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明明没到啊!
两人不时的回头,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在不经意间,已经跨越了沬邑的城墙。
城外都如此繁华,城内又是何等景象?
于是乎,当护城河遥遥在望,那高达三十丈,如波浪般曲折,一眼望不到头的城墙印入眼帘,两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还是两年前的那个沬邑吗?
确实,如今的沬邑,正式改名为朝歌,并向四方拓展,不仅规模扩充了近三倍,阵法还随之延伸,已有了煌煌巨城的雏形。
这是墨家的功劳,继兵家和儒家后,顾承所著的第三卷便是墨家之道。
按理来说,此刻距离鲁班出世还有几百年呢,很多基础的工具都缺失,墨家的起步必然缓慢。
所幸各大贵族由于子弟在陛下的军舍中学习,自然也要投桃报李,将各家的奴隶贡献出来。
事实证明,人力是最好的工具,当数以十万计的奴隶按照墨家之道建设,朝歌的规模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膨胀着。
当然,代价就是不时有奴隶倒下,再也爬不起来。
伯邑考远远看着,露出怜悯之色。
曾经的他,对于这些底层的奴隶,根本没有关注,但自从在学堂中习得儒家精义,其中的仁爱思想深得其心。
什么是“仁”?
对待别人,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
“仁”一个“亻”,一个“二”,谓二人成“仁”。
奴隶也是人,也该争取为人的权力,这种残酷的现状,必须要有所改变,相信爱民如子的父亲一定会同意的。
而姜文焕看着奴隶万众如一的高效,周围却无鞭打逼迫,同样露出思索之色,拉住一位行人问道:“他们为何这么勤劳?”
那小民见姜文焕衣饰华贵,气度不凡,不敢怠慢,马上道:“陛下恩典,只要这些奴隶能够按时完成劳作,便计下功,累计十功,可焚丹书。”
丹书就是用朱砂书写的奴籍,焚丹书便是摆脱奴籍,恢复自由之身。
为奴隶主或国家立功,本就是免除奴隶身份的一个途径,但那实在难以上青天,仅仅是个念想。
但现在建设王都,虽然也是苦活累活,至少有个盼头,所以奴隶干得热火朝天,斗志昂扬。
而除了奴隶外,现场还有监督的官吏,取代了以前拿着藤条,不时抽打的奴隶主。
这就是第四卷法家之道带来的改变。
在这个时代,是没有所谓的吏,有的只有高高在上的官。
上层就是诸侯、贵族、奴隶主,中层就是普通的平民,下层则是奴隶,泾渭分明。
法家的出现,正是平民中吏治的诞生。
从平民中选择干吏,协助上官治理,如今仅仅是初见效果,已经引发轰动。
“陛下真乃圣明之君!”
这种压榨劳动力的行为,换在后世要被千夫所指,但在这个时代就变成了开明,且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贵族和奴隶主的子弟得到了高等的教育,又居住进更加宽敞舒适的府邸,所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少部分奴隶的自由,怎么看都是划算的买卖。
人人有机会成吏,代表着平民也能拥有权力,对于奴隶上升的机会,自然也就不会在意。
对于大商王室来说,这既减免了劳动支出,扩设都城的成本降到极致,还增加了凝聚力,拉拢了上层阶级,可谓一举数得。
姜文焕看了大受启发。
他学了一肚子兵法,对于如何操练士兵,提升战力,已是了然于心,但有一个巨大的限制——
无论是大商,还是八百诸侯,都没有常规军队。
打仗需要兵器粮草,各种物资,操练同理。
在这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除非大战将起,或者王宫边境最必须的守卫,其他地方都是没有正规军队的,姜文焕学得一身本领,却是个光杆司令,他的练兵之法想要贯彻,用平民根本办不到。
对于这点,早在朝阳山上,他就和伯邑考探讨过,考虑了不少新政,却都有不小的祸患,直到此刻。
现在纣王陛下所为,不正是最好的变法吗?
两人双目亮若星辰,再也不愿停留,去驿站领了马匹,往各自的封地而去。
不过两位世子并没有发现,往来的农夫中,有数道目光交替观察,目送他们离开。
第五卷是农家之道,和大秦世界的农家一样,得到此门传授的弟子不仅改善农利,更是最好的耳目,伯邑考和姜文焕的神情举动全部落入他们眼中,第一时间向上禀告。
得到消息的顾承点头:“看来他们终于领会了学以致用的道理。”
比干身为儒学先生,教导过伯邑考,对于顾承有条不紊,没有引发丝毫动荡的改制,钦佩不已,但对于诸侯的发展还是有所担忧:“陛下,恐怕姜桓楚和姬昌不会任由两子施为,只会取其利用之!”
顾承笑笑:“当进步的萌芽诞生,星星之火开始燎原,食古不化的阻碍,只会被大势所淘汰。”
他看向立于另一侧的商容:“备战如何?”
