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乔叶掩卷长思,怪不得他爷爷在暴风骤雨来临之际,就有先见之明的毁了全族的祖谱,还捐出了宗祠和许多房屋,原来是他有短处在这里面。在旧社会各类帮派、道会门组织林立,有作为、有能力的人大都是帮会中人,这在当时是稀松平常的事,未必是身上背着什么罪恶和血债之类的,有的那只是极少数。虽然如此,在运动一个接一个,一个比一个残酷的年底,这可是致命的历史缺陷,可以要了一个人的命。
乔敦雄嗅出了气氛的不一样,提早毁了证据,捐了房子,表现的老老实实的,所以在大的浩劫来临时,虽然也受过几次pidou,但很快就被立为改造好了的典型,可以免受pidou、游街,算是安安稳稳的度过了那十年。
乔叶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怎么会被乔敦雄迷惑了双眼呢,事实的真相是他乔敦雄在历史上虽然加入过武馆,还是个小头目,但没有民怨,甚至还有点民誉,表现和态度又相当的好,乔姓在裙裾河村又是绝对的大姓,所以自然没人会真的难为他。
而且还有更为吃惊的发现,顺着脉络一路捋上去,乔敦雄竟然是乔青木的后代,而乔青木是乔玉石的次子,乔玉石是乔二牛的长子。
乖乖,我的小乖乖,乔敦雄竟然是英雄乔二牛之后也就是说,他乔叶也是英雄之后了。
乔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字一句又仔细看了一遍,没错,乔二牛——乔玉石——乔青木……乔敦雄——乔树达,是这么个顺序,清清楚楚的。
乔叶心下有些汗颜,跟乔二牛相比,自己虽然生活在现代化的时代,但自己丝毫没有优势,贡献上没有超越他,经济上也不能与他相比,就是在思想上也未必能比他有什么先进之处。
好在也没人知道这一点,他也省得有什么负担什么的。
如果这个乔二牛生活在现代的话,那可绝对是个土豪,功力也是个变态的主,可能伸伸手分分秒就能把怪兽给灭了,挣下一群粉丝欢呼,和无数的靓女争相献身为荣。
乔叶绝对没有这么牛掰,差远了他的道行,还没入门呢
祖谱上说,乔二牛幼年父母双亡,无兄弟姐妹,少憨,被一云游道长收为徒,八年始返,恰遇石牛之争,擎千斤石牛复归其位,令失地复得。后娶牛角镇牛崖村水氏红莲为妻。……后与熊罴斗,除害造福于民,得赠两山,名左右牛耳朵山,在裙裾河西岸,约四里地光景,两山相对,中间一空旷山谷,统成为牛耳朵山。坚辞不受,旋赠牛崖村,并定居于此,繁衍五男,世称水乔。
…………
知道自己是乔二牛的后世,乔叶心里并没有多少喜悦,也没觉得咋地;最让他兴奋的是终于可以确认牛耳朵山的具体位置了,裙裾河西约四里地光景,有两山相对,中一山谷,这与凌竹平的回忆也是相吻合的。凌竹平说过,他在牛耳朵山上发现的那座石碑,就是在裙裾河西岸西北方向两座山的山谷中间。
乔叶始终没搞清楚的是,为何前半段呆憨的乔二牛到了后来却是聪明绝顶、经商置产,乃至于富甲一方。这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的样子。
或许,这就是婚姻的力量、爱情的力量吧。
历史就这样拨云见日,在角落里沉睡尘封的故事渐渐呈现在面前,那一个个沉寂于过往时空的人物也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乔叶不知道,乔树森现在经营的小桥流水就是祖上的产业,当然那两进四合院是在民国期间重新经过整修的,西边的那个大院是乔树森后来自己加盖的。据说那个四合院是乔二牛盖的,曾经是牛角镇唯一的客栈。
乔叶没有忘乎所以,他知道背后那双眼睛可能还在盯着自己,在一切水落石出之前自己还得格外小心行事,不可鲁莽。
“嗯,就如此这般行事。”乔叶心下有了主意。
:
150。第六章好事多磨()
第六章好事多磨
春节之后没多久,乔叶就准备着和苏毓秀马上结婚的,因为他担心她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不早点结婚,就无法举行婚礼了。 w w wnbsp;。 。 c o m
水沐春城的新房早已装修完毕,壁纸、地板、天花板、厨房、卫生间等等经过几个月的风晾一切就绪,静静的等待男女主人携手入住。
乔叶知道孩子脸皮薄,不好意思开口,这事儿还得自己主动,但现在还没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家具还没有就位呢。再说了,现在可是苏毓秀最忙的时候,他怎么能打扰她呢。
开春的时节,汉唐集团上上下下格外忙碌,各地的工程纷纷开工,老的项目要赶进度,新的要举行奠基仪式,市里的领导还隔三差五的来视察。苏毓秀自然是忙得不可开交,刚听完这个项目的汇报,又马不停蹄地陪领导视察,招待宴请,看似风光,实则觥筹交错之中,实在没有了自由的空间。
好在,苏毓秀的体型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她是属于那种怀孕不显怀的女人,再者本身月数还小,如果不说的话,外人是很难看出她怀孕来的。加之,眼下流行穿宽大的衣裳,苏毓秀随意的穿了一款稍肥的衣裳,自然更是天衣无缝。
苏毓秀还要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人手不足。春节之后,各工地反馈人员普遍难招,缺口在三分之一左右。往年虽然也会缺人,但不会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
汉唐集团是大公司,很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工资待遇自然在行业内也是有竞争力的,但仍然会缺工人,想想看用工荒是到了什么样的地步。那些小公司就惨了,有的工地上只剩下十几个干活的,连正常运转都困难。大家都纷纷吐槽,这个社会是怎么了,仿佛一瞬间就缺人了,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呵呵,对呀,爸爸们都到哪儿呢?
