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慕晏显然比这两个人更通晓其中厉害。有慕晏主动帮忙,他就乐得轻松了。
慕晏拟定好宴请名单之后,详细给宿谊介绍了一下为何要怎么宴请:“康乐并非想结交他人,不过是显示善意而已。以康乐名义,宴请各家小辈,且注明每家只来一人,可带一人,算是给足了各家窥探的面子。”
宿谊虽然声名在外,但毕竟年龄在那。那些年纪稍长的人碍于脸面,不一定愿意前来。
但是不来,又怕错过宿谊的神奇之事。
既然知道其余人也是窥探而已,何不大大方方的挑明?
在这个时候,有才之人稍稍有些怪癖,很正常。宿谊只是傲一些,直白一些,还算不得怪癖。
宿谊不是很明白其中道理,但慕晏这么厉害的人说是这样,那就是这样了吧。
看着宿谊如此回答,慕晏一边无奈宿谊在人际交往上的不开窍,一边暗暗窃喜宿谊对他的依赖和信赖。
宿谊的帖子发出之后,果然各家都比较满意。
宿谊几乎把京中有名的世族都宴请了,算是给足了面子。而他表示只是邀请和他同年龄的小辈聚聚,态度也算放的够低。
请一人还能带一人,算是给世族光明正大插人试探了。
世族年长之人还有些端着架子,小一辈则是为了争取一张请帖,而手段百出。
即使不能得些好处,只要看些稀奇也成啊。
这个时候可没那么多稀奇可看。
宿谊拿到各家回帖的时候,发现每家都会派人前来。熟悉的几家还是认识的那几人,其余不熟悉的那几家,似乎也在王家宴会上见过。而他们所带的人,也基本上亲朋好友,都是有些名气之人,算是也给足了宿谊面子。
宿谊还算满意。
慕晏问道:“在宴会上,康乐要如何安排?若是人手不够,我可以借人给你。”
宿谊一想,还真不知道宴会要怎么安排。不过皇帝老爹和皇后老妈给的人应该知道吧?
他不好意思再麻烦慕晏,边说自己决定,到时候让慕晏把把关。
谁知道慕晏把关把的十分细致,基本上把管事的活给揽了。
宿谊得知后,再次感叹他们友谊的真挚,并暗地里想着,能不能报答一二。
总是接受别人的好意,自己不付出,不太好啊。
这次,宿谊并不想送吃的。
虽然送吃的,慕晏大概也不会嫌弃。但既然要表示谢意,还是做些更有诚意的东西吧。
宿谊冥思苦相,这个时代的人喜欢什么。
宿谊问偷溜出来找他联络感情的太子,太子道:“道长不是应该问河清喜欢什么,而不是其他人喜欢什么吗?”
太子又抱怨道:“为何只河清有,我呢?”
大哥你偏心qaq!
宿谊忙道:“待你生辰。”
太子被安抚住了,然后拿出自己的文章跟宿谊炫耀,以期得到宿谊夸奖。
宿谊对太子的文章除了夸奖还是夸奖,因为他自己对文学方面一窍不通,根本不知道太子写得好不好。
宿谊接受的教育也就在皇帝离家之前,之后几年就由皇后和太后共同抚养。两人教读书,教做人,文学方面却没办法。
不过他也不需要文学方面有多大的造诣就成。
就算他家不当皇帝,而是去做官,做官也不一定需要文采。
宿谊在太子那里取得灵感之后,因想给慕晏一个惊喜,不想直接问他,于是让管事递了个小纸条给皇帝。
有事情,找老爹嘛。
皇帝好不容易得到宿谊一次主动联系,结果居然是问慕晏的事,顿时气得跳脚。于是他也和太子一样,质问为何宿谊没想给他送东西。
为了不显得自己太小气,他还拉着皇后一起抗议。质问他为何不给他母后也送东西。
宿谊一个头两个大,心想还不如直接问慕晏呢。
不过家人的情绪也是需要照顾的,于是他承诺每个人生辰都会送东西。
皇帝继续表示抗议。为什么慕晏是感谢,他们就是生辰。那慕晏为什么不是生辰送东西?
太子被皇帝一“撺掇”,也跟着抗议。
生辰礼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和这个没关系!抗议!抗议!
