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有为《将至桂林望诸山石峰》诗:“天愍至诚割紫府,掷之桂林西南隅。”
紫府。又称上丹田、泥丸、琼室、上田、紫府、上宫、天宫、昆仑、玉京山等。
按照丹经的说法:由两眉之间入内,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上丹田方圆一寸二分,乃是虚空一穴,藏有先天真一之神。丹成之后,此处为出神之所。
紫府为东华帝君校功行的地方。秦汉时。相传海中有三岛,而十洲位列其中:上岛三洲。为蓬莱、方丈、瀛洲;中岛三洲,为美蓉、阆苑、瑶池;下岛三洲,为赤城、玄关、桃源。三岛九洲鼎峙洪蒙之中。三岛之间有紫府州,为东华帝君别理统传灵官职位。较量群仙功行,自地仙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转真圣,入虚无洞天的地方。凡此三迁都是由东华帝君主管。据《三教授神大全》卷一释曰:“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紫府者,职居紫府。统三十五四司,迁转洞虚宫较品真仙也。阳者主东方少阳之气,生化万汇也。帝君者。位东方诸天之尊,君牧众圣,为生物之主。”并尊称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
从《淮海集》中还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的作品,如《偶戏》、《游仙》、《饮酒》、《点绛唇》词第一首。它们都描绘了在太空之上有一个神奇的仙人世界。那儿有道家常说的“紫府”,紫府中陈设着金床宝几,悬挂着璀灿的珍珠。那儿有金碧辉煌的洞府。到处燃烧着奇香异火,瑶池上的蟠桃千年一熟。
指人身一小宇宙为内在修仙之道的窍门。《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按照现代的解释就是:自然界(大宇宙、宏观整体)和人(小宇宙、微观个体)是互相感应、互为反应、互为映照的。
2、玄门
是葛洪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道教的另一种称呼。出自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或《魏书。礼志一》:“世宗优游在上,致意玄门,儒业文风,顾有未洽。”
“玄”是葛洪道教哲学本体论的核心概念。在《抱朴子》第一篇《畅玄》中,葛洪便开宗明义地提出“玄者,自然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的命题。万殊,指万物。葛洪认为,“玄”是无所不存,神秘莫测的,它细微深远,连绵不绝,“其远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悖乎里驰。……金石不能比其刚,湛露不能等其柔。方而不矩,圆而不规。来焉莫见,往焉莫追。”(《抱朴子。畅玄》)这样一个深远微妙,来去无踪,神秘莫测,无所不在的东西,却能使天以之高,地以之卑,云行之行,雨以之施,能够诞生元一之气,范铸天地两仪,吐纳众形之始,鼓冶亿类万物。总之,“玄”是天地万物之母,宇宙发生的总根源。葛洪氢“道”和“玄”结合起来。“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百类,酝酿彝伦者也。”(《抱朴子。明本》)葛洪认为,对于道或者玄不能简单断定其有或无。“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抱朴子。道意》)道或玄既有既无,亦有亦无,“因兆类而为有,托潜寂而为无”(《抱朴子。畅言》),而最终是“有因无而生”,“有者无之宫”(《抱朴子。至理》),无是占主导地位的。葛洪就是在此命题基础上建立起道教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3、众妙之门
老子在《老子》开卷第一章就明白的又指出了一个“玄”字。
“玄”在《说文》里是这样解释的;“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玄”在古代是指一种深黑色。老子借以用来表达幽远难辩的状态。宋、苏辙有语为证;“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玄”字的本身,它是一个象形字,包括了会意的作用,依据古写的宫形态,就等于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环之无端,无始无终,无穷无尽,前因后果,互为因缘。说的再远些,又认为“玄”是及其细小,几乎细小到渺不可见的生物。今天最普遍的注释是;深黑色,玄妙深远。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同谓之玄”;“道”是玄妙深远的。“玄之又玄”;极玄妙极深远,究竟终极,愈钻愈深,“玄”的里面还是“玄”,永无穷尽。“众妙之门”;“众”宇宙万物,“妙”微妙,“门”门径,“玄”是宇宙万物之奥妙的总门径,“玄”是宇宙万物的众妙。
