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就是婵娟市的第一个独立舱室,这次的发射目标。
一群工程师正在它周围清理,最后的检查早就完成了。
由于婵娟市设计要求承载30万人,同时兼顾居住和工业研发,这将是一个比深思区庞大10倍的超级工程。
对于这种工程,深思区已经验证过的模块化设计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能够极大地降低设计的复杂度。
同时,每个舱室都是独立的,也极大地提高了整体安全性。
太空毕竟不是人类的生存领域,长期生活会发生什么谁都不清楚,一旦发生重大危险,就可以封闭发生危险的舱室,保证其他人的安全。
如果危险过于严重,每个独立舱室都拥有独立的能源和动力,它们还可以直接拆分开各自逃生,极大地提高了生存能力。
而且,还有个重大的原因,让第一空建的专家决定一个个地发射舱室,否决了之前的计划。
由于婵娟市过于庞大,自重实在太重,人类目前制造不出强度足够的材料,可以支撑一个整体城市。
月球的重力比地球小得多,这是目前华国材料学能够满足要求。
所以,只能把一些生产舱室先行发射到月球上,利用月球上的矿产和地球后续带过去的资源和部件,在月球上一点点地把婵娟市制造出来。
今天要发射的编号00001的独立舱室,就携带了12名先发工程师和科学家,一些关键的矿产探测仪器设备,以及足够12人生存一年的庞大物资。
他们将在指定地点着陆后,进行最危险最艰苦的初期建设,同时还肩负驾驶月球车寻找资源开采点的任务,为后面的建设提供足够的参考信息。
说白了,这可是载人登月!
这就更让第一空建揪心了。
这个级别的项目以前都是由华国国家宇航局主导的,现在却变成自己单位主导,宇航局做后台技术支持。。。。。。
第一空建的总经理在书记眼神的暗示下,陪着笑问江远道:
“江院士啊,您估计这次发射的结果如何?马上要发射了,我这心里七上八下的,昨天一宿都没睡好!”
第一空建书记也跟着附和道:
“是啊,江院士,您看这情况怎么样?”
对于他们来说,婵娟市能不能如期建设完成,甚至提前建设完成,是关系到未来前程的大事。
反引力引擎刚研发出来,大部分人还不是特别能直观地感受这种产品,总觉得有点虚无缥缈,也就不由得二人不紧张。
江远理解他们的想法,便宽慰道:
“放心吧,问题应该不大。”
反引力引擎虽然已经开始实用到深思区和建军一号上,但是其昂贵的价格和巨大的战略价值注定这种技术在短时间内都不可能普及民用。
而且制造反引力引擎几乎超出了华国的工业制造极限,成品率低得可怕。
除了建国号和太空机甲分配到了一部分产能,其他的产能都优先供应给婵娟市了。
除非华国工程行业能做出巨大突破,连深思区的改造都遥遥无期。
对于这种情况,江远也是有心无力。
不论是换脑技术还是真空光电藻,都在吞噬着他为数不多的学霸时刻,实在腾不出时间了。
“放心吧!问题不大!”旁边一名昌文火箭发射基地的专家插了进来,信誓旦旦地说道。
来看发射的人员并不少,除了第一空建的人,还有深思集团的人、反引力技术专家、火箭发射单位和太空研究所、宇航局的专家等等。
毕竟婵娟市的目标就是月球,对于目前人类的技术能力来说,任何东西一旦涉及到太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别说建一座城市了,就是一个小小的空间站,都是对整个国力的压榨。
所以,婵娟市绝不是新成立的第一空建能够完成的,必然是大量部门单位合作的结果。
现在由执政院院长领导的‘婵娟市建设委员会’小组临时负责协调此事,不过这不是长久之计。
江远已经得到消息,国家正在筹备成立一个新的归口部门,据说叫太空建设部,专门负责一切太空城市、工厂的建设工作。
近日太阳能发电站也将由这个部门负责。
“王教授你好啊,你也来了?”第一空建的总经理显然跟这个昌文火箭基地的专家很熟:
“你对反引力引擎很了解?”
