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置到中央高原上,以期尽快形成一个核心的农业模范区。
新华夏岛现在还在从河中地区、印度西北部进口谷物,这简直就是耻辱!王大壮绝对不能接受这种事情继续发生。以前没条件也就罢了,新华夏开拓队占领的海岸线降水多、气温高,适宜经济作物的种植,但现在有了相对凉爽的中央高原,不搞粮食种植岂不是白瞎了?未来塔东铁路要进一步延伸到大安城,把中央高原粮食产区(包括金沙湖水稻种植区)与消费能力较强的沿海地区联结起来,形成互补的经济格局。
此外,依托这个农业区的相关轻工业体系也可以建立起来了。像酿酒厂、奶制品厂、碾米厂、磨面厂、榨油厂、罐头厂、硝皮厂、卷烟厂等企业不发展起来等着过年呢?后世马达加斯加首都塔纳纳利佛及周边就存在大量此类企业,其面积不到全岛的十分之一,但拥有总人口的24%,创造了全国35%的工农业产值,发展成这样,都是有原因的。
至于重工业,塔东铁路沿线的铬铁矿、南部的大煤田(萨库阿煤田,储量超过10亿吨,即便在21世纪,都不算是小煤田)、西部的镍矿都很有开采价值。另外,中部高原的大量水力资源也必须利用,这些水从高原上倾泻而下,河道落差极大,如果本土许可技术输出的话,那么发展水电的条件十分优越。
总之,在占领了中央高原之后,新华夏岛的建设将进入一个新时期。首先蓬勃发展的将是建筑业,然后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会迅速跟上,期间可能还有一些采矿、交通方面的投资,预计五年投资总额会在五百万圆上下。这笔钱,如果本土不突然提高新华夏岛的缴税额度(目前每年拿走三百万圆,主要用于本土的防洪水利及半干旱地区的引水工程)的话,新华夏开拓队政府还是可以承担的。
东岸人经营世界第四大岛六十年,依托其独特的气候、特殊的地理位置(意味着转口贸易非常兴盛)及丰富的资源,终于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其对东岸本土的重要性,甚至比富饶的宁绍还要高上许多——有意思的是,几年前宁绍地区第一次往本土运银,金额同样是三百万圆——相信等东岸人全盘控制整座岛屿,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经济也快速繁荣的时候,这座岛屿的价值还要更上一层楼。
世界第四大岛,未来即便真的独立出去,也必将是华夏文明圈内一个独特的存在。人民富裕、商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一旦交通条件大幅度改善(比如发明了大型游轮或喷气式客机),那么这个大型岛屿就是华夏文明圈十多亿甚至是二十多亿人民共有的后花园,前途必然不可限量!
第五百九十七章 拉杰普特的谋划(九)()
天空有些阴沉,海燕在低低翱翔,似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第乌商人”号蒸汽轮船航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时不时迎头一个大浪打来,溅得满船满甲板都是海水。水手长吹着铜哨,连踢带打地将几个磨磨蹭蹭的水手推到抽水机边,让他们赶紧抽水。船舱里此时堆放着大量来自本土的机械零部件、武器军资、罐头食品、烈酒药物,若是被海水浸泡了,第乌管委会拒收,那他们可就惨了。公司固然要赔一大笔钱,他们个人的奖金福利也要少掉不少,毕竟,这批货可没上保险……
“第乌商人”号是一艘两千吨级的全蒸汽动力船,铁木混合结构,没有风帆,正是如今国营航运企业的新贵:蒸汽轮船。该船隶属于东非运输公司,由新华造船厂建造,服役不过一年时间,新得不能再新了。
新华造船厂本来是没这个实力造蒸汽轮船的。不过在缴纳了一笔不菲的专利授权费用后,大鱼河海军造船厂给他们派来了不少技术骨干,同时帮他们在本土采购了相应的核心部件(如蒸汽机),在新华造船厂成功建造了一艘。
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大鱼河海军造船厂还会帮助新华造船厂生产两艘同样规格的船只。核心零部件已经运抵新华港,新华造船厂只需严格按照图纸建造一个船壳,然后把这些设备一一安装上去并调试妥当。在这三艘船只之外,新华造船厂如果还想建造更多的船只,则每造一艘都需向大鱼河厂支付专利授权费用。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不与大鱼河厂合作,但镇海造船厂、现代造船厂等潜在合作对象同样也会收取专利费,且价格都差不多。没办法,谁叫你是殖民地企业内,即便有本土造船厂持有部分股权,但该给的钱还是得给。
技术落后,本就该如此,么得办法。
与新华造船厂相比,东非运输公司的“血统”就要高贵得多了。经过多年来的股权调整,本土的交通部、工商部、三大造船厂都在里面持有股份,总和加起来已经超过了45%。如果再算上一些来自本土的私人投资者的话,来自本土的资本在东非运输公司里的股份已经超过了60%,是绝对控股。故这家企业的注册地虽然在新华港,但实际上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本土企业。不然的话,你以为凭什么东非运输公司可以在印度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又可以在转口贸易中分得最大一份利益?
