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裴钦、王家忠二人站在烟台堡的城楼上,恭恭敬敬地等着正举着望远镜观察炮楼修建工作的莫茗给他们训话。他们是上午被叫过来的,具体是什么事情基本上心里也有数,这是要被派到东岸本部了啊!对于这个决定,他们两人都没有反对的余地,事实上也没有反对的勇气。莫大帅在远东纵横多年、威势日盛,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敢在他面前忤逆他了。
对于被派到据说在万里海疆之外的东岸国,裴钦这个甘肃汉子其实心里没太多抵触。他在大明也没什么牵挂了,多年一起走过来的老兄弟如今基本都在挺身队里,除了少数人外,大部分人也都没什么家小,都是孑然一身了无牵挂的粗汉,拍拍屁股就能走人。当然粗汉也不是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对于离开这个生养他们的母国终究还是有些伤感,因为他们都明白此番去国也许一辈子都没机会再回来了,这令很多人伤神不已。
不过既然上头已经决定将他们第二大队整体调回东岸,作为小小大头兵的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只能服从命令了事。如今大明是个啥情况大家都明白,清军目前已经兵进浙东、赣南,眼看这两省也要彻底不保,一统全国之势越来越明显。虽然闯王的部众目前在湖广一带正和清军进行交战,但二十万兵马局促在一省之内,饷械两难。要不是东岸人派快艇又一次给闯王送了些济州岛上朝鲜人积存的长弓、箭矢,此外还半卖半送了一千根长矛、两百领盔甲和四百枝火枪,怕是他们的处境还要更艰难。
这大明是待不下去了啊!如此看来,彻底抛下这里前往东岸国也不失为一个好去处。那里的生活应该是不差的,你看看烟台堡那些来自东岸的色目大兵们艳羡的目光就知道了。这些人跨海万里来到大明,来的最早的在此地怕是已经驻守了快三年了,如今竟然是我们比他们还先回去,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罢了罢了,去就去吧!听说去了那里一人先分个五亩肥地和一套院子,甚至还有媳妇分,这天下还有这等为我等小民着想的官府?但看那些色目大兵们的神情也不似假的,难不成真有这好事?那我可得烧柱香了!虽然分的是丑得要死的色目媳妇,但终究是女人啊,而且好生养、能干活,娶回家给我生几个娃传宗接代;我再勤快点,种地闲暇时再割点草养两头猪,如果官府抽税不狠的话,那小日子绝对错不了,至不济总比在这里打生打死要好啊!
顺军出身的官兵们流浪惯了,他们对离开大明前往东岸国的整体态度是依依不舍中带着一丝对新生活的憧憬。而那些日本武士后裔、山丹人的态度也大同小异,甚至他们还稍稍带着一丝雀跃,对于离开这里结束仿佛永远看不到尽头的军旅生涯非常高兴,已经迫不及待想要飞向据说人人都能吃上肉的仙境般的国度。
至于王家忠麾下的那帮青州土匪山贼出身的人马,这番离开刚刚安顿没多久的济州岛,踏上一个未知的旅程,那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小命了。在旌义县欺男霸女的日子多爽啊,那些朝鲜人遇到他们无不恭恭敬敬的,让他们过足了大爷的瘾。而更关键的是,占着济州岛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许多官兵竟然都已经成亲了,这让他们离开济州岛的难度大大增加。
不过再难也要执行命令,这可不是开玩笑的!那个莫大帅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违抗他命令的后果用脚趾头也能想得出来,说不定哪天就被那帮黑藩鬼奴兵打上门来,然后大家伙一个个被当做奴隶押解到东岸去,这可就什么都完了。现在自己麻利点收拾东西速度登船,去了还能分地分房子,没媳妇的还能分媳妇,要是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去了可就跟黑水煤矿里的那些前八旗、绿营兵将们一个德行了,完全犯不着啊!