宿谊只得捏着鼻子妥协了,表示会一人送一样东西。
皇帝暂时表示满意,然后回答了宿谊最先的问题,慕晏喜欢兵器骏马。
宿谊这才反应过来,慕晏还是武将,而且是声名赫赫的武将。作为武将,喜欢兵器和骏马理所当然啊。
宿谊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大“代价”,得出这么个答案,有点郁闷。
只是一丁点郁闷。给家人送东西,他当然不会推辞。只是想着家人之间,不用那么客套,送什么谢礼。
既然他们想要,就送吧。
可武器送什么了?宿谊倒是能做一杆简易,但他可不敢把火药拿出来。
第55章 jin()
不好告诉我你看到的是枋槝樟,我哭给你看qaq老家有人帮衬着,家眷们藏起来,反而比高调接人更放心。
虽然心里明白,但皇后还是怨恨。她和婆婆在老家为了掩人耳目,故意脸上抹着灰,像是寻常农妇村姑一般穿戴。小儿子又不能言语,让皇后操碎了心。
幸运的是长子早慧,不仅读书习字颇有灵气,更是早早的接过了部分家务,小儿子就是长子带着。长子从未放弃这个在别人眼中痴傻的弟弟,一直教他说话,陪他游戏。到小儿子三岁的时候,除了过分依赖长子之外,竟已经和寻常孩童无一。
这时候的人们可不知道什么高智商孤独症,也不知道什么是心理疾病,皇后只当长子手足之情感动天地,上苍开眼。
如此如履薄冰过了些时日,终于有人来老家接人。皇后以为苦尽甘来,对来人说先把两个孩子送走,女眷随后并无异议。
家中还有些细软家藏需要收拾,不能立即启程。家中公公和丈夫既然让孩子先去,恐怕是见长子已为少年郎,想尽早把长子介绍给其他人吧。
但小儿子依赖长子,哭着闹着也要一同前去。皇后有些为难,长子宽慰她,有他照顾,还有奶妈侍女,不会有事。想来祖父和父亲也想早日见到弟弟。
皇后便同意了。
虽然交通信息闭塞,但皇后心知丈夫在外面女人肯定不少。虽说原配妻子无过不会被废,但儿子早些到丈夫身边,也算合适。
但皇后却不知道,家中还未打进京城,而是在京外河边被连日的暴风暴雨所阻拦,有人谣言,是神灵作祟。
而方士推算,汉朝气运未尽,须有血脉祭品,平息龙脉。算过宗族少年幼童八字之后,皇后长子八字最为尊贵,恐为天上星辰转世,若其回归上天,想必能为易家说情,平息愤怒。
说得再好听,不过就是封建迷信,把人祭天罢了。
皇后在得知此事的时候,长子已自请祭天,幼子刺激太大又重新不再言语。她借由长子之事,地位稳固,即使幼子痴傻,其后位和幼子的太子之位也稳如磐石。
这些事都是先皇私下作为,皇帝默许。先皇为了不让天下人知道他为了打进京城,献祭了自己的亲孙子,知道的人自然很少,且后面大多被处理。进京之后,连玉牒都被更改,只说孩子在老家便已经病故。
后来皇后已经查知,那方士可能根本是骗子,这一切就是针对她两个儿子,或者说是针对她丈夫的局。
其凶手就是几位小叔子。
她丈夫为长,且战功赫赫,虽说几人都为庶子,但丈夫继承皇位可能性最高。
唯一办法,就是从子嗣下手。
当时幼子已经会说话之事还未传到男人们耳中,献祭了聪慧的长子,幼子又是痴傻的,丈夫虽说女人众多,但只这两个儿子。若是丈夫没有子嗣,先皇很有可能会考虑有子嗣的庶子为太子。
毕竟其余人也是有功劳在身的,虽说丈夫占了个“长”,但嫡母无子,只要记在嫡母名下,就是“嫡”。先“嫡”后“长”,也符合。
但他们偏偏漏算了先皇的心软愧疚,更漏算了她长子的聪慧仁善。
听闻丈夫说,长子在听方士所言之后,毫无畏惧情绪,跪下自请祭天,庇佑家人,只请求先皇照顾母亲弟弟,被先皇亲口许诺,即可立她丈夫为太子,她为太子妃。且她今后后位不可动摇,若立太子,即使不是她儿子,也需记在她名下。
几位小叔算计竹篮打水一场空。
碰巧的是,长子刚刚祭天,第二日天气便转晴,之后大军势如破竹,如被神助,一鼓作气攻入京城,建立昱朝。
皇后看着伏在地上痛哭流涕的太子,哽咽道:“你若真心疼永康,就坐稳你的太子。只要你太子之位稳固,只要你做了皇帝,永康才会好好的,你懂吗?”
“儿子明白,儿子再不会任性。”太子抽泣道,“可儿子不能再去见大哥了吗?”
皇后抹掉眼泪,冷笑道:“去,为什么不去?!宿道长为你逆天改命,道行受损,京城中无人不知。如此天大恩情,你要不经常去才是心中有鬼。我会和陛下好好说的,你只要对你大哥好的同时,别让人发现你大哥身份就是。”
太子忙道:“儿子一定小心。”
皇后把太子扶起来,道:“快快长大吧。”
太子道:“儿子会的。”
以前是大哥保护娘亲,保护自己。现在轮到他来包护家人了。
皇后拍了拍太子肩膀,最后忍不住将太子拥入怀中。
她在见到宿谊的第一眼,就知道这的确是她的孩子。她用尽浑身的力气,才没有当场哭出来。
害了她儿子的人,她一个都不会放过。
方士是,陛下的几个兄弟是,先皇是,她的丈夫也是。
她的丈夫不是无所谓吗?舍弃一个儿子,可以换来太子之位,皇帝之位,多划算呢?