王教授参与了太空机甲的部分课题,对反引力引擎有很深的了解。再加上能进入这个房间的都是足够密级的,他也不藏着掖着,立马滔滔不绝地解释了一堆技术,说得二人连连点头,心情放松了不少。
几个人正聊着,又进来不少前来观摩的专家学者,还有一些穿着军装。
房间内热闹了起来。
第469章 精兵强将()
00001号舱室内,12名船员严阵以待。
婵娟市的舱室模块跟深思区一样,分成了大大小小几种不同的规格,以提供给不同的功能使用。
00001独立舱室是中等偏小的丙五型,内部长100米,宽50米,高15米,面积基本是一个足球场的大小。
舱室内部也并非就一个房间,而是按照丙五型的固定规格,分隔成四层仓库、工作舱、减压舱、接泊舱、维生系统舱、生活舱等6大块。
00001舱室由于是婵娟市第一个登月的舱室,需要做好开荒的准备。
大部分空间都分配给了仓库,那里储藏着所有的仪器装备以及生活物资,占据了下两层所有的空间和第三层的一半。
最顶层的工作舱,是12人主要工作的地方,同时兼顾了整个舱室的控制和驾驶。
现在,11个人背对背围成一圈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正中间独坐的就是这次行动的指挥者,船长杨大伟,他可以轻松看到每个人的工作情况。
杨大伟是华国国家宇航局的功勋宇航员,参加了四次航空任务,三次都是指挥者,这是他第五次飞行,也是第一次登月。
为了这光荣的一天,没有人知道他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
杨大伟压抑着心中兴奋,稳稳地发布命令,指挥船员进行最后的准备:
“能源准备,反引力引擎充能!”
“是!能源准备,反引力引擎充能!”坐在他左侧的蒋文斌一脸兴奋地重复船长的话语,开始操作面前的面板。
很快,密密麻麻的仪器闪烁起或绿或黄的灯光。
舱室支持两套控制系统,一套通过dt3进行遥控,一套直接在操作台控制。
按照操作手册的规定,除非紧急情况或者操作台出现故障,发射和降落时必须在操作台上操作。
因为这两个时间点,很容易出现信号干扰,导致误操作。
“高能电池组接驳成功,已断开地面电源接口,能源准备完毕,反引力引擎开始充能!”蒋文斌操作完成后,迅速回应。
12人面前的虚拟面板中,出现了一个绿色的进度条,显示充能进度。
伴随着巨大的充能噪音,众人默默地等待着。
作为婵娟市第一批登月的船员,这12人必将留名青史。
他们都是从各个单位经过层层选拔出的顶尖人才,政治上也绝对可以信任,是绝对意义上的精兵强将。
人员性别组成也经过了慎重考虑,9男3女。
心理专家已经证明,在封闭空间的长期任务中,适当的女性比例可以有效降低船员心理焦虑,缓解处于异星危险环境的恐惧,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在月球长期生活工作绝对是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次史无前例的行动,国家还调动了多台学习辅助器,让他们每个人都充分学习3个月,以应付未来可能种种的问题。
甚至,仓库中还有一台学习辅助器,里面事先输入了大量知识和信息,当出现无法预料的事故时,可以快速学习以应付。
就算学习辅助器提前准备的知识不够用,地面的专家也可以远程向它输入新的知识。
另外,这12人每个人都有2000小时以上的第二世界模拟飞行经验和300小时以上的实际飞行经验,对飞行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经验。
同时,国家还在军方第二世界内网中百分百模拟了00001舱室,让他们模拟起降上百次,并对登月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进行了反复演练。
12人中有一名专门的驾驶员,不过12人都经过一定的舱室驾驶训练,必要时,其他人也完全可以接手驾驶员的工作,完成95%以上的任务。
其他的人员组成,有1人来自军方,军衔少校,1人来自华安局,是个某个保密机构的信息科主任科员。
两人负责保密、危险排查,并在登月降落后,配合4名太空工程专家,完成大部分危险的舱外工作。
蒋文斌以深思大学校长的身份,打败集团内部几十个竞争者成为深思集团技术代表,参与这次任务。
他将作为真空光电藻、能源系统和反引力引擎的技术专员,登上月球。
看似这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其实,他自己不知道,这也是江远的隐蔽馈赠和回报。
江远知道蒋文斌才是历史上光电藻的真正培养者,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抢夺了他的机遇,参与这种任务对蒋文斌的未来职业生涯有极大的帮助。
另外4人是技术专家,分别专精维生、电子、生物、太空等多个领域。
除了12名船员外,地面上还有350人的幕后技术团队,正在24小时关注着00001舱室的每个角落。
可以说,国家为了这次登月做了所有能做的事,几乎掏出了相关方面的所有技术储备。
进度条终于跑到了头,蒋文斌用清朗的声音汇报道:
“报告船长,反引力引擎充能完毕。”
他当然可以在脑海中用意念沟通,但是基于可能存在信号干扰的考虑,操作手册也要求大部分情况都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