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陈桥到崖山-第2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R宦梢韵嘤Φ慕坠俅妗碌慕坠俟灿25阶,比旧的寄禄官少了17阶。新官品仍是9品制,每品分正从,共18阶。比旧官品少了12阶…

    2三省六部,循名责实。顾名思义,就是各衙门从今往后叫什么名。就去办什么事。权力回归,谁也不许越界!要注意的是有些名称也从此变了…

    元丰改制后,恢复到了唐朝的中书省主决策、门下省主封驳、尚书省主执行的旧制。现在,宰相们的办公室不叫政事堂了,改称“都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2个名称也取消了!以“尚书左右仆射”就是以前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以左为尊,尚书左仆射就是首相。“门下中书侍郎”和“尚书左右丞”就是以前的参知政事(副宰相)。所以,22日元丰改制完成的当天,本来的宰相王珪改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还是宰相。本来的参知政事蔡确改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官升一级成为次相。23日,本来的参知政事张璪改称中书侍郎,还是副相。另外,章惇为门下侍郎、蒲宗孟为尚书左丞、王安礼为尚书右丞…

    然后规定沿用唐制: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复核、尚书省执行的原则。另外,左相虽是首相。实权在右相手里…

    另外,在去年的11月22日,枢密院已率先完成了元丰改制。枢密使改称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改称同知枢密院事…

    其它还有很多,元丰改制很复杂,本书也不想过多涉及(其实在作者看来:这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意义,除了让像我这样写宋史的人在元丰改制后多打些字、多赚几分钱的稿费而已)…不过最大的一原则:东西两府分权,军政分开这点宋朝最大立国之本,宋神宗是没动的。东府宰相,西府枢密,仍分庭抗礼,没像唐朝那样集中在宰相一人身上。

    做完这一点,实际上宋神宗已同时完成了司马光、王安石2人心中各自最完美的社会。熙宁变法前,这2人一个说要开源、一个说要节流…现在王安石的开源全国辅开,各项新法所产生的巨大利润向国库滚滚而来。司马光的节流、减少开支、消减官位也已达到…

    拿下葭芦寨让种谔空前兴奋,他和他父亲两辈经营边关,一详尽庞大的战略计划早就生成了,这时终于可实施。5月,他派自己的儿子种朴入京,同时请鄜延路总管沈括上奏皇帝,说出长久以来的愿望“横山延袤千里,出产战马,易于耕种。有盐铁之利,百姓骁勇善战。夺得横山,在横山上修建古乌延城,再沿银、宥、夏、盐、会、兰等州一线修建城寨。筑垒推进,一步步稳扎稳打,围逼灵州与兴庆府,逼使西夏就范”这是与之前五路西征截然不同的计划,从战略思想上来说,是与当年范仲淹思路一脉相承的。虽见效慢。可每一步都没风险。西夏国土面积并不大,以这时宋朝空前壮大的国力、对西夏压倒性的军事实力,绝对可把党项人的生存空间挤干挤尽…最优越一点是根本就不用和对方主力军团野战对决,只要发挥宋军最传统的守城优势,就足以让西夏眼睁睁被蚕食,却没半点办法…如要说缺点的话,就是见效慢、花费大。这要筑多少个城池、盖多少个寨子,何日才能见到西夏人俯首称臣?

    可刚刚挣脱了失败情绪的宋神宗不这样想,他又一次看见了希望!于是他迅速派出2个特派员,去西北实地考查操作难度…可此时的种谔、沈括心里都变得忐忑。不安的感觉往上升。这2位特派员太奇怪了,让他们看不懂,尤其其中姓徐的那位…

    2个特派员,一个太监李舜举、另一个叫徐禧。李舜举就算了,他只是皇帝的贴心人。一起在皇宫里生活嘛,无可避免的。敏感的宋神宗觉得太监值得信任。而这位徐禧就正相反,他本来离着神宗无比的远。徐禧是个没文凭的人,能混进公务员队伍,完全是托了改革的福。这位仁兄从小志向高远,不屑读书,当同龄人都在钻研科考时,他走遍大江南北、边塞绝域,积累了一脑子新奇古怪的想法。这些想法让宋神宗大为倾倒“朕阅人多矣,未见如卿者”单从这句话来看,徐禧比王安石都厉害了!

    这时派徐禧上前线。正是发挥他特长?忘了说:这位徐特使虽没当过一天兵,可超级喜欢军事。当年他游走天下时,最爱干的事就是蹲在一个个危险地段,脑子里急速旋转,想着怎样杀人…种谔的不安感就来自于这位徐特使。他走走停停。却不按种谔当初提出的计划来考查,很明显他脑子里有了些别的想法…

    6月1日,环庆路经略司上奏:西夏都统军嵬名妹精嵬、副统军讹勃遇入寇,全军覆没,两位正副统军一起葬身宋境。6日,大梁后为摆脱不利的国际形势,遣使入贡大辽国。请大辽国出面调停宋夏纷争。

    7月,种谔的不安感变成了现实。徐禧完全破坏了他之前的构思——为什么要沿银、宥、夏、盐、会、兰等州一线修建城寨呢?这是片多么巨大的土地?和新修一条长城有什么区别?何况建好了也只是第一步,要逐步向西夏腹地挺进,宋朝国力会被这些土寨子抽空的!且人寿有限,得由几代人才能完成?很可能神宗皇帝本人根本见不到覆灭西夏的那一天!

