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闲人-第6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稻谷若气候和土壤适宜的话,还能比大唐的稻谷多收一季,整整多出来的一季稻谷,又将是一个怎样庞大的数字?

    李世民心中充斥着狂喜,至于具体的数字,他已不敢去算,他怕幸福得原地爆炸。

    当然,李世民也是个非常谨慎的人,李素的三言两语不可能让他彻底相信,毕竟这是一件大事,事关社稷黎民。

    双手捧着稻穗,李世民爱不释手,眼睛死死盯着它,头也不抬地道:“来人,速召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三位进宫,马上!”

    殿外的宦官恭应一声,转身飞快跑远。

    殿内再次陷入尴尬的沉默。

    李世民埋头只盯着稻穗,看得很仔细,想想不放心,将从两种稻穗上摘下的稻谷又仔细数了两遍,确定数字上的差异后,满意地点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至于李素,李世民选择了无视。

    虽然从未否认过自己是小清新,可李素接受不了别人把他当成小透明。

    于是李素决定再次打破这尴尬的沉默,制造点声响让君臣之间的气氛嗨起来。

    “呃,今日的天气,哈哈哈”

    李世民仍未抬头,眼睛仍旧盯着稻穗,嘴里却冷冷地道:“没正事就闭嘴,朕不想跟你闲扯,没见朕一直未抬头吗?朕连你的脸都不想看见。”

    李素:“”

    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座桥,被人踩过之后便生生拆成了碎渣,简称“过河拆桥”。

    很显然,对李素破坏和亲一事,李世民仍余怒未息。

    指了指手中的稻穗,李世民道:“一事归一事,你献稻有功,但你破坏和亲也是大罪,朕这里没有功过相抵的说法,该赏的朕会赏,该罚的朕也不会留情,李素,别以为这事过去了,告诉你,这事过不去!”

    李素飞快眨眼,脑子里努力消化这句话。

    既要封赏,也要惩罚,功过还不能相抵难道他想给我封个国公,然后再一脚把我踢到黔南,仍旧再过三年与野人土著为伍的日子?这逻辑该不会精神分裂了吧?

    长孙无忌等人来得很快,李世民的宣召很急,三人甚至连朝服都来不及穿,都只穿了一身寻常的儒衫匆匆进殿。

    君臣见礼之后,长孙无忌等人这才看到角落里画圈圈的李素,长孙无忌一愣,接着飞快扫了李世民一眼,似乎明白了什么,立马对李素露出了亲切的笑容,一副长辈宠溺又责备的语气,指了指李素,笑道:“长安城这些年都说李子正是个小混帐,老夫一直以为传言不实,多好的娃子啊,有本事有才华,文能提笔武能破城,哪里混帐了?直到今日老夫才知,你小子果然是个混帐,看看你都干了什么事,和亲都敢掺和,呵呵,越来越出息了。”

    房玄龄和褚遂良也是老人精,原本该蹲在大理寺监牢的李素,此刻却出现在甘露殿里,与李世民同殿而坐,这个事实本身就释放出许多信号了,老奸巨滑如房玄龄者,岂能看不出这其中的玄妙?

    于是房玄龄抚了一把长须,接过长孙无忌的话头,大笑道:“辅机贤弟所言甚是,这小混帐蔫坏蔫坏的,平日里温文儒雅彬彬有礼,嘴也甜,见人就叔叔伯伯一通乱喊,一旦犯了浑就不计后果无法无天了,把天捅破也不稀奇。”

    李世民在旁边听着二人调侃,闻言嘴角微微一扯,接着满面怒容道:“朕今日也领教了这混帐的胆大包天,此事断不会轻饶,不给你长点教训,日后恐怕你真会干出捅破天的大事。”

    长孙无忌目光微闪,论揣度圣意,长孙无忌是个老司机了,李世民这番话再次肯定了他心中所想,话说得再严厉也只是表象,今日能将李素召到甘露殿,不论君臣二人说了什么,至少李世民必然有了重拿轻放的意思。

    这个队站得毫无压力,长孙无忌顿时打着圆场笑道:“陛下,这些年子正贤侄为大唐为陛下屡立功劳,如今只不过干了一点点出格的小事,相比子正所立的功劳,实在算不得什么,终究只是小辈胡闹,教训教训也就够了,可莫真将他流放到黔南去了,这孩子看着体弱,经受不了路途颠簸,在黔南那种不毛之地怕是连命都要交代了,还请陛下念及旧情,饶过他这一次吧。”

    房玄龄也在旁不停地点头附和,只有褚遂良嘴唇嗫嚅了几下,没吱声。

    李素急忙朝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投去一记感激的眼神,长孙无忌也悄悄朝他回以会意的目光,二人相视而笑,分外融洽。

    李世民哼了哼,道:“该罚的,朕还是要罚,一国之君若连赏罚分明都做不到,朕何以服天下?不说这个了,三位爱卿且过来,今日李素向朕进献了一个好东西,朕有大事欲与三位商议。”

