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哈哈笑了起来,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道:“回去吧,我让人抬着在宫里到处走走,看看,你的事情还多着呢!”
朱瞻基回来以后,在蹇义的主持下,已经确定了以蹇义,司礼监太监王彦,礼部尚书吕震,三人为大典主官的临时衙门。
这个衙门由礼部和司礼监为主,太常寺,光禄寺,行人司等衙门大小官员都一应听令协办,共同筹备继位大典。
这可不是简单地交接大印就可以了,江山社稷的禅让虽然有先例,但是大多是亡国之君的无奈禅让,真正的父子血脉传位的禅让并不多。
每一个程序该如何操办,都是需要考古论今,不能出一点差池的。
而且,禅让大典在哪里举办,哪些人出席,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器具,包括大摆宴席在哪里举办,都需要安排的妥妥当当。
然后还要昭告天下,行人司派人天下宣传,各方各面都要考虑周全。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更改年号。
年号虽然明年才改,但是从朱瞻基登基,一切都要变了。
这一日,大朝会散了以后,当日的报纸就开始紧急加刊,将这个消息传播天下。
应天府的百姓占据了地利,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朱棣又没死,老百姓们不能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庆祝。如果这样做的话,岂不是有嫌弃朱棣的嫌疑。
但是,依旧有许多老百姓拖家带口,自发地来到承天门,向着皇宫磕头。
一开始,人还不多,但是后面人越来越多,还形成了一道风景。
这里面,还有一位年轻的风尘仆仆的女人,面向皇宫磕了头之后,她才向身后的一个壮汉吩咐道:“宾大哥,去鸿胪寺递折子吧。”
“三姐,你一个女人,殿下会接见你吗?不如……直接去五军都督府办事吧……”
被称作三姐的女人就是三年前背井离乡,远赴万里,在极西落脚的唐赛儿。
他们第一年去了五千青壮,只剩下了四千,在那个冬季,还差点被斯拉夫人给围剿了。但是后来陈诚的到来缓和了那里的危机,让他们安定了下来。
第二年,大批的家眷远赴万里,在入冬之前抵达了唐林城。那个时候,大明已经消灭了帖木儿国,其他各族都人心惶惶,根本不敢再针对他们。
他们不吝金钱,与撒马尔罕总督郑亨拉上了关系,有了河中驻军的协助,又休养生息了一年,本应势力大增。
但是,如今却因为高羊儿和郝云中的势力分裂,让他们如今还不如以前。
人前人数虽然少,却都是青壮,人心也齐。
现在稳定了,高羊儿和郝云中也就都开始自立门户。
唐赛儿他们的势力如今青壮不足三千,老弱妇孺却有八千多。而河中军胃口太大,他们如今辛辛苦苦,大半都落入了他们的口袋。
唐赛儿想着当初朱瞻基的承诺,借着回来运送一批火枪的机会,想再问一问太孙殿下,当初的承诺还有效吗?
他当初可是承诺过,即便朝廷派兵过去,也只会要他们三成收获,加上三成税,他们自己还能落下四成。
当初还以为这个份额高,但是现在知道错了。他们这么多人,现在连两成都落不到,只能勉强度日,也就是面子上看的光堂了一些。
而在皇宫内,朱瞻基的面前坐着的就是已经去了西域三年多的陈诚,他在圆满完成了朱瞻基交给他的任务之后,回来复命了。
(原本这几天想要加更,可是接到通知,要出差两天。这几天只能尽量保证一天一更了。)
第一四五章 安排()
生于大明建国之前的陈诚今年也已经五十六岁,他是二十七年贡士,殿试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但是因为常年出使各地,他的身体比一般人要强壮的多,今年五十六岁的他,看起来比许多四十多岁的人还要强壮。
在西北的三年,郑亨在明,他在暗,郑亨在上,他在下。但是他立下的功劳却一点也不逊色于郑亨,甚至在串联,拉拢各方面,他的贡献还要大于郑亨。
出使之前,他替朱瞻基管着下马桥农庄,几年的时间,将大明皇家医院办的有声有色,各大研究院都能正常运行发展。
即便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次出使西域各国,拉拢各族归附大明,更是苦劳与功劳兼备。
所以他这次回来,朱瞻基是要重用他了。
位置朱瞻基也替他想好了,那就是通政司通政使。
通政司,是明代才开始设立的衙门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
宋代有通进银台司后改承进司,俗称“银台”。
这个部门有点像情报局和信访办的综合体,不过因为大明有锦衣卫,有都察院管辖的提刑按察司,有刑部的各大清吏司。朱瞻基又建立了內监的咨情司,所以这个衙门,权力并没有那么大。
