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砖瓦建筑,除了一些水井和封闭的饮用水处理设施外,便再无任何水面,使得蚊虫几乎无孳生场所。这样一来,也就难怪两座同处热带地区的城市生活环境相差如此之巨大了。
其次便是人们的卫生习惯。马达加斯加开拓队队长史钦杰从一开始就颁布了命令,严禁往街道内泼洒污水、丢弃垃圾,违者将被处以罚款。每天居民们都必须将各种垃圾倾倒到指定场所,然后由专人进行焚烧或填埋。居民们也将定期进行理发与洗澡,城区内的公共澡堂每天都烧着热腾腾的水,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下工的工人们并不介意在工作之余再去享受一番热水澡,以去去身体的疲乏。
这样一来,新华堡的居民们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便降到了最低,与巴达维亚年死亡率17%这个令人心悸的恐怖数字完全没法比。虽然每到雨季还是有大量的人发病、死亡,但处理得一般都很及时,因此死亡率也控制在了可以忍受的范围内。
相比新华堡而言,塔城的情况就糟糕多了。这座因煤炭而兴起的城市目前城墙建设才刚刚完工,但城内各类设施,城外的炮台、灯塔、永固码头等设施仍然没有完工,因此目前当地居民们的生活条件还相当恶劣。自然而然地,其居民死亡率也就很高了,为此,前阵子执委会甚至从本土给这边补充了两百名法兰西移民过来,以补充因伐木、采煤、垦荒而造成的大量疾病减员。可以说,原始热带地区的每一点建设成就,在这个时代都是由大量尸骨铺就而成的。
九艘大大小小的船只停泊在新华港的码头上。这九艘船只都是从本土经须鲸港、河中堡而抵达这里的,分别是最新式的四艘1200吨“飞毛腿”级飞剪运输船、两艘带隔舱与蒸汽换气扇等设施的专用移民船“短跑冠军”号与“邮差”号、两艘1150吨级蒸汽机帆船“踏浪”号与“分水”号,以及一艘新造的护卫炮舰“剑鱼”号。
这些船中,专用移民船“短跑冠军”号、“邮差”号在最初的设计中本来是不带蒸汽动力的,不过后来考虑到这两艘船将要投入的运营航段是从澳洲孤山港到新华夏的新华港,航程漫长,尤其是回程的时候航行在热带地区,条件较为恶劣,因此建造的时候又加上了一套62。8马力的蒸汽机组。该船采用铁梨木轴套的螺旋桨推进器,正常航速11…12节,顺风顺水时航速能高达16…17节左右。如此之高的航速,为了避免船只重心不稳,因此甲板上方只加盖了一层移民居住的隔舱,使得整条船的运载人数达到了800人。当然,如果不改装蒸汽动力的话也许能运载更多的人,但这无疑不符合东岸人快速输送移民的初衷。
这两条昂贵的船只几乎没法运载什么货物,从新华港前往澳洲的时候基本是空舱,船舱内除了给烟台要塞输送过去的五十名炮手外便再无他人。因此是标标准准的“移民专用船”,且没有任何武备,执委会一共只建造了两艘试试水,以后什么时候再开工建造这种奢侈昂贵的船只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两条船将与目前已经运行在这条航段上的两艘笛型运输船一起运输移民,每趟能够输送移民2500人以上。当然它们并不会与那些航速缓慢的笛型船一起航行,那样将完全发挥不出它们高航速的优势。它们将在每年五月初的时候抵达孤山港,装运移民返回新华堡;而由一艘快速巡洋舰护航的笛型运输船船队将在每年五月底时抵达。第一拨船队在抵达新华堡后稍事休整,然后将在六月下旬再次抵达孤山港接运第二批移民返回;而在八月中旬的时候,第二拨船队将再次抵达孤山港运走最后一批移民,至此,全年的运输任务基本结束。
从中可以看出,目前从新华港到孤山港这条航段,东岸人的船队一年可以跑两个来回,运走五千人以上。当然,如果移民数量过多,再多跑一两个来回也不是不可以,不过那样受天气、海况等因素的影响,航速将变慢,尤其是对依靠纯风帆动力航行的笛型运输船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如果可能的话,东岸人还是愿意在每年的十月中旬之间结束一年的航行任务,然后给水手放假、保养维护船只。
四艘“飞毛腿”级风帆飞剪运输船负责的航段是从本土经南非到新华港,航行时间段和前面的有些区别,他们航行的时间是南半球的夏秋季节,一年同样可跑两个来回。这段时间风向利于航行,且南非厄加勒斯角这片冬季时的风暴海域相对风平浪静,风险也小。四艘“飞毛腿”级飞剪船一次差不多能运3600…4000人,不过它们本质上还是货船,回程时不可能全运移民——事实上在前期也没那么多人给他们运,它们除了运移民以外,还将装运一些木材回本土。当然,如果有从苏伊士港交易来的女奴或牲畜的话,他们回程时可能也会搭载一些。