    长孙无忌三人马上朝李世民身前凑去,至于李素仍蹲在墙角画圈圈,他愈发感到自己这座桥被拆得稀碎了

    殿内君臣窃窃说着话,李世民不时举起手中的稻穗和稻谷,一边详细地解释,随着李世民越说越多,长孙无忌三人的表情先是好奇,接着惊愕,最后震惊,表情变幻分外精彩。

    “这,这此物,果真能增产三分之一?”房玄龄激动地拽住稻穗,长长的胡须不停抖动着,显然情绪很不平静。

    李世民笑道:“若李素所言不虚,应该便是了。”

    房玄龄眼眶都红了,他是尚书省左仆射,名副其实的宰相,大唐国内具体的事务都是他在操持,无论水利,商道,农桑,赋税等等,大事小事一把抓,正因为宰相的身份,所以他比谁都清楚这种稻谷有着怎样重大的意义,国库若比往年多了三分之一的粮食,什么事不能干?什么事干不成?百姓若能多吃三分之一的米饭,对这个皇权统治的忠诚度和凝聚力又将是怎样的一个质的提升?李唐江山稳坐五百年不是问题。

    “天赐祥物,注定陛下的大唐江山万万年,臣代天下百姓谢陛下恩泽!”房玄龄哽咽地道。

    李世民笑着叹气,指了指李素,语气却不怎么和善:“莫谢朕,要谢谢他,小混帐成天闯祸,偏偏运气却好得邪性,这等安邦定国之祥物竟叫他发现了,哼!”

    长孙无忌扭头,深深看了李素一眼,目光有些复杂难明,随即忽然道:“子正贤侄,老夫有一问”

    李素急忙行礼:“长孙伯伯尽管问,愚侄知无不言。”

    长孙无忌不似房玄龄那般激动,神情却有些疑惑不解:“据贤侄所说,此物是真腊国的稻种,其国耕种此稻业已数百上千年了,老夫不解的是,明明比大唐的稻种产量高,为何咱们中原直到今日才发现此物的存在?以往难道没人发现过吗?”

    李素不慌不忙道:“不瞒长孙伯伯说,此问愚侄也曾想过,而且问过那位真腊国的王子,王子也不得其解,愚侄自己想了想,觉得此物之所以没被咱们中原发现,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路程甚远,两国相距数千里,如今交通不便,从南到北走过来,少则数月,多则半年,如此漫长的距离,两国间消息闭塞不通是很正常的,其次,两国语言不通,真腊国诸部说的大多是天竺语,文字也是天竺文字,佛教传入真腊年月未久,两国无论官府或民间都不觉得彼此有什么来往的必要,其三,稻谷一物,我大唐南方皆种植,论稻谷外形的话,两国稻谷相差不大,米粒相似,只有微小的差异”

    嘴角轻轻一勾,李素笑道:“除了小侄这等无聊之人没事把稻穗上的谷粒摘下来一颗一颗数清楚,恐怕没人再干这种事了,也就是说,两国虽然同种稻谷,但两者的产量差异怕是从来没人注意过,所以真腊国的稻种这几百上千年来便泯然于世,而不为人知了。”

    李素说完,殿内君臣顿时点头不已,看来李素的解释众人都是比较认同的。

    李世民抓起一把稻米,任谷粒从指缝中泄下,看着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笑道:“朕欲在大唐推行此稻种,众卿以为如何?”

    房玄龄拧眉沉吟不语。

    长孙无忌却道:“陛下当三思而行,此物确是好东西,若能推广普及,大唐百姓之福也,只不过,此物产量究竟有没有那么高,臣以为还是先确定以后再推行比较好。”

    扭头歉意地朝李素笑了笑,长孙无忌解释道:“不是信不过贤侄,事关社稷民生,不得不谨慎,贤侄莫误会老夫之意。”

    李素急忙笑道:“长孙伯伯此言乃老成谋国,愚侄只会心中敬佩,怎能误会伯伯?伯伯多虑了。”

    李世民扭头望向房玄龄,房玄龄附和道:“臣以为辅机贤弟所言甚是,先确定了产量后再推行方为稳妥之策。”

    李世民想了想,点头道:“也罢,是朕心急了,只是真腊国太远,来回颇费时日,朕这便吩咐下去,命人在长安两市寻找真腊国人,最好是熟知农事者,将他们召进宫来,朕亲自询问一番,两相印证之后再下定论。”

    三位老臣皆同意并点赞。

    李世民又望向李素,淡淡道:“此物是你最先发现的,你可有谏上?”

    李素顿时露出犹豫之色。

    李世民原本只是随意问一问,没指望李素说什么,然而看到李素犹豫的表情,李世民顿时不满道:“你真有话说?有话尽管道来,遮遮掩掩做甚?”

    李素干咳两声,道:“臣确实有点不同的意见,说出来还望陛下和三位伯伯莫怪罪。”

    李世民哼了哼,道:“此为商议国事,本应尽抒己见,何来怪罪之说?只要莫学魏徵老儿说话那么难听,朕自然欣悦之。”

    李素笑了笑,随即正色道:“臣以为,此物虽好,却也不能拿来就用,真腊是小国,东西南北也就那么点地方,但大唐不同,大唐幅员辽阔,疆域甚广,每地的气候土壤都不一样,臣觉得种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故而晏子春秋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臣以为就算得到了真腊国的稻种,也该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