不过,通政使的级别还是挺高的,是正三品,是明朝的大九卿之一。
陈诚原本是正五品的工部郎中,出使西域的时候,被朱瞻基挂名了正四品应天府丞。在西北苦了三年,擢升为三品的通政使并不算跃迁。
听到朱瞻基的安排,陈诚立即拜倒叩谢,但是朱瞻基从他的席位表情,还是看出了他的情绪有些失落。
陈诚是个闲不住,喜欢干事的人,通政使则是清贵之职。虽然级别上去了,但是等于被高高挂起,闲置了。
朱瞻基笑道:“如今朝廷各部职能混乱,待九月孤登基之后,将会逐渐对朝廷各部职能进行整合。今后,通政司将会从刑部与都察院,将世情监督渠道掌管起来,形成朝廷的三大情报机构之一。所以爱卿可不要用以往的眼光来看通政司。”
陈诚有些疑惑地看了朱瞻基一眼,他很清楚,锦衣卫是皇家监督百官的情报机构,咨情司则是太孙操办起来,主要负责监察民生。
锦衣卫因此跟都察院是谁也不服谁,因为两者的职能一致,经常斗的不可开交。
咨情司则很少往里面插,他们更多的像一个寄生在內监商业系统上面的情报网,偏重了解民生民情。
外朝这边,名义上是通政司负责情报,掌控申述渠道,但是,通政司的手里没有权。
刑部查案有自己的清吏司,都察院也有监督百官的大权,还跟刑部监交叉管着各地的提刑按察司,在这样的时候,有谁会在乎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的通政司呢?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在孤的计划里,通政司将会在以后的朝廷里,占据一个主要位置。除了大明境内的各种情报,通政司还将在世界各地建立完善的信息渠道,也就是说,通政司以后将主要偏向大明境外。”
这一下,陈诚听明白了,他沉吟了一下说道:“夷人无廉耻,上进之心,只有利诱才能让他们听话,如果想要建立这样一个完善的渠道,需要一大笔金银。”
朱瞻基笑道:“金银不是问题,哪怕每年要花五十万,一百万,孤也不会短了你的经费,只要你能将这件事操办起来。”
情报工作,本来就是花钱的事,想要建立一个大明的中央情报局,就不能吝啬。
至于资金,朱瞻基也已经想好了,一部分用朝廷拨款,另一部分,用海外贸易的盈余来填补。
而陈诚本来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听到朱瞻基如此说,他就明白了过来,这个通政使,绝对比以前的通政使,权力要大的多。
他本来有些沮丧的心,现在又沸腾了起来。这可是他的专业,从洪武二十九年,第一次出使出使西域撤里畏兀儿(今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
这二十八年来,也就只有朱瞻基出海的三年,他在京城安稳待着。那二十五年,他就一直在世界各地到处出使。
在后世,陈诚名不见经传,但是在大明朝,他是跟郑和齐名的外交使节。
让他来组建大明版的中央情报局,绝对是人尽其才。
围绕着通政司的改制,两个人又细说了一番,陈诚才仿佛刚想起来一般,跟朱瞻基说道:“殿下,这次回来,林夫人跟我一起回了京城,殿下答应了供应他们五百支火枪,他们夫妇不相信别人,只能自己回来押运。”
朱瞻基楞了一下,才想起来林夫人是指唐赛儿。他大有兴趣地问道:“如今唐林城发展可好?”
陈诚捋须笑道:“自帖木儿国被破,如今西域各族自然本分的很。也就那些斯拉夫白皮猪不知道天高地厚,对我天朝上国还心怀不满。不过,兀鲁伯退往西方,从拔都萨莱开始,如同犁庭扫穴,将白帐汗国那些部落都收拾了一遍,现在他们自顾不暇了。
唐林城的发展有了喘息之机,这一年多,发展的颇为顺利,并且与周边的部落都达成了和平协议。有我大明撑腰,现在各部落都不敢针对唐林城。
不过,果真如同殿下预测,高羊儿与郝云中在得到臣的允诺之后,已经分开单干。他们向北扩张,在距离唐林城不远的东北和正北建立了据点,形成了一个三角防御网。”
这方面的情报朱瞻基已经知道,郝云中占据的是后世叶卡捷琳堡东北不远的秋明市地界,而高羊儿占据的是后世的谢罗夫地界。
他们在那里都发现了金矿,才分离了出去,占据了那里。
在占据那里之后,高羊儿将谢罗夫命名为高明城,郝云中将后世的秋明命名为云中城。
不过因为他们在那里还没有站稳脚跟,所以还没有申报朝廷,朱瞻基是通过自己的渠道了解到这些信息。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那边的物资供应渠道建立起来了吗?”
陈诚摇了摇头说道:“臣惭愧……只是勉强建了一个情报渠道。”
朱瞻基很清楚,那里不仅距离大明远隔万里,而且距离河中地区也有四五千里。想要在那边建立物资供应渠道,只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