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健这内阁首辅的位置绝不是混上来的——能这般如数家珍般的道出各项财赋收入,看来是每天都有“加班加点”!
弘治砸了砸嘴,不作应答——老子要是什么都能一清二楚,那还要你这内阁首辅做甚?
“宫廷开支、宗室禄饷、朝廷官俸、河防水利这些都还能有个稳定数据,可这军费开支却是个无底洞”,刘首辅绕了大半圈,也终于要道出他的重点来了,“大明的军饷,基本可由军屯解决,今岁的军费开支主要花在了大同……”
弘治朝的军屯制还没有严重破坏,军饷基本上由军屯解决。因此弘治十三年主要的军费开支是大明在大同与火筛掐架的战争费用,这些战争的耗费是相当的大。
“年初平江伯同火筛一战,花去了近三百万两;骠骑将军就任大同副总兵时更不得了,由大兴‘募兵’一法开始算起,至今冬大战结束,前后共花去了五百六十二万两……”
平江伯砸了砸嘴,赶紧别过脸去。
王睿也讪讪的将头埋得更低——老子在大同只管打战,哪还管花了多少银子!
“今岁八百余万两的军费支出,足足占了本朝财赋收入的四成。除去宫廷开支、宗室禄饷、朝廷官俸、河防水利等花销,可还能剩下八百六十二万两的银子来给平江伯与骠骑将军打这两战?”
“没有!除去宫廷开支、宗室禄饷、朝廷官俸、河防水利等花销,今年的国库便只剩下三百万两不到……”
“平江伯与骠骑将军在大同,只管开口找朝廷要银子,却压根儿便不知道这两战,已然花光了朝廷这三年来的积蓄!”
伟大的刘首辅声若洪钟,盖过金殿,无一人敢出言辩驳。他言及此处,也终于要做出一个总结性的发言——朝臣们越是往后越是明白了刘首辅的意思,眼下终于要等到首辅大人亮牌了!
“这还是在大明百万大军有着军屯做依托的前提之下,倘若革了卫所军制,取消军屯,完全以朝廷饷银供养大军,敢问圣上,朝廷财赋收支此消彼长之下,又拿什么来供养百万大军?”
刘首辅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刘健的长篇大论简单说来是这么个意思:现在大明朝廷的财政收入是27万两(这其中包括军屯收入13万两),除去今年额外同火筛掐了两架不在财政预算之列,其他各项支出共约24万两,也就是说卫所军制下的弘治十三年,如果不同火筛掐架,财政会有3万两的结余;可若是革除了卫所军制,这一串的数字就会变成这样——财政收入下降到14万两(因为卫所军制革除了,军屯也就取消了),其他各项支出再加上全额负担的军饷13万两(军屯取消,自是由朝廷拨款供养大军),财政支出便由原来的24万两变作了37万两!
亦即是说,若是革除卫所军制,实行“募兵”一法,往后大明朝的财政收支大有可能会出现这么个情况:14万两(收入)—37万两(支出)负23万两……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算术题!
刘健是反对革除卫所军制的么?
不是!
“骠骑将军所提的‘募兵’一法及增设‘四总部’之策,确是有利于国朝,乃谋国之策,可是陛下,有多大的锅便只能下多少的米,不是大明不当行革除卫所军制,大行‘募兵’之举,而是咱大明没有这般大的财力……”
由衷而言,刘首辅是看好“募兵”一法,更是想要革除卫所军制,可现实是残酷的——他对大明的收入支出最为了解,也最有发言权,他这一番“摆数据,讲事实”,当真是比那些“死谏”“祖制”神马的要有杀伤力得多!
这回轮到朝廷“肱骨们”大大松了口气——刘首辅便是刘首辅,他老人家一开腔,圣上便没话说了罢!?
弘治真没话说了?
刘健是首辅,对国朝收支有着一清二楚的了解,弘治是皇帝——是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他对自己的“家业收支”兴许比不上他的“大管家”这般一清二楚,但他多少是心底有个数的罢!
是以,刘首辅提的这么一残酷的现实问题,他也考虑过——他这几日同骠骑将军不断商磋完善革除卫所军制一事,你当他几个是在凑牌局搓麻将吶?
弘治缓缓将目光飘向了骠骑将军——小王八蛋,该你出马了罢!
第183章 朝会之争(终)()
内阁首辅刘健就革除卫所军制一事,一开口便戳中了弘治的“硬伤”——咱大明的收成不够,玩不起这么大的“改革”之举!
而大明的收成,在不增加任何苛捐杂税的前提下,难道真就只能收上这么多——二千七百余万两银子?
“陛下,臣以为首辅大人的说法,有待商榷”,骠骑将军迎上弘治的目光,向前迈了几步。
“哦?爱卿有何不同看法,只管道出来便是”,弘治的“演功”当真是一流——他明明早就同骠骑将军一道考虑过朝廷收支情况,并让骠骑将军去拟定对策!