首相商容答道:“陛下,闻太师和武成王,已聚集十万大军于边境!”
“很好!”
顾承缓缓起身:“东伐九夷,扩我疆土,让天下诸侯看一看,跟不上变化的下场!”
。更新最快网址:
第十四章 王者之师(求订阅!)()
东鲁。
作为春秋时期开化最早,文明独先的鲁国前身,近百年来,它几乎是天下最强的诸侯之国。
哪怕西岐后来居上,但相比起底蕴,还是略逊东鲁一筹。
东伯侯姜桓楚立于高达十丈的雄伟城墙上,眺望远方的狼烟,缓缓地道:“焕儿,你觉得此次东伐九夷,大商能击败这数百年来一直纠缠的宿敌吗?”
姜文焕刚刚归家,就被拉来,还有些风尘仆仆,但精神上却很振奋,听到父亲询问,斩钉截铁地道:“我大商必胜!”
姜桓楚默然片刻,又问道:“武成王统兵十万,虽未倾国之力,却已是影响国运的大战,陛下勇武过人,被那东夷祭司预示为灭族者,为何不御驾亲征呢?”
姜文焕也有些奇怪,换成是他,登基未久,传道改制,国力蒸蒸日上,正是示威四方之际,确实应该御驾亲征,一举覆灭东夷。
不过他也是上过一些儒家课程的,回答道:“陛下贵为天子,以江山社稷为重,怎可轻言亲征?”
姜桓楚颔首道:“是啊,陛下坐镇朝歌,一心改制,即便有些许反复,也难以动摇国本,当真是一代明君!”
知子莫若父,反之同理,姜文焕知道姜桓楚这名为赞叹的话语中,含着许多担忧。
他身为世子,几乎注定了是未来的东伯侯,何尝希望看到自己的诸侯国被吞并,顺势将改制之法,细细讲出。
他这个版本是经过一路上深思熟虑得来的,虽然受限于见识,不少方面有些粗糙,但大致的体系已有。
姜文焕坚信,按照这样改制变法,东鲁的实力绝对有质的腾飞,到那时即便陛下想要对东鲁动武,也要三思了。
当然,姜文焕没有犯上作乱之心,且不说姐姐姜氏很得宠爱,传授之恩亦不敢忘,他会对大商敬忠,所要求的,就是东鲁的统治格局不变。
这也是上层阶级保证权势的一贯思路。
姜桓楚欣慰地看着自己成熟了太多的儿子,对于所谓变法却是不置可否,待得姜文焕问得急了,才淡淡地转过头,回望东方:“且看这一战,胜败如何吧!”
……
……
八千步兵,三百乘战车,大商军队分左中右三翼,缓缓向东夷之地逼近。
身披金甲,蚕眉美髯的黄飞虎,端坐在五色神牛之上,看着远方绵延群山下,空空如也的部落,微微皱眉。
东夷举族果然逃跑了。
对于大商来说,朝歌就在那里,逃跑是不存在的概念,但对于东夷而说,他们是以村落部落形式存在的,真的要跑,是能够转移进深山老林。
事实上昔日的九黎残部,就是靠这种手段,躲避了轩辕圣皇的搜查,苟延残喘了下来,后来休养生息,重新走出大山。
三年前大祭司亡,首领羿便有了心理准备,数月前黄飞虎大军一经调动,九夷各部立刻撤离,往山中祖庭而去。
当然,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毕竟从昔日出山到现在,东夷的人口翻了何止十倍,那时人少时可以生活在祖庭,现在回去必然是住不下的,山间的瘴气更不是寻常体质能够承受,不知道多少妇孺要死于其中。
但同样的,大商十万大军的粮草消耗,不会比东夷负担要轻上多少,两者对峙下去,吃亏的还是大商。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古今同理。
黄飞虎亦学得兵家之道,对于其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言,深以为然。
大商与东夷相持数百年,正是因为屡屡无法取得关键性的大胜,士气衰竭,才会无功而返。
他绝不会重蹈覆辙。
“王者之师,全军推进!”
就在商朝大军坚定不移地前进之际,山林之中,一双如鹰隼般锐利的眼睛,早已观察许久。
这对眼睛属于“羿”!
东夷的族长!
第一神射手!
黄飞虎万万也想不到,身为一族之长,不仅身先士卒,羿干脆充当起了斥候,只为收集商军的情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原本大商和东夷是冤家对头,老熟悉了,但自从顾承登基后,改变日新月异,在羿的眼中,如今的商军已经变得陌生。
强大到陌生!
以前商朝也有大肆用兵,甚至举国之力的时候,可由于军队的不规范化,投入的再多也仅仅是数量庞大,相比起后世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精兵,行军松散,阵形扭曲,妥妥的乌合之众。
所以东夷人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