意思是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个哲学概念,也是很难说得明白的,之所以叫“玄”,通俗地理解那就是:糊里糊涂,众妙之门。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既然“常道”和“常名”都是不可名状,说不清楚的东西,那么不妨先把它理解成糊里糊涂算了。
承认自己糊涂,承认自己不得不糊涂,承认自己资质有限,智力所不及,力有所不逮,终不免于糊涂,一旦进入到糊里糊涂的众妙之门,那也就等于是有了大智大慧,大彻大悟了。
泰山不让寸土而成其大,江河不捐细流而就其深。糊涂不等于愚蠢,而是一种智慧的灵活运用。这种智慧是经过长期养成、反复自省、丰厚积淀、勤奋学习、刻苦磨练才能够获得的。有了这种智慧,才能大智若愚,大巧如拙。当一个人真正地做到不趋利、不避害、不求荣、不辞辱、不居功、不饰过,看起来混浑噩噩的时候,这个人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他心静犹如止水,在明察秋毫的基础上做出了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这正是智慧明哲的表现。这种糊涂,并不是因为愚不可及而无可奈何的糊涂,而是经过精心去追求,刻意去磨练后才达成的一种非常境界。
玄门紫府心法就是开启紫府和众妙之门的玄门心法。(未完待续)
第一百十六章 须弥山和不周山()
ps: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系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系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
一、须弥山
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系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系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
相传此山有七山七海绕其四周,入水八万由旬,出于水上高八万由旬,纵广之量亦同。周围有三十二万由旬。由四宝所成,北面为黄金、东面为白银、南面为琉璃、西面为颇梨。而须弥山四方的虚空色,也由这些宝物所反映。七金山与须弥山间的七海(内海),充满八功德水,七金山外隔着碱海(外海)有铁围山。碱海中有郁单越(北)、弗婆提(东)、阎浮提(南)、瞿耶尼(西)四大洲,此即所谓的“须弥四洲”。
在上列诸山中,须弥山及七金山皆为方形。只有铁围山是圆形。以上九山、八海由三轮所支持。风轮在最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亿由旬。其上有水轮。水轮上部则凝结成金轮。水、金二轮深度共达十一亿二万由旬,下方八亿由旬是水轮。而两轮之广,直径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最初,由于有情业增上力,风轮生。依止于虚空,又依有情之业力。大**起,澍风轮上,积为水轮,又因业力风起。击水,上部结为金轮。这是有情的依处,即器世间,住在此间的有情有天、人、阿修罗等六趣。
诸天中有地居天、空居天之别,六欲天中的忉利、四王二天属地居天位,忉利天位于须弥山顶上。四王天位于须弥山的第四层级。又须弥山的第三层级以下,有四王天的眷属夜叉神止住,住第三层的称为恒憍,住第二层的称为持鬘。住初层的称为坚手。七金山以及日轮、月轮的宫殿内,也有四王天的眷属止住。六欲天(欲界)上面有色界四禅十六天,其上更有无色界四天。
依上述三轮的支持。由九山、八海、四洲构成的国土,称为一世界或一须弥世界。一千个须弥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倍的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由于有小中大的区别,所以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为一佛的化境。此世界乃是为六趣二十五有界的有情作依止,相对于有情世间。而称为器世间。
在六趣中,地狱(奈落)在南阎浮洲下一千由旬至四万由旬间。有等活地狱至无间地狱的八热地狱。其眷属地狱,即十六游增地狱,位在各地狱的四门。又,八寒地狱亦在其附近,南阎浮洲以及东西二洲,也有孤地狱散布。一说地狱趣在大铁围山间。其次,饿鬼趣除居其本处南阎浮洲下五百由旬外,也散住于人天间。畜生趣以大海中为本处,而遍在诸趣中。阿修罗趣以须弥山麓与须弥海为本处,又遍在各处,以和忉利、四王二天战斗为事。人趣居四大洲及其眷属八洲,但南洲所属的遮末罗洲,是罗刹的住处。四王、憍利等六欲天,及色界、无色界都是天趣的住处。
二、不周山
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于地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