最后剩下的一艘护卫炮舰及“踏浪”、“分水”号多功能机帆船将满载货物,经澳洲孤山港,前往金山港与前期抵达那里的三艘舰船(一艘护卫炮舰、一艘笛型运输船、一艘武装运输舰)汇合,然后北上前往黑水港,加入黑水临时派遣舰队的序列。届时,黑水舰队将拥有六艘蒸汽机帆船的庞大规模。其中,视情况可能会将两艘吨位较小的明轮机帆船放置在澳洲,往返于其两个港口之间,全年可通航;另外四艘船将在北半球的冬春季节从利尻岛鸳泊港启程前往金山港,一次能运3500…4000人,同样一年可跑两个来回,这便是七八千人。
一下子多出来这么多船,这需要的水手数量也相当巨大,起码也要250名水手、30…40名蒸汽机维护修理工,以及100名以上的海军炮手,这个压力是相当巨大的。为此,本土一面自己加大水手训练力度,并开设水手进修学校进行大规模培训,同时也从经过多年观察、认为相对可靠的马来水手中挑选了一部分,最后又从新华夏地区的华葡联合舰队及当地渔民中抽调了一部分,这才勉强支应过去。
不过今年的水手缺口糊弄过去了,明年的一时半会儿却没法解决。因此,在执委会的计划中,明年将只有一艘蒸汽机帆船、一艘笛型运输船下水,也许还会有一艘移民专用船但也只是有一定可能性。国内三家船厂一边招募人手、扩充船台,一面给国内的三艘主力战列舰进行蒸汽化技改,同时新建第四艘战列舰“国家意志”号,另外还承接了奥斯曼帝国追加的两艘快速巡洋舰的订单,以改善一下财政,将几年前积欠的本息已达一百余万元的巨额债务分期还掉。(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五章 澳洲()
几艘船在新华港补充了大量食物、蔬菜后,未多做停留,很快便启程南下塔城港,并于1月20日中午抵达了塔城港码头内。塔城如今说实话,作为新华夏地区的第二座城镇,各方面的发展是远远比不上新华港的。这座城市目前还仅仅局限于为往来的船只提供燃煤和食水补给,除此之外便再无任何亮点,人口也较为稀少,仅有新华堡的四分之一左右。
因此,东岸人的这支由五艘船组成的船队(四艘飞剪船返回本土)在补给完物资后,便在暂时管理当地的安达十五的挥手致意下再次拔锚起航,离开了正下着瓢泼大雨的塔城码头,南下朝南纬40度线而去,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澳洲孤山港。
2月15日,船队在经历了西风带的狂风巨浪之后,终于有惊无险地抵达了孤零零地矗立在澳洲西南角的孤山港。而此时的孤山港港口内,两千余名明人百姓正在南半球夏季的烈日下蒙头收获着地里的土豆。他们十月底时刚从飘着漫天大雪的黑水港启程而下,经历了不到一个月的航程就抵达了澳洲金山港,然后一边在那里休养,一边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比如,当时金山港的土豆正好进入种植季,有的人便在当地居民的指导下开始将发芽的土豆块进行播种。
而有的人则在农业部派驻专家的指导下开始种植春小麦。不过这些种老了田的中国农民的水平,可不一定就比那些本土过来指导他们的半桶水“专家”们差多少,他们轻车熟路地将一亩亩田垅好,然后进行耕作、播种,非常熟练。其耕作技术与水平和国内公认的农业技术最强的英格兰移民比起来也不相上下,让本地的民政官员们欣喜异常。
最后他们一致决定将那些年纪偏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明朝老农留在本地,并分发田地给他们。等到几个月后安置房兴建完毕后,还将给他们分配房屋。如此优厚的条件,喜得这些给别人种了一辈子地的明人直抓耳挠腮,要不是被人阻止,他们估计都要下跪拜谢了。
金山港就留了将近两百名明人在那里放牧种田,多半是一些年纪偏大,或身体状况较差不适宜继续航行的明人及其家属。加上这些人后,金山港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六百人(包括九十名黑人士兵),开辟了数千亩薄田,有牛十余头、猪羊五十余头(只)、军马十二匹。另外还有新近抓获的澳洲土著农奴一百多人,这些还生活在石器时代的澳洲土著都是在东岸人对内陆进行探索的时候捕捉到的,他们目前被留在东岸人的城市内做些取土烧砖、伐木种田之类的活计。不过不知道是智商还是天性的原因,他们总是无法做好那些看似非常简单的活计,并且还经常试图逃跑。为此,烦不胜烦的东岸人决定瞅机会将他们通通送到南非去,给八旗补充丁口。
与处在澳洲大陆东南角的金山港相比,位于西澳地区的孤山港的人口更为繁盛,目前已经拥有了八百多正式居民。其居民来源很杂,大部分是以前迁移来的咸镜道朝鲜人,剩下的要么是本土派来的技术人员及家属、要么是流放过来的犯人家庭、要么是从马岛强制迁移过来的马来人,当然此地还是挺身队第2中队的驻地,百余名挺身队官兵也在此安家落户。
说实话,执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