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元起话中意思的明朗化,元巴的双眼中逐渐放出了两道精光,目不转睛的看着元起。能在刚见面的时候,就封出去个二品大员,并且还是主管经济命脉的大员,这样的君主不是昏庸至极,就是英明卓绝。
同时,元起的知人之明和随和的秉性,深深地触动了元巴的内心,相比生性多疑的宇宫照烈和咸鱼翻身的泰山,元起无疑要更加出色得多,这样的一位君主,让元巴大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
收起脸上的傲气,元巴心服口服的对元起拜道:“元巴参见大王,愿为大王一统天下,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在距离出征益州不到十五天的时候,随着元巴的到来,元起把全部心神都投入到了筹建法商府的工作中去,并责令留守在燕京的钟繇等人,在自己率军出征后,继续大力支持元巴,帮助他尽快把法商府支撑起来,以期尽早让法商府正式投入工作,给的经济带来正确的引导和指向。
经过数日的忙碌,等前期筹备法商府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之后,元起又把心神重新投到了即将开始的益州之战中,开始召集名单上随军出征,但却镇守在各地的文武大臣,比如诸葛亮。为了不让泰山和宇宫照烈提前嗅到风声,所以元起一直没有召回诸葛亮等人,他们都是镇守一方的重臣,若是他们离开自己的驻地,短时间内或许外人还发现不了什么,但若是时间久了,势必会引起泰山和宇宫照烈的注意,因此,直到现在,元起才将诸葛亮等人召集到燕京,为即将开始的大战做着最后的准备。
时间在一天天的倒数着,当距离出征的日子还有七天的时候,元起特意在紧张的备战中,抽出半天的时间,分别给宇宫照烈和孙策各自写了一封信。给宇宫照烈的,是元起发布的正式诏书,诏书中,元起首先以摄政王的身份,肯定了宇宫照烈魏王的爵位是真实有效的,之后隐晦的提到了泰山射杀先帝元协之事,让宇宫照烈厉兵秣马,准备日后合力征讨益州,为含冤而死的元协报仇雪恨。元起没有在诏书中规定具体的日子,他这样做。一来是安定宇宫照烈的心,承认他魏王的爵位。同时也在暗示宇宫照烈,你魏王的爵位,是我摄政王元起给你册封的,既然我有权册封你,那么便也有权收回对你的册封,前提是,只要你安分守己,你就可以稳稳当当的做你的魏王;
二来也可以迷惑宇宫照烈。让宇宫照烈误以为元起近期内不会动兵,等元起率军和泰山交上火之后,宇宫照烈即便是想趁机侵袭冀州等地,恐怕一时之间,也难以筹集到充足的粮草和兵马,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元起的后顾之忧。毕竟宇宫照烈手中。可没有潜龙那样的千里眼、顺风耳,想要摸清元起这次极为隐蔽的军事动向,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而元起写给孙策的,却只是一封家信,在信中,元起提到了即将出兵益州征讨泰山的事情。希望孙策不要把这件事泄露出去,同时元起希望孙策可以暗助自己一臂之力,在防御好宇宫照烈的同时,派出一支奇兵,侵袭泰山的荆州。让泰山腹背受敌,顾此失彼。元起在心中嘱咐孙策。一切行动都要隐蔽,不要被宇宫照烈和泰山发觉,如果有什么决断不下的部署,可以向周瑜和孙权问计,整件事情,最多只能让他们二人知晓,决不可将范围扩大。
元起之所以用家书这样的形式,把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告诉孙策,是因为元起相信孙策,孙策既是元起的首席大弟子,同时也是元起的大舅哥,在自己如此强盛下,大舅哥还是值得信任的。
在收到元起的诏书和信件之后,宇宫照烈和孙策的反应迥然不同。宇宫照烈大会群臣,把元起的诏书拿出来,让大家观看,在看过元起的诏书之后,宇宫照烈笑着问向麾下的文武们:“都说说,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
一众武将以宇宫仁为首,全都向宇宫照烈表达了祝贺,认为元起是惧怕宇宫照烈手中的实力,不敢和宇宫照烈轻起战端,这才逼不得已正式下诏书,承认宇宫照烈称魏王这一既定事实。甚至就连一部分谋士们,也都怀着这种思想。
只有郭嘉等少数一些人,却没有任何的欣喜之色,脸上反而带着浓浓的担忧。戏志才率先开口说道:“大王,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个元元起,绝非畏首畏尾之人,因此,忠断定这道诏书有诈!”
