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轻声说道。
伴随着方鸿萍低声的温言软语,梁远那种时空错乱的感觉越发强烈了起来,难怪蔡晓兵那个家伙对方师太痴迷不悔,念念不忘,温柔起来的方师太果然揪人心干,真不知道那个家伙是在什么时候发现这一点的,那个该死的家伙,这种好事都不和兄弟们说,一瞬间,梁远那颗中年大叔的猥亵、邪恶的灵魂占了上风。
“还以为方老师很累呢。”梁远恍若又回到前世工作后,和同事们聊天打屁的情景,一边说一边暧昧的看着方鸿萍搁在桌子上的那挺拔、硕大的胸部……。
眼看着一股血线自脖子升起,转眼就爬满了雪白的脸颊,方鸿萍本来就雾蒙蒙的桃hua眼更加显得泣玄欲滴,清醒过来的梁远却没了欣赏眼前美色的心思,真是让人疯掉了,梁远恨不得把脑袋放进课桌里,看来自己果然活腻歪了,方师太都敢调戏了。
接下来的时间,听着耳边清晰可闻的呼吸声,梁远像鸵鸟一样埋着头,五味参杂的答着高数卷纸,却再也不敢抬头和方鸿萍的目光有半点交接。得益于当年方师太给打下的功底,梁远在理科上没有遇到任何困难,不过在面对时事政治时却有些抓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国家改革风云ji荡的时期,无数的第一次此起彼伏,梁远看着卷纸上很多问题都不敢下笔回答,万一在某条上泄漏了天机,那可真是跳进太平洋也洗不清了。
梁远看着最后一道名为“谈谈李紫日〖总〗理提出的打破僵化机制,促进竞争发展,缩小行政拨付,扩大银行贷款的意义”的论述大题,禁不住无奈的叹气摇头。
这条政策就是眼下美国顾问给〖中〗央开出来的一系列市场经济配方之一,八十年代末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欣欣向荣繁华无比,而共和国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蹒跚前行,说是不羡慕美国那是扯淡。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大势的背景之下,共和国全盘西化的呼声和浪潮此起彼伏,美国财政部的专家马歇尔?b?汀奇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受聘于国务院,试卷上李紫日〖总〗理提出的这四点要求,就是在马歇尔的参谋下出笼的。
在八十年代国际社会发生过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像共和国和苏联都聘用过美国专家帮忙制定本国国策,其中苏联是最大胆的,天真的斯拉夫人还曾搞出了让人哭笑不得“休克疗法。”寄希望于一觉醒来其社会就会自动变成高度市场化的〖民〗主社会,简直“萌”爆了。
凭良心说共和国找的美国专家还算敬业,比苏联那只强多了,其倡导的在经济日常运行中减小行政干预,还经济的本来面目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可惜坏事就坏在一刀切上,面对国外专家给出的灵丹妙药,国务院大力推广执行,不分行业、企业统统推向市场,共和国自主创新的萌芽被一棒子打死,直到新世纪还没缓过气来。
以通讯和计算机产业为例,在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就已经攻克了第一代蜂窝式移动电话97k的基础技术,掌握了相关的基础专利,当时的吴淞移动通信研究所曾经为长江航运开发了一套基于450mhz频谱的移动通信系统,并正式投入了商业营运,相比之下〖日〗本于79年,欧洲于82年,美国于83年开始的第一代移动通讯网络建设根本就不算晚。
可惜的是伴随着〖中〗央一声令下,所有的科研经费由行政拨付改为银行贷款,萌芽状态的国产技术被扼杀与无形之中,指望每月工资不超过200元的科研人员,去贷款数十数百万,去搞移动通讯技术的完善和革新无异于天方夜谭。
与此同命运的还有北平微电子研究所的国产光刻机,光刻机被誉为现代微电子产业第一块基石,是芯片生产线的核心设备,当时国内已经有了成熟的10微米光刻机生产技术,并有能力研发新一代3微米光刻机,而彼时大洋另一端的美国,英特尔才把cpu的生产工艺提升至1。5微米。
在芯片行业共和国在八十年代和世界先进技术的距离是最近的,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在美国微电子技术如坐火箭般狂奔前行的同时,共和国的芯片技术不仅毫无进步,反而大踏步后退,引进设备有钱,自主创新无钱也算是八、九十年代共和国科技圈的〖真〗实写照。
梁远最终还是决定,在时事政治的卷纸上保留着大片大片的空白。
考零蛋也是无所谓的,大不了明年给东大的赞助多一些罢了,眼下还是安全第一,否则哪道题不小心泄露了天机,自己面临的可不是一般的麻烦。
数理化加上英语,语文,政治一共六科,东大把考试都放在了一天,直到下午四点多,梁远才结束了一天考试,收拾好书本文具梁远也没回宿舍收拾东西,直接同王蒙蒙等三人一一道别。