根据新华县工商局的内部资料,东非运输公司的经营范围大得吓人。除了正常的航运业务之外,该企业还可以经营机械设备、日用百货、食品药物、五金交电、通讯设备、化学品甚至是武器弹药等特殊商品的贸易,资质比一般的贸易企业要宽泛得多,着实吓人。
其他的个人或贸易公司,要么专营某一类或几类商品,要么没有特殊管制商品的贸易权,总之经营范围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限制。除了南铁公司、加航公司、南海运输公司等寥寥无几的企业外,还真没有一家可以做到东非运输公司这种地步,更别提印度贸易还是特许贸易,需要贸易部颁发的牌照了。私人船主或贸易公司,想涉足这个领域,除了选择成为东非运输公司旗下的一级或二级代理人之外,基本没有别的方法。
“第乌商人”号运输的货物中就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来自代理人。尤其是相对低利润的日用百货、食品药物、染料皮革等等,甚至就连印度人擅长的棉布都有一些,不过是高级印花布。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实也很简单。东岸与印度的贸易额日渐增大,单靠东非公司一家是不可能包打天下的。而发展代理商,利用代理商的资金扩大贸易额(代理商需要给东非公司缴纳“管理费”),获取更大利润的同时,也可以掌握庞大的现金流(许多代理商的销售收入需要和东非运输公司结算),这其中的好处是非常巨大的后世某宝发家的资本,靠的不就是延期支付给商家的货款所沉淀下来的天量资金么?
第乌管委会对这种情况也乐见其成。他们甚至与东非运输公司结成了战略同盟,帮助这家公司在当地更好地开展业务,包括但不限于打击外国竞争对手、严查走私,与银行(青岛商业清算银行)合作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等等。为此,他们在获取巨额关税收入的同时,每年也会收到来自东非运输公司的大笔赞助,可谓是互利共赢。
东非运输公司如今在印度西北地区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阿拉伯商人了。这是一个有着千年航海贸易传统的群体,熟悉印度洋的一切,在印度的人脉关系也非常不错,尤其是在绿教徒入主德里,获得大半个印度的统治权之后。不过现在印度局势大乱,德里中央政府在德干高原上连连损兵折将,权威大损,以至于地方上的总督、将军们蠢蠢欲动,来自世界各地的殖民者们自然也就不那么束手束脚了。他们在印度沿海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或通过拉拢收买,或通过军事征服,或通过欺诈,控制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和人口,甚至有的势力公然建立起了殖民地。但所有这些外来殖民者没有一个有东岸人这么狠,他们直接出动海军第二舰队的部分船只巡逻坎贝湾一带的西北印度海岸线,打击异己,垄断贸易,而阿拉伯商人似乎是其重点打击对象。
其实早在五到十年前的时候,东岸海军对阿拉伯商人到西北印度进行贸易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当时很多阿拉伯商船满载战马等商品抵达拉杰普特人的地盘进行贸易,获利颇丰。可在印度局势出现变化,马拉地人愈战愈勇,奥朗则布束手无策之后,东岸人的心思一下子就活络了起来,他们开始收紧对西北印度沿海贸易的控制,同时培养自己的陆上代理人,第乌、浅岛两块殖民地也进行了一次展界,野心昭然若揭。
现在的第乌、浅岛两地,常年定居的东岸人已经有了一万多,超过一半是登莱裁汰下来的军户。登莱开拓队多年以来一直看不惯那些个草头师,只不过人家劳苦功高,在东岸人进入大陆初期出力甚大,一时半会不好卸磨杀驴。但正所谓君子之泽三世而斩,东岸人不可能一直看着他们坐享其成,胡天胡地。这不,在形势愈发稳固之后,他们终于动手,花了十年以上的时间,一步步清理、裁汰那些军户,并把其防区纳入统治体系之中,一体建设。
其实想想也是,这都和平两代人了,胶烟线铁路都通车多少年了,登莱全区去军管化是必然的事情。以后这些仆从师怕是一个都剩不下,军户里能打的、服从纪律的抽调出来编入新军,兵油子、刺头及老弱全部裁汰,半强制地迁往东南亚、印度的殖民地,让他们在当地生根发芽,繁衍生息,稳固东岸人的统治基础。
当然第乌、浅岛两地也有许多来自宁绍的移民。这个地方本就地少人多,多年和平之后人口更增,工作机会却没有同步增长,因此不少人出海讨生活。早期很多人去了满蒙,后来开始向廉梧管委会辖区、文莱、帝力、拉包尔以及西北印度跑。这些人敢打敢拼,经商能力很强,很快就在各处地方混出了模样。如今的第乌,宁波人经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