“咱大明的收成,绝计不止这个数”,骠骑将军也学到了刘首辅的“高招”——只在关键时候跳出来,解决关键问题:这样一来,老子才能算得上是“关键人物”!
朝堂众人却嗡嗡声大起——“大明的收成,绝计不止这个数”,这他娘的是几个意思?
难道是怀疑咱首辅大人虚报了国库收成?
“微臣并没有质疑首辅大人的意思,微臣的意思,指的是这财赋收入上,存在着可增加许多的空间”,王睿赶紧提高音量,将这帮苍蝇似的老王八蛋们的“唧唧歪歪”声压了下去,“咱大明人丁五千余万,大军百余万,可五千余万人丁耕种田地交上来的赋税,竟还抵不上百余万大军种的军屯?臣的意思,便是这田赋一项上,绝计不止只能收上一千二百余三万两……”
大明弘治年十三年的财政收入为二千七百余万两,这其中的农田赋税收入一千二百余三万两,军屯收入一千三百余六万两——看出来米有,农田赋税收入竟然要比军屯收入少!
什么是田赋?
田赋是历代封建王朝对拥有土地的人所课征的土地税,被列为国家正供,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基本、最主要来源——它才是国家“最基本、最主要”的财政收入。
可大明朝却完全变了样——军屯租收入变成了“最基本、最主要”的财政收入。
什么又是军屯租?
这个也好理解,顾名思义——军户们种的田地,上缴一部分收成给国家作为“赋税”,自己再留下一部分。
大明的军人有多少?百余万!
大明普通的老百姓有多少?户籍记载:五千余万!
换句话说,五千余万人口缴纳的税收还没有百余万大军缴纳的多——这他娘的正常么?
不正常!
可为什么五千余万的人口,交上的税收却还没有百余万大军的多?
“册文讹误、豪强欺隐、人丁逃亡,这便是人丁田赋抵不上军屯租的原因所在!”骠骑将军一字一句,句句击在刘健的心坎上——作为内阁首辅,他岂能不清楚这其中的“猫腻”!
可这简短的十二个字——“册文讹误、豪强欺隐、人丁逃亡”,便是导致这一奇怪现象的根本原因?
是的!
“据臣所知,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咱大明尚有田土近九百万余顷,千余万户,七千余万口。而从洪熙元年(1425年)起,大明的田土却减少至仅五百余万顷,九百余万户,六千余万口。短短几十年,咱大明便莫名其妙的田土减少四百余万顷,户减百余万,口减千余万……”
作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除了太祖、成祖同蒙古人掐架掐得比较多(这俩父子同蒙古人掐架,多半都是出了长城,属于“境外作战”,也死不了多少人,更破坏不了大明境内农田土地),再除了英宗时候的“土木堡”之役,便再无动不动便是五六十万大军掐在一起的大兵团作战。是以,大明这百余年来算得上是太平盛世。
再则,自太祖以来,大明也没出现过如同五百年后(1942年河南大旱,饿死了3万人,饿跑了3万人)那般的洪涝旱灾,偶尔发个天灾,也只是皮毛之癣——也算得上是风调雨顺。
一句话:大一统的大明朝,在太平无大战、算得上是风调雨顺的前提之下,人口会越来越少?农田土地会越来越少?
而且还不是减少一丢丢!
鬼才信!
这减少的土地与人口都哪儿去了?
仍是那十二个字——册文讹误、豪强欺隐、人丁逃亡!
简单一点说,便是这么个意思:官僚地主、大户人家们实际占有的农田土地,与他们报上来给官府“册文”(登记纳税)的严重不符——少报、偷报、漏报了!
而普通的“劳苦大众”因为土地不够(被兼并了),便交不起“赋税”,只得跑路逃亡——成为没有“身份证”的“黑户”,或是沦为大户人家的“农奴”!
“……而自洪熙元年(1425年)至本朝十三年(15年),咱大明的农田土地又仅只四百余万顷,八百余万户,五千余万口。这七十几年的光景,咱大明又莫名其妙的田土减少百余万顷,户减百余万,口减千余万!?”骠骑将军吐出来的数据简直就是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册文讹误、豪强欺隐、人丁逃亡”,这简单的十二个字,简直就是一无底洞!
王睿说的这些数据,弘治不知道?刘健不知道?
他们都知道,可是他们找不到解决之策——某一问题若是找不到解决的方式,那你提出来做甚?没事寻心塞吶!?
关于大明的灭亡,有很多说法,也有很多理由,而其中有一说法与理由,是相当之重要——大明亡于“穷”!
大明的科技领先世界,光是火器火炮这一项便教当时的世界诸国有些难望其项背——更不用说是还在过着狩猎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