按说,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最不缺的就是人,但现实就是这么狗血,最不缺人的国度,居然也开始出现了用工荒,而且不只是一地,自中国南方开始,迅速席卷各地,而且大有席卷全国之势。益城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没有那么多的人,就无法完成既定的工作量,就意味着定好的工期很有可能要推迟。但工期是不能耽误的,这不是汉唐的作风,长久以来按期交工已经成了汉唐的一块招牌,汉唐的良好信誉不能有任何闪失。
过硬的质量和按期交工是汉唐集团的金字招牌,也是杀手锏。在业内其他公司屡屡靠拖延工期或是偷工减料来赢得利润——因为房价每个月都在上涨,晚交付几个月,晚开盘几个月,对于一个大型楼盘来讲,意味着一笔不菲的收入;偷工减料对于成本而言自不必提——汉唐却从不使用此等手段,它只挣该挣的钱,绝不饮鸩止渴。汉唐开发的楼座质量和配套设施从来都是上乘的,价格自然也是上游,根本不需要通过这等手段来牟利。
苏毓秀找了人力资源总监宋慧珊,找了副总监林雨虹,让她们赶紧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能老这么等下去。
林雨虹两手一摊表示没什么办法,全国上下都如此,大环境如此,没辙
老太太宋慧珊倒是也拿了些主意,像到贫穷落后地区招工,改善伙食待遇等等,但真正坐下来,效果不大,应者了了,问题还是难于从根本上解决。
苏毓秀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着手调查了一番。这一调查不要紧,调查的结果倒是吓了自己一跳。
都说中国不缺人,的确人口是够庞大的,但缺了青壮年,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尤其少。恰恰工地上需要的就是青壮年。
大学的普及是好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大学课堂,毕业后这些年轻人是不肯下工地干苦力的,都想找一些工作环境好、待遇高的单位上班,问题是全中国哪有那么多好工作等着他们呀,于是很多人待业、失业,但就是待业、失业,也少有屈就的。
还有那些没上过大学的年轻人的情况也是类似,他们的首选是进一家工厂按部就班的上班,可以工资低点,只要轻松、有空闲就行了。本地也罢,南方也好,总能找到一家工厂打工,最不济就在商场、酒店什么的做做服务生,现在服务行业这么发达,人手也紧俏的很。建筑工地,得,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是他们的选择。哥,宁肯饿肚子,也不去那地方累的脱层皮,又没面子,挣钱多,有里子也白搭
这是大环境的问题,着急上火也没用。苏毓秀一方面责成人力资源部进一步加大招工的力度,一方面在集团上下发动职工介绍亲戚朋友到工地上班,要求身体健康,年龄在五十岁以下,能吃苦耐劳,介绍成功者有奖励,数额自然颇是诱惑人。这一招的确是奏效了,一些失业、下岗的职工,一些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被介绍了过来,虽然年轻人很少,但大都是四五十岁的壮年。
人手就解决了个七七八八,剩下的就只需好好培训上岗即可。培训考核,这仍是人力资源的活儿。工作做得扎实不扎实,到位不到位,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工期。原先这些工作苏毓秀是甚少过问的,她手下的人就办得妥妥了。
但是,她明显觉得现在的氛围不一样了,一些布置的工作总是留尾巴,总是打折扣,像是有一股力量在后面拽着一样。
不得已,她只能频频发号施令,甚至亲临指挥。她清楚的知道这样不是办法,但非常时期也只能如此了。等过了这一段时间,她就可以彻底解决了。
她知道,这是有人在背后捣鬼,汉唐历来的工作作风不是如此的。
苏毓秀忙得不亦乐乎,乔叶这些日子也没闲着。他出入益城各大家具城、商场,一家家看,比较价格、款式、质量等等。有满意的就用手机拍照,发给苏毓秀征求她的意见。苏毓秀一般都会回复“好啊”、“不错”之类的,偶尔也会发表档次不够,不场面之类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