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趟需要多长时间?”
“主公,在不考虑消耗的前提下,六个小时足矣!”
“我给你八个小时,你现在就动身,一旦途中发现同罗族或其他部族的踪迹,立即回报。”
“诺!”
随着白峰一条接着一条军令的下达,原本陷入沉寂的营地又一次变得忙碌起来;不少已经睡下的两红旗骑兵,接到命令后又得穿戴好衣甲,离开温暖的营帐策马驰往寒冷的营地之外。
两红旗留在营地内的两万骑兵,同样也换了营帐,他们的新营帐全部都在营地边缘;确定营地外围和边缘已被两红旗的骑兵们围了个水泄不通后,白峰便开始了他最至关重要的部署。
一夜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借助白灵戒指中附刻的传送阵,白峰用这一夜时间把飞豹、猎豹、斯巴达等三个蛮族方阵军团和第三鹰旗军团及其辅助军团,给调到了同罗族的废弃营地来。
这十一万将士的到来,让白峰有了直面任何阴谋的底气,因为隐藏在暗中的敌人,所知道的不过就是两红旗和两蓝旗的十万骑兵罢了,而白峰现在实际可用的兵力,却是敌人已知的一倍。
未知才是最可怕的敌人,眼下敌我双方都有了对方未知的底牌,那猎人和猎物的角色可就说不准了;白峰有心要挖出这个隐藏在暗中的敌人,行事的时候自然不会露出丝毫的马脚。
第二天一早,顺着东北方向前去查探同罗族踪迹的白三还没有回来,白峰就亲率大军继续顺着同一方向向前推进;期间,白峰以‘出于稳妥考虑’的名义,在同罗族的废弃营地留了一支骑兵。
这支骑兵白峰要是不留,那反倒有点显得欲盖弥彰了;所以,他光明正大的在同罗族废弃营地里留下了安提科的镶红旗,并不介意隐藏在暗中的敌人发现这一部署。
“第一百二十一章 ·敌踪终现”()
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管它多么漂亮,都会失去分量,不会为人所承认;没有以有分量的理论作基础的实践一定会遭到失败。
——门捷列夫(俄国科学家)
大部队才刚往东北方向推进一个小时,风尘仆仆的白三就回到了白峰身边;全速狂奔整整一夜的他,顺着东北方向往前探索了三百公里,却是没有发现任何同罗族的踪迹。
全族迁徙的同罗族,其迁徙速度几乎不可能达到每天三十公里,十天走三百公里已是同罗族的极限;白三顺着东北方向找了三百公里都没有找到他们,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往东北方向迁徙!
白峰心里明白,之前两红旗骑兵在同罗族废弃营地附近发现的迁徙踪迹,很明显是有心人刻意为之的结果,其根本目的还是企图误导自己;决定将计就计的他,明知这是阴谋还是继续往前走。
一连两天的风平浪静之后,大军向前推进了一百五十公里还是一无所获,这种时候要是杜度、尼堪、贝和齐等人再意识不到不对劲,那他们可就是货真价实的无脑莽夫了。
第一个找上白峰的就是建州女真骑兵的统领贝和齐贝勒,不同于不敢轻易发表自己意见的杜度和尼堪,贝和齐贝勒并不是白峰的下属,对白峰自然也是不存在什么敬畏之心的。
一直对贝和齐贝勒有所怀疑的白峰,不可能因为他主动找上自己就放弃对他的怀疑,但他善意的提醒确实让白峰有所质疑自己最初的怀疑。
连杜度、尼堪都察觉到不对劲,贝和齐贝勒都开口提醒了,白峰要是再继续往前走那就显得很不正常了;为了凸显自己内心的犹豫,白峰决定以退为进暂时停止行军。
一夜就地修整后,白峰还是没有继续往前推进,只是派了尼堪和贝和齐贝勒各率他们本部骑兵试探性的往前深入五十里;再次一无所获后,这次白峰没有再犹豫,而是直接率军开始回撤。
大军回撤时,杜度的正蓝旗一马当先,紧随其后的是尼堪的镶蓝旗和贝和齐的两万建州骑兵,走在最后的是亚历山大的正红旗;虽然敌人还没有出现,但所有骑兵都是以战备姿态在撤退。
训练有素的正蓝旗骑兵和正红旗骑兵,以牛录为单位游弋在大军前后左右十里范围内,任何企图靠近大军的敌人或者不明身份的骑兵,都会第一时间被他们拦截下来。
第一天白天的撤退还算顺利,可就在黄昏将至之际,一支百骑规模的蒙古骑兵袭击了正红旗的巡逻牛录;短短三五分钟的交锋,正红旗的巡逻牛录就折损了近百名骑兵。
不敌蒙古骑兵的正红旗巡逻骑兵,果断发射了求援响箭,向不远处的其他巡逻骑兵求援;可来去如风的蒙古骑兵打完就撤,根本没给增援骑兵参战的机会。
从这一队蒙古骑兵袭击正红旗巡逻骑兵开始,战争不可避免的打响了;已亲眼见识过蒙古骑兵厉害的白峰,立即下令在大军外围游弋的巡逻骑兵们收缩兵力,避免与蒙古骑兵正面交锋。
在蒙古骑兵的兵锋威胁之下,白峰把分散的大军又重新聚集在了一起,然后在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下继续向西南方向撤退;始终活跃在大军两翼的蒙古骑兵,看似一路穷追不舍,但他们实际投入袭扰作战中的骑兵总数一直没有突破两千,很难对快马加鞭南撤的大军造成实质性的阻碍。