总之这是一件令人很纠结的事情,思来想去王家忠最后也认了,将前来找他拿主意的部将们一一说服,然后又带着这些人做起了底下人的思想工作,最后又扯了把东岸人的虎皮,这才将事情勉强办妥。
挺身队第二大队八个中队,外加从第三大队抽调的两个补充中队,一共两千五百人;王家忠的部队原本有一千五百兵,在济州岛这段时日又强拉了一些明人、朝鲜人入伍,目前勉强扩充到了两千人。这两部加起来已经有四千五百人,运回本土的话也说得过去了。
话说当初彭志成写信给莫茗的时候,就要求他往本土输送个四五千人,以应付可能和西班牙人爆发的武装冲突。对于彭志成这个陆军元老的吩咐,莫茗自问目前还不能不当一回事,毕竟人家可是他最大的后台呢,这个面子还是要给足的。因此,他毫不迟疑地就做出了调遣挺身队十个中队和济州三部中的王家忠部的决定。
“都没什么问题吧?”莫茗放下了胸前的望远镜,突然转过身来问道。
“没问题了。”裴钦、王家忠二人异口同声地答道。
“那就组织人登船吧,别磨蹭了。”莫茗撂下了一句话,然后在警卫(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四章 去国离乡(二)()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名三十出头、身穿稠衫的中年人摇头晃脑地吟道。此时他正站在几年前重修的岳阳楼前,看着楼外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一时感慨万千。只可惜,他身周的一圈人都不是不懂风雅的粗人,他们有的是东岸陆军士兵,有的是挺身队军官,有的是大顺军中将佐,仅有的一位落魄读书人模样的师爷也正在远处卖力地计数着物资,没空跑到这来拍这位东岸海寇黄大掌柜的马屁。
黄大掌柜名叫黄仪,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穿越众,穿越前是一名初中生,才16岁。在本土各个衙门都厮混过,高不成低不就的,混得很不如意。再加上他的小爷脾气,因此很不受众人待见。这次他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在兵团堡教音乐、歌唱教得好好的,非要寻死觅活地来远东闯荡,早就看他不顺眼的教务处长自然大喜过望,迅速为他办妥手续,一脚将其踢来了远东。
到了远东,这厮总算老实消停了,在莫大帅这等人物面前也一直是低眉顺眼的,没闹过什么意气之争。在他主动请缨担任与大顺政权的联络人角色后,莫茗也很给面子地给他拨了一些人,成立了一个商社,专门做与大顺之间的商业贸易。而这所谓的商业贸易,其实很简单,即东岸人将武器装备“卖”给大顺(可以说是半卖半送),而大顺则在自己的控制区以及清军控制区内搜罗一些东岸需要的东西,如药材、粮食、金银、茶叶、丝帛、瓷器乃至古玩字画等物。至于人口,由于与东岸控制区相隔甚远,转运不易,因此只能无奈放弃掉了。
当然,不大规模交易人口,不代表没有任何人口交易。比如此时的巴陵县码头上,就有一批一脸菜色的人。这些人大多是妇孺,只有少部分是半大的少年,至于成年男子,则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了。他们基本都是李闯军中随军多年的烈士遗孤,来源也比较杂,但大多数都是陕甘、山西、河南人士。随着清军从北方调集重兵进驻武昌,对大顺下一步的重点军事打击即将展开,再把这些老弱妇孺留在身边根本就是把他们往火坑里推。
进入湖南这一年来,很多人因营养不良、缺医少药、水土不服等原因纷纷死去。而平时转战过程中由于物资要优先保障作战部队,这些人又会大批死去,比如历史上陕西撤退时,一场大风雪就冻死了几万妇孺。因此,将这些人交给东岸人,说不定是给他们留了一条活路。这样顺军能够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与清军作战上,这些战时经常会因为顺军战败匆忙撤退而被清军俘杀的老弱妇孺也能免于死难,对大家都有好处。当然了,送这些人去东岸控制区,一定要秉持着自愿的原则,不能像卖猪仔一样一股脑地打包送给东岸人,不然很可能会影响到部队士气。
于是,在这样一种的背景下,经李自成默许,高一功、李过、袁宗第、刘芳亮等人开始在军中统计愿意去东岸控制区的随军妇孺。他们将东岸控制区夸得跟仙境似的,让一干平时吃不饱、穿不暖,还不时有生命威胁的老幼妇孺们非常动心。很快,经过几个月时间的动员,首批一千余名老弱妇孺被计点了出来,他们将在今日登上去东岸的船只,就此告别大顺。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离别之际,很多人自然也是依依不舍的,毕竟大顺再差,也是他们这帮人最后的依靠了。这么多年一起走过来,有在河南与明军大战时的惶恐不安,有打进了西安城的欢呼雀跃,更有进了北京后的欣喜若狂,当然现在大家心头弥漫的是被清军屡次击败、亡命奔逃的绝望失落。尤其是那些十几岁的半大小子,可以说他们的童年、少年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渡过的,如今让他们与朝夕相处了多年的小伙伴、大叔大婶们离别,自然是极为不舍的。
不过世道就是这么残酷,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走。以如今大顺的景况,是很难照顾周全这数万妇孺了,离开对大家都是一种解脱。其实他们还算是幸运的了,比起当年因为大顺席卷北方而造成的大量无辜死亡的妇孺,被大顺逼着当签军枉死在明军阵前的妇孺,他们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了,因为他们至少活了下来。
黄仪摇头晃脑地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完,然后又故作风雅地喝了一壶茶,这才施施然地走到码头边,看着码头上随船来的少数东岸陆军士兵正指挥着顺军兵将们卸载武器,然后又看看那些安静地蹲在在草地上、蓬头垢面的顺军老弱妇孺,想了想后从怀里拿出了一把可可粉做成的糖果,分发给了离他最近的一些小孩。
小孩光着屁股,鼻子下面还流着两行清水鼻涕,脸和手都脏兮兮的,可能是饿极了,抓着糖果就往嘴里塞。兴许是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这个小孩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