首之人笑道:“大王交代,杂税一概不管,只交正赋,也就一亩三斗而已。”
陈雨对这个数字比较满意,点点头:“没问题。但是缴纳赋税之后,必须给这些田办理田契。”
“呵呵,这个自然,请将军放心。凡是征收赋税的田亩,都要更改鱼鳞册,田契肯定是要颁发的。”
当晚,各自达到目的的双方在宴席上觥筹交错,喝得不亦乐乎。陈雨一手打造的屯田计划,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推行了,不仅进展顺利,而且获得了官方认可。
很快就到了农历新年,时间来到了崇祯七年(34年),铁山的集体农庄基本建成,总人口接近一万,陈雨设想的农业合作社模式和半农业半军事的农兵也成功推行,一切都按照他的计划顺利进行。
第二百四十章 战争阴云()
铁山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战争的乌云却慢慢笼罩在了朝鲜上空,一场几乎颠覆李氏政权的入侵正在酝酿之中,身在铁山的陈雨,也不可避免卷入其中。
朝鲜和后金之间的关系,因为种种原因,极不和谐。早在天启五年,双方就曾经发生过战争。
27年丁卯(明天启七年,朝鲜仁祖五年,后金天聪元年)正月初八,皇太极以朝鲜“助南朝兵马侵伐我国”、“窝藏毛文龙”、“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归天……无一人吊贺”四项罪名,对朝鲜宣战。他命阿敏、济尔哈朗、岳托等人率军东征,阿敏率领三万余骑渡过鸭绿江,在很短的时间内攻占义州、安州、平壤等地,直逼汉城,仁祖仓皇之下带领嫔妃逃往江华岛避难,并命使臣到后金营中投书求和。
经过谈判,基本上答应了后金提出的入质纳贡、去明朝年号、结盟宣、约为兄弟之国、在边境开市、索还后金逃人、追增贡物等要求,惟有永绝明朝一条不同意。这次入侵,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胡乱”或者“丁卯虏乱”。
丁卯胡乱之后,后金和朝鲜所谓的“兄弟关系”并不和睦。后金军一退,朝鲜马上向明朝“疏奏被兵情节”,崇祯在答诏中对朝鲜被迫与后金媾和的行为表示谅解,同时表彰朝鲜“君臣大义,皎然日星”。同时,在与后金的交往中,朝鲜多次表现出厌恶、不情愿的情绪。边境开市,被朝鲜以边地残破、百姓乏食为由一再拖延;定期交纳的贡物,朝鲜也找一切机会削减其数额。崇祯六年春,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叛逃后金,途经旅顺等地,皇太极命朝鲜助以粮饷,朝鲜非但拒绝,而且还帮助明朝追杀。以上种种,导致双方的关系日渐僵化。
等到皇太极准备称帝,通知朝鲜参与“劝进”时,朝鲜却明确拒绝,并宣布不承认天启七年签订的城下之盟,成了双方关系彻底破裂的导火索。
34年3月丙子(明崇祯七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注),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以“兄弟之国”的身份参与劝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