连续策马狂奔一个多小时以后,骑兵们或许还能坚持,可他们座下的战马却坚持不下去了;一人二马甚至三马的骑兵们,已经把他们座下的每匹战马都累的气喘吁吁。
白峰担心骑兵们耗尽马力后会失去与蒙古骑兵的作战实力,便在将大军与同罗族废弃营地的距离缩短到五十公里后下令大军就地修整;这边大军一停下来,那边蒙古骑兵就开始了他们的骚扰。
蒙古骑兵时不时射过来的箭矢,虽不能对严阵以待的天龙八旗骑兵和建州女真骑兵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却能让骑兵们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无法得到休息。
逼于无奈之下,白峰只能让杜度的正蓝旗在大军扎营的地方围一个圈,由他们一力承受蒙古骑兵的骚扰;如此一来,在里面的镶蓝旗、正红旗、建州骑兵就能得到相对安静的休息。
前半夜挡在营地最外围的正蓝旗折损了三四百骑兵,换来的是其他三支骑兵的安眠;后半夜正蓝旗的骑兵撤回到了营地里面,换成了贝和齐的建州骑兵挡在营地的最外围。
轮流挡在营地最外围的正蓝旗骑兵和建州骑兵,一夜之间总共损失了近千骑兵;等到清晨大军再度开拔的时候,这两支骑兵就回到了大军最中间的位置,挡在大军最外围的是尼堪的镶蓝旗。
五十公里的距离,对行军中的骑兵来说,这段路程可是不近;骑兵们的速度理论上可以达到五六十公里每小时,但战马跑不了十分钟就会累的气喘吁吁,这严重限制了骑兵们的实际推进速度。
白峰亲率的大军还需要小半天的时间才能回到同罗族的废弃营地,骚扰他们的蒙古骑兵却已由昨天的两千骤增至一万;事实上,一万蒙古骑兵的骚扰,那已经不仅仅是骚扰了。
挡在大军最外围的镶蓝旗骑兵,在蒙古骑兵的箭雨袭扰下伤亡急剧上升;眼看着镶蓝旗的骑兵伤亡数量即将突破两千,白峰果断下令停止撤退,全军调头与追上来的蒙古骑兵展开正面决战!
亚历山大的正红旗和贝和齐的建州骑兵,将近四万五千骑兵发起了对蒙古骑兵的冲锋;箭矢射的差不多的蒙古骑兵,明明只有一万之众却毫无怯意,他们也发起了冲锋。
两排蒙古重骑兵带着三排蒙古轻骑兵,对着冲向他们的正红旗骑兵集群和建州骑兵集群发起了反冲锋;手持长刀的正红旗骑兵和建州骑兵,与紧握弯刀的蒙古骑兵,全速冲向了对方。
“嘭!”“嘭!”“嘭!”
冲在最前方的两军骑兵,与他们的敌人狠狠地撞到了一起;刹那间,战场上嘶吼不断、惨叫连连,被撞下战马的骑兵们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四面八方汹涌而至的敌我两军骑兵淹没。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半途激战·上”()
诗人的使命是引起内心的震撼,而不是培养偶像崇拜者。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苏联著名导演)
正红旗的骑兵虽然都是轻骑兵,但他们的武器装备却极为精良,在与蒙古重骑兵交锋的时候好歹不会吃武器装备的亏;鱼龙混杂的建州骑兵则不一样,他们所使用的都是最简陋的武器装备。
这些来自于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的骑兵们,绝大部分都是骑上战马的牧民,而不是真正久经沙场的骑兵;这样的一支部队,与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正面对冲,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
亚历山大的正红旗以巨大的伤亡为代价,硬顶住了蒙古骑兵的反冲锋,贝和齐贝勒麾下的两万建州骑兵,他们的冲锋只坚持了数分钟的时间,就被源源不断冲上来的蒙古骑兵压制了下去。
对冲失利的建州骑兵,借着他们的数量优势倒也没有当场崩溃,只是他们的伤亡要比占据上风的蒙古骑兵惨重了许多;几乎每一名蒙古骑兵的阵亡,都能带着三四名建州骑兵垫背。
初上战场的叶布舒,第一次出征就遭遇了如此惨烈的战斗,但他却连一丝一毫的畏惧都没有,爱新觉罗家族的好战血脉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身穿黄色棉甲的他始终冲在最前方。
一连击杀了三名蒙古重骑兵后,满身敌人鲜血的叶布舒终于引起了一名蒙古千夫长的注意;这名满脸横肉长着络腮胡子的蒙古千夫长,一拉缰绳就朝叶布舒冲杀过来。
叶布舒再怎么冲锋陷阵,他的身后都有一队身穿蓝色棉甲的骑兵紧紧跟随;这队骑兵就是皇太极长子正蓝旗旗主豪格,派来保护叶布舒的那队骑兵,是正蓝旗战力最强、最精锐的一个牛录。
建州骑兵在蒙古骑兵面前不比待宰的羔羊强多少,充其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