    徐禧提出了一新想法:在广阔的两国边境上找到最敏感那一点,全力以赴盖出座坚城,在那里设重兵把守,它可成为进攻西夏的桥头堡。以现在夺取横山制高点的前提下,起到的作用要比种谔之前的泛攻强得多!而根据徐禧的考查,最佳筑城点就在银、宥、夏3州交界点永乐川!

    方案出炉后,徐禧第一时间向种谔微笑:将军以为如何?

    种谔脸都绿了,没想到自己千辛万苦打出的大好局面,反而成全了这军事发烧友!他冷冷回答“特派员先生,您了解永乐川吗”

    “什么意思”徐禧脸比他冷得还快。大凡高傲的人都敏感,尤其是急于证明自己的时候!

    种谔心里的郁闷简直要爆炸,这还用问吗?这样浅显的问题还需讨论吗?他没好气回了句“你选的那个筑城点没水源!想与西夏对抗,这城得筑多大,里边光士兵就要驻扎多少,你让他们喝什么”

    “我自有妙计,你只说听不听命令”“不听”

    “真不听?你就不怕我杀了你”“违令是死,筑城也是死。与其死在西夏人手里,还不如死在军令下。你随便”

    说到这,两人没法再继续了,难不成徐禧真因一点反对意见就杀了种谔这样的边关大将?其实宋朝就这规矩,军人是最没地位的,就算杀了也不会让徐禧去抵命,只是很可能耽误他修建永乐城的计划?两下衡量,还是留下种谔一条贱命吧!把他排除在行动之外,让他远远地生闷气去…

    于是8月22日,种谔被贬为文州刺史。鄜延军换了主人,成了徐禧的队伍…同时25日,朝廷正式决定修筑永乐城。由徐禧、李舜举、沈括率鄜延军除种谔外的所有大将、4万步骑及禁、厢、蕃各军8万、民夫20万出边界,在距西夏银州25里之地的永乐川筑城!每个人都知道,西夏人随时都会出现。这是扎在西夏人心头上一根刺!

    不过谁也没想到:最先出现的是数十骑的羌人,鄜延军大将曲珍说冲出去杀光他们!徐禧不许,他要求宋军全力以赴赶筑永乐城!

    9月6日,30余万人只用短短10多天就造出了“三面阻崖,表里山河,气象雄壮”的永乐城!站在这座城下,徐禧感慨万端,这是他的计划、他的业绩。他百分百肯定这会是西夏人的噩梦。宋神宗也很激动,亲自给此城赐名“银川寨”这时盖出的只是主城,还有一系列附属设施,如邻寨、水寨等都还在施工中。徐禧留下曲珍、景思宜2人继续干,他和沈括带着一大批高官回了米脂寨…他们刚走,西夏人的前锋就来了!是不是很奇怪?为什么西夏人会容忍宋朝在自己眼皮底下盖了这么大一座城,连续施工10多天了才有反应?说来这真是个冷幽默,是西夏人情报出问题了…

    他们最先得到的情报是李宪从熙河转到了泾原,要在原来是刘昌祚的地盘上大打出手。为防备这位西征时全胜战绩的宋军大太监,西夏掏出最后一点家底。

永乐之战篇() 
他们动用了6个监军司兵力,唯恐不够,在民间征兵时达到十丁抽九的程度!共凑齐了30万兵力,带足100天粮食,向宋朝泾原路集结。结果空等了1个多月,李宪一点动静都没,那边永乐城却建起来了!西夏人又气又急,真是摁下葫芦起来瓢,再也耽误不起了,全军开拔向鄜延路靠近,拔下永乐城这根钉子!

    这时,守城部队派人向米脂城紧急求援。最先接到信息的是大将高永亨,他哥哥是鄜延军中排名仅次于曲珍的高永能,兄弟俩在前不久西征的无定河谷一战中都起到了决定作用。这样的人,在军中威信应得到尊重。高永亨立即去见徐禧,提出自己意见“城里兵少,没水源,难以坚守”平心而论,这是客观事实。可徐禧的反应是大怒,把这懦夫孬种关进大牢里去!之后他笑嘻嘻看了眼西北方,说了句非常牛的话“西夏人来送死了,这正是我建功立业取功名的好时候”他下了两个命令:1请名义上的西北最高长官沈括坐镇米脂,理由是主帅不可轻动。2我率部队赶赴永乐城,迎战敌军!

    全体宋军一起发抖,其中最冷的是沈括。他后悔了。作为西北最高长官,永乐城计划没他的支持根本不可能实施。由此可判断:他昧了良心!以他天文地理无所不精的知识面,会连永乐城没水源这巨大缺陷都不懂吗?明显的,沈括把这座城当成了政府工程而非战备工程。此时考验突然间来了!沈括想了又想,他提醒徐禧:兵力相差太悬殊了。敌军30万,我军不超过4万,这仗没法打。不如以永乐城为诱饵,就让西夏人占领。之后我们招集西北所有军队。与之决胜…可徐禧对沈括笑了笑: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