程昱也赞同的说道:“说不定,这是元起的缓兵之计,想趁着我们麻痹大意之时,趁机来攻城略地,大王,我们还是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才是。”
看到手下第一智囊郭嘉一直没有说话,宇宫照烈问向郭嘉:“奉孝,你怎么看这件事?”因为现在是十月,即将进入严冬,一向身体不怎么好的郭嘉,便因一时不备,偶感了风寒,近几日都在家中静养,但病情却不见丝毫好转,今日得到宇宫照烈的召唤,郭嘉也是强打着精神起身前来,所以语气中就多了几分病态的虚弱:“禀大王,这件事……咳咳,绝非表面上这么简单,咳咳,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现在已经出现了三位王侯了,咳咳,要是算上江东的孙策,那就是四分天下了,以元起的心性,是绝不容许这样的局面长久并存下去的,所以,咳咳,所以,这道诏书,就是元起要动兵的先兆了,只是,大王应该并非是他的第一目标,元起此次,咳咳……此次应该是要向泰山用兵了。”
说了这么多的话之后,郭嘉的脸色变得更差了,喘着粗气坐倒在了座位上,再也无力起身了。
宇宫照烈解下身上的披风,走下王位来到郭嘉的身前,亲手将披风盖在了郭嘉的身上,关心的说道:“奉孝还是要多注意身体才是,孤今日不该召你前来。”
郭嘉摇了摇头,喘息着说道:“无妨,为大王分忧,乃是嘉分内之事,咳咳……”
宇宫照烈在郭嘉的肩膀上轻轻拍了两下,示意郭嘉稍后便可自行回府调养,不必等他的号令了。之后,宇宫照烈站起身来,向环侍在身周的文武们说道:“奉孝的分析很有道理,元起一定是有大动作了,咱们不能光看热闹,立刻把所有的探马都派出去,收集所有的情报,看看咱们能不能从中获取什么好处……”
与宇宫照烈阳奉阴违的态度不同,孙策在收到元起的书信之后,立刻叫来了孙权和周瑜,然后让侍卫退开五十步,严加防守,不许任何人靠近五十步之内。在看完了元起的书信之后,孙权讶然说道:“师父这是要准备一举剿灭泰山啊,壮哉!”
周瑜点着头道:“摄政王此举虽然看似莽撞,但泰山,乃是一只潜伏的猛虎,越是给他时间,他日后所能形成的危害也就越大,现在泰山还未能对益州进行完全的掌控,倒也是出兵征讨的好时机。”
见到周瑜和孙权都赞同元起出兵征讨泰山,孙策不由得露出会心一笑,低声说道:“其实某心中也是这么想的,现在,咱们该商量一下,如何才能助师傅一臂之力…”
第三百八十三章 吴下阿蒙()
终于到出征的日子了,十五万燕军迎着初升的朝阳,集结到了燕京广场的忠烈碑之前,他们刀枪锋利,衣甲鲜亮,一股昂扬的士气,直冲天际。
站在点将台上的元起环视了一圈即将出征的将士们,朗声说道:“将士们,泰山无道,残害先帝,今本王挥军伐之,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十五万将士同时发出竭尽全力的怒吼:“杀,杀,杀!”
元起满意的点了点头,回过身看向身后的忠烈碑。元起伸手在元协的名字上抚过,然后指着元协的名字,大声向眼前的将士们:“好,扛上忠烈碑,出征!”元起大声下达了出发的命令。
各级将领立刻呼喝自己的部下战士,按照次序先后开拔。齐天和赵虎是最先出发的两个人,齐天带着满编的两万飞龙精锐,而赵虎则是带着一半的天归精锐,一起率先踏上了征程,作为大军的先锋。这两支精锐骑兵,侧重点各有不同,飞龙军擅长冲阵、凿穿等重骑兵的作战,而天归军则是全能兵种,同时还可以胜任探哨的任务,两支精锐能够形成完美的互补。保证在大军前进的道路上,肃清一切障碍。
在齐天和赵虎之后,就是元起的中军主力了,这是一支由十万人组成的队伍,队伍中既有一万天归军和两万麒麟军这样的精锐,也有接受汉化的鲜卑、辛蛮等异族将士,更多的,则是入伍三年以上的汉人老兵。这样的组成结构,保证了敌军强悍的战斗力。跟随在元起身边的,武将有张武、黄勇、左慈、甘静、许褚、典韦以及小将姜维。谋臣则有诸葛亮和庞统这一对绝世智囊。
中军之后,是张冲统领的两万粮草押运部队。张冲也是最早跟随元起的那批元老之一,甚至比荀略还要早得多,他为人胆大细心,做事沉稳,由他坐镇后军,元起就不必为粮草的事情担心了,想要在张冲的手中劫粮,那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当三路大军先后踏上征程,潜伏在暗处的宇宫照烈探子们,终于意识到,燕军这是要来一场大动作了,连忙准备把这一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回许昌,呈报给宇宫照烈。但是,这些探子和精锐的潜龙成员相比,简直是判若云泥,宇宫军的近百名探子,在回归许昌的路上,遭到了潜龙成员撒网式的截杀,实力最差的,甚至都没能走出燕京的城门,就算是实力最强的一批宇宫军探子,在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侥幸躲过潜龙成员的连续截杀之后,依然没能逃脱掉悲惨的宿命,最后一个被潜龙成员截杀的探子,距离许昌,仍然有着百里开外的距离。
当然,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宇宫照烈最终还是探听到了燕军的动向,只是当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从燕京出发的十五万燕军,已经快要到达京城了,在宇宫照烈毫不知情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