王蒙蒙问梁远,假期是否有时间参加少年班组织的一些社会活动,梁远指着自己那张独特位置的考桌苦着脸说道:“社会活动学校肯定不放心让你们自己去,估计也是方老师带队,我和师太两两相厌,大过年的就不去给你们添堵了。”
“这回考试凶吉难料,这个假期我得抓紧时间活动活动,要不明年开春搞不好会被学校遣返的。”三人看着梁远愁眉苦脸的模样,没心没肺的笑成了一团。
第105章 灯下黑()
所谓世事不如意十有**,梁远虽然决定年前把工作上的事情都抛开,可惜还没清闲几天就被苏良宇揪到了南湖科技园。
无叶电风扇已经发明了将近半年,李远玲早就把空气动力上的技术的难点一一解决掉了,最近这段时间都是苏良宇带着实验室的部分开发人员,在研发交流电机的芯片控制系统。
由于技术难度上的原因,最开始无叶电风扇选用的是有刷的普通直流电机做吸气风扇的驱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项目组发现,直流电机的碳刷会掉下许多粉末样的碳合物,残留在无叶风扇那道狭窄的排风缝隙中,经过后世高精尖家电大潮洗礼的梁远,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否定掉有刷的直流电机之后,给项目组划了两条道路,一个是开发具有电子换向器的无刷直流电机,一个是开发交流电机的调速系统。
在八十年代,电机的电子调速和电子换向器在国际上也是相当前沿的学科,看着苏良宇一副苦瓜脸,梁远挥舞起金融的大棒,和苏良宇许诺这两项先不考虑控制精度,只要能把系统的框架搭起来,可靠性满足投入商业应用的要求,开发出来产品的控制精度大约是那么回事就好,只要苏良宇能带人把有、无这个问题突破了,不仅明年微电子实验室的预算会加倍,骨干人员还会在盛京获得一套“资本主义样式”的住房。
苏良宇和手下的技术闲聊时,提及过美国的城市建设、日常生活等等。国内的技术人员听后异常羡慕,八十年代的美利坚在中国人眼里才是名副其实的人类希望,那时的美利坚还没有搜查我们的船,炸掉我们的使馆,撞掉我们的飞机,而是正和中国蹲在一条战壕里,共同警惕着那头看起来会随时狂暴的北极熊。
“小远。那个电子换向器实验室这边是一点基础都没有,实验室选择了开发交流电机的调速系统,忙了好几个月现在终于可以拿出来让你这个大老板看看了。【叶*子】【悠*悠】”苏良宇笑着说道。
“哦。哦,老苏你们突破gto技术了”梁远一脸的难以置信。
自从尼古拉?特斯拉(注1)发明了交流电之后,如何对交流电进行随心所欲的控制和干预。是电气工程师们长久以来的追求。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前,整个世界公认处于电气时代,而电气时代最重要的两块技术基石就是电力电子制造技术和随其衍生的变流技术,如果没有以晶闸管,电力晶体管等为代表的电力电子器件,电气时代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而晶闸管就是电气时代最核心、最有代表性的基础技术之一,自从1957年世界第一只晶闸管在美国通用电气的实验室诞生,该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电子产品中,多用来作可控整流、逆变、变频、调压、无触点开关等。发展到八十年代已经从初代的单向晶闸管(o)。
对于梁远来说可关断晶闸管(gto),是日后铁路机头采用先进交——直——交传动必须攻克的技术壁垒。只有通过以晶闸管为核心的变电整流设备,才能使源自电气化铁路高压线或机头自带发电机的高压、高频交流电变成适合驱动交流电机使用的普通工频电流。
“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可能”苏良宇摇了摇头说道。
“晶闸管是外购西德西门子的,调速的微处理器和控制程序才是我们自产的。”
看着梁远的表情从难以置信到有些失望,苏良宇哈哈一笑说道:“小远刚才说的gto元件自产我到是很感兴趣,那东西的生产线和微处理器生产线差不多。都是在晶圆上使用的离子光刻机,高精度全自动定位仪等设备生产出来的,过完年组建独立器件实验室时倒是可以当作工作重点。”
“老苏,你们能在实验室把gto还原出来?”梁远好奇的问道。
“gto原理和个别生产都不算难,最难的是批量生产的工艺和良品率,实验室的小试设备只能在一片晶圆上蚀刻一个gto器件。就算过完年中试设备都安装调试完,也不会有批量量产的能力。”
一片普通的四寸晶圆正常生产至少能产出30块芯片,实验室生产gto芯片一片晶圆上只能生产一块,这已经不是用奢侈能形容的了。
梁远听苏良宇说完gto的大规模生产上的难点,却心中一动。
中国铁路机车和中国航空工业属于一个类型的难兄难弟,好比飞机上国际主流已经上超音速了我们在玩螺旋桨,别人在飞三代的f16,我们在大肆修改米格21,对于铁路